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周降下全年44%降雨量(圖)

2021-01-11 央廣網

  水中的武漢站 供圖/視覺中國

  自6月30日起,長江中下遊地區持續遭遇暴雨襲擊。湖北、湖南、安徽等地防汛形勢嚴峻。昨日,武漢遭遇最強一輪暴雨襲擊,累計降雨量已經突破歷史紀錄。雨水衝進多個地鐵站,高峰時全市206個路段漬水,車輛無法通行。

  湖北目前已成為此次降水的重災區,從6月30日至7月6日,湖北省8個縣市累計降水量超過了500毫米。截至昨日17時,6月30日以來的強降雨已造成湖北省17個市(州、直管市、林區)80個縣(市、區)1162.85萬人受災,死亡48人、失蹤7人。據中央氣象臺預報,湖北東北部和西南部、安徽西北部和東部部分地區至今日早8時仍有大雨或暴雨。

  武漢一周降水相當於半年雨量

  武漢暴雨已斷斷續續下了一周,專家稱,這相當於往年武漢市半年的降雨量。從6月30日20時開始至7月6日16時,武漢國家基本氣象站記錄的本輪強降雨已累計降下580毫米。簡單計算可以看出,武漢歷史年平均雨量為1316毫米,這次短短7天不到的時間即降下了全年佔比44%的雨量。

  這場降雨也突破了武漢自有氣象記錄以來的周持續性降水量最大值。上次氣象記錄出現在1991年7月5日至11日,7天內降下542.8毫米。

  昨日早上,武漢市政府發布紅色預警,建議企事業單位根據雨情迅速通知員工調整工作時間。當天早上武漢地鐵2號線、4號線多個出入口突然進水,形如瀑布,多個地鐵站臨時封閉。地鐵武昌火車站站直到下午3點左右才恢復正常通行。

  地上交通方面,中午時分武漢全市因漬水不能通行的道路一度達到206條,此前,武漢市因暴雨漬水路段的最高紀錄是75處。截至昨晚7時,全市還剩下18處大車可以通行、小車不能通行的漬水路段。

  昨天下午,武漢市防汛指揮部就武漢市的防汛排澇應急救災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武漢市防汛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的主幹道漬水正在逐漸消退,儘量在7日7時之前將城市功能恢復到正常水平。市交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預計今明兩日全市公交線路將基本恢復正常。

  四公裡的道路三處積水帶斷路

  7月5日傍晚,一輛輛緊急調配的公交車駛向武漢近郊消泗鄉的方向,因臨近的沉湖出現洪水漫堤的情況,消泗鄉下轄的14個村必須儘快轉移。

  這次超過萬人的大轉移可保證生命的安全,卻不能止住強烈的雨水。一夜滂沱之後,武漢市至少過百處地點出現嚴重積水,多條交通幹道被迫中斷。一些武漢遠郊區縣的市民不得不繞道搭乘高鐵進城。

  7月6日上午11點,當一列高鐵即將駛入武漢市區時,乘客們被窗外的景象吸引過去,一排排樹木只能露出頂端的枝幹,大片農田已變成了汪洋。

  上午11點30分,北京青年報記者沿距離漢口火車站不遠的青年路向武漢中心城區步行,在四公裡的距離裡,這條雙向多車道的道路上至少出現了三片明顯的積水帶。積水帶橫貫整個路面,最深處已有一米多深,長度都在數百米左右。

  每片積水帶前都排著長長的車隊,正當大多數司機都望洋興嘆時,一輛小轎車涉險駛入水中,但只走了不到一半的距離便徹底趴窩。其中一位等候的司機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在一個多小時前開到這片積水帶前,本想觀望一下情況,但水位卻遲遲不見下降。「現在後面的車又上來了,我想掉頭也不可能了。」

