在長春人民大街旁的牡丹園內西北角,有一座「白牆黑瓦」的神秘老建築在一片綠植中格外引人注目,這座建築就是鳴放宮,偽滿時期建造而成,當時叫做「神武殿」,建築呈廟宇樣式,黑色陶瓦的大屋頂,牆壁雪白。
有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這座建築的正門朝向比較「異常」,朝向東南方,這與長春市內同時期大多數建築的朝向迥然不同,令人不免疑惑,正門朝向東南方有何緣故?
鳴放宮始建於上世紀的1939年,1940年10月31日竣工。有人說,這一年是日本神武天皇誕辰2600年的日子,日本侵略者為祭祀神武天皇而建。
在日本神話裡,神武天皇是日本的開國之祖,第一代天皇,天照大神的後裔,地位很高。但要說1940年,鳴放宮竣工之時,是日本神武天皇誕辰2600年,這說法也不靠譜,因為日本神武天皇出生日期不詳。
當時的「神武殿」,名義上是日本侵略者為祭祀神武天皇而建,實際上是為政治服務,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當時的「神武殿」正門的朝向東南方,因為這個朝向正是日本本土的方向。
不過,當時所建的「神武殿」除了是日本侵略者用來祭祀神武天皇的場所,還作為習練武術的場所使用。
「神武殿」的設計由專業的武道場館設計師,「滿洲帝國武道會」技師宮地二郎負責設計、監督施工。「神武殿」殿內有神殿、拜殿和祀務所等。
據相關資料記載,這座「神武殿」的工程造價為偽幣140萬元。
大殿建築面積5245平方米,地上一層2829平方米,外側局部環廊158平方米,高22.04米,半地下室2189平方米。
建成初期,大殿的中部是柔道場和劍道場,日本人會在此處練習日本傳統柔道、擊劍等。大殿東側是管理用房。大殿西部有相撲場、小道場、半室外射箭場。一度成為宣揚日本武士道精神的重要場所。
現在看「神武殿」的外觀,風格很明顯,屬於日本傳統廟宇建築樣式,整個建築是鋼筋混凝土結構。
大殿的屋頂採用鋼屋架,基座為花崗石,黑色屋頂與白色牆體給人巨大的反差印象。
大殿正門為朱紅色,不過並不是用純實木打造,據相關資料記載,朱紅色的大殿正門是用木料搭建龍骨,之後在表面粘貼薄木板。
「日本神武殿舊址」建築的主體部分,旁邊還有一個類似「偏殿」的建築,也是明顯的「白牆黑瓦」。
建築主體部分還設有半地下室,這個半地下室內曾存放過日本武士和士兵的骨灰。
新中國成立後,初期這座建築曾被用作空軍航校的禮堂,1956年,空軍航校遷走,東北人民大學也就是吉林大學前身,把這座建築買下,作為學校的大禮堂。對大禮堂進行了相應的裝修和改造。1957年,大禮堂更名為「鳴放宮」。
在「日本神武殿舊址」的附近,有一塊石碑,上面是胡喬木同志為吉林大學四十周年校慶的題詞。
1990年,長春市人民政府將「日本神武殿舊址」,列為「長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