  而在一些路口,有司機看到積水嚴重便將路中央的隔離帶搬開,嘗試逆行掉頭,最終雙方向的車輛叉在一起,也進一步加劇了擁堵的情況。

  小區積水齊腰 男子觸電後身亡

  暴雨之後被積水殃及的不只有交通幹道,一些地勢低洼的居民小區同樣遭遇了被淹的命運。

  在青年路旁的一處小區,北青報記者看到,才進院門的位置,積水已沒過了膝蓋。

  小區門口一位租住在這裡的女孩想拿回自己的行李,卻躊躇著不敢邁開步子。「這院子是下坡的,裡面的水會更深。」果不出女孩所料,前面一位居民才走到院子中間的位置,水位已達到了齊腰的地方。

  「從沒見過這麼大的雨,聲音響得連電視都聽不見了。」一位居住在該小區一層的女士向北青報記者描述著前一晚暴雨降下的情景。而到次日一早她開門才發現,院子裡已是一片汪洋。

  該女士本想等著排水部門前來施救,但臨近中午時,天空中降下的雨點再次密集起來,她趕忙用家裡閒置的袋子築起一道臨時的「堤壩」來抵禦即將逼近門口的水流。

  而在武漢市區香港路,北青報記者看到,這裡的積水情況同樣嚴重,大多數臨街的店家只能閉門歇業。一位路人在便道上一米多深的水流中艱難前行,卻不想腳下的一處井蓋已被衝走,他一腳踩空險些掉落下去。類似因積水引起的隱患並不止於此,一名50多歲的男子家中積水已漫至樓道,該名男子疑因水中有垂落的電線漏電而自己倒地不治身亡。

  武漢市民政局負責人介紹,截至7月6日12時,本輪暴雨災害造成全市12個區75.7萬人受災,因災死亡14人,失蹤1人。

  文/本報記者 劉汨 匡小穎

  攝影/本報記者 劉汨

  解讀

  水務部門回應質疑 日降雨量已「超載」

  逢暴雨必澇、逢澇必堵。多年來武漢一直被漬水的問題困擾。針對武漢投資巨大建排水系統但武漢依然「看海」的問題,武漢市水務局排水處相關負責人昨天表示,武漢歷史上就是一塊沼澤地,主要依託水路,澤水而居,因此建成以後,武漢的地勢很低,排水條件很差。

  今年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已很嚴重,暴雨頻發,武漢腹背受敵,「我從事工作30多年,今天的暴雨是我見過的最大的一場雨。因為地勢低,前面幾天的雨又很大,將能夠裝水的位置全部裝滿,最後這場雨就像最後一根稻草,讓武漢癱瘓。」

  這位負責人說,過去國家經濟不發達,過多強調經濟性,武漢市的排水系統建設標準偏低,為24小時降雨100毫米,小時降雨34.5毫米。只要其中一項指標超標,就會產生漬水。「這種情況下只有一條出路,搞好預警和應急聯動。這幾天市區兩級政府多個部門全體應對,形成合力,將災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此外,湖北省氣象局數據顯示,6月1日至7月6日15時,武漢降水量達932.6毫米,比1998年6至8月的總降水量還多出了64.6毫米。以武漢市國土面積乘以周累計降雨量計算,本次武漢一周累計降雨量相當於下了約40個東湖的水量。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從7月5日晚上起,武漢市出現集中強降水,截至7月6日15時,武漢市區域自動站共65站降雨超過200毫米,其中共27站超過250毫米。即使此前武漢市耗資百億元完善的排水體系能夠完全運轉,也只能實現在日降雨200毫米以內中心城區城市功能基本不受漬水影響,而5日夜間開始的這場大暴雨已經完全「超載」。

  文/本報記者 匡小穎

  (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武漢周降雨量突破歷史記錄最高值
    在國家氣象站中,武漢達到246.4毫米,江夏232.4毫米,蔡甸272.4毫米。降水中心主要分布在武漢城區、漢南區、東西湖區和蔡甸區,24小時區域自動站最大雨強出現在武漢東西湖柏泉為78.7毫米,國家氣象站出現在江夏為61.3毫米。
  • 降雨量咋測的?1毫米降雨量有多少?這張圖讓你瞬間明白
    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為了知道它們下了多少雨水,我們設定了降雨的標準。若24小時降雨量達100~250mm就是 大暴雨。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相應時段內的降雨量。測量降雨量過程並不難,如果你感興趣的話,也可利用一些常見器皿測量,誤差不會太大。先取一個口徑為20釐米的一次性塑料或紙制碗,在其底部鑿一比玉米粒稍大的小洞,然後將碗放在一個無蓋的罐子上。罐內有一玻璃瓶,瓶口與碗底的小洞相接。
  • 昨日我市平均降雨量5.7毫米 今後三天還會降下小雨
    據了解,此次降雨覆蓋濰坊各縣市區,全市平均降雨量為5.7毫米,降雨使得持續已久的農作物旱情得到了有效緩解。濰坊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人員表示,這次降雨不但對小麥的生長極為有利,也為接下來的棉花、花生等農作物播種創造了條件。
  • 雨下大了會提醒火車司機慢點開,武漢高鐵高科技觀雲追雨讓防洪巡查...
    武漢高鐵工務段安全生產指揮中心。 記者王謙 攝衛星雲圖、雷達圖、移動監控……在武漢高鐵工務段,這套智能化立體監護系統可動態掌握高鐵沿線雨情水情等天氣變化,觀雲追雨,提前預警,讓防洪巡查更「智慧」。7月18日,記者來到了武漢高鐵工務段探訪。
  • 武漢高鐵智能化巡查:動態掌握天氣,雨下大了自動叫火車司機慢點開
    武漢高鐵工務段安全生產指揮中心。 記者王謙 攝衛星雲圖、雷達圖、移動監控……在武漢高鐵工務段,這套智能化立體監護系統可動態掌握高鐵沿線雨情水情等天氣變化,觀雲追雨,提前預警,讓防洪巡查更「智慧」。7月18日,記者來到了武漢高鐵工務段探訪。
  • 南京40年降雨量統計
    筆者是個氣象愛好者,有長期記錄和統計天氣的習慣,從到了南京工作開始,小編就比較注意記錄南京的降雨變化,也查找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降雨資料,也擁有了南京40年各月降雨量的分布。按照公布的氣象資料,南京的年均降雨量為1090.6mm,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七月份雨量最多,平均214mm,十二月份雨量最少,只有29mm。
  • 武漢嘉魚單日降雨量破紀錄 強降雨可能後天才撤退
    □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希昨日小暑,也是本輪強降雨的第三天,雨勢愈演愈烈,江夏烏龍泉和嘉魚降雨量破紀錄了。氣象部門預計,今明兩天強降雨繼續,後天才會撤退。武漢單日降雨量破紀錄昨日凌晨,氣象部門發布的關於武漢的暴雨預警超過了10個。武漢市位於強降雨中心,蔡甸、漢南、江夏以及中心城區多地出現雨量超過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 武漢嘉魚單日降雨量破紀錄 全省強降雨可能後天才撤退
    □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希昨日小暑,也是本輪強降雨的第三天,雨勢愈演愈烈,江夏烏龍泉和嘉魚降雨量破紀錄了。氣象部門預計,今明兩天強降雨繼續,後天才會撤退。湖北省氣象局昨晚將重大氣象災害(暴雨)三級應急響應提升為二級。
  • 濟南局地降中小雨,兩處雨量站點降雨量達暴雨級別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程凌潤 實習生 魏楚夢9月23日中午,濟南市區以及長清、章丘、萊蕪、南山等局部地降中小雨,而市區兩處雨量站點的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達到了暴雨級別。濟南市雨水情信息系統顯示,截至9月23日14時28分,全市平均降雨量為2.3毫米,其中市區平均降雨量為6.5毫米,歷城區平均降雨量為1.4毫米,長清區平均降雨量為3.4毫米,章丘區平均降雨量3.0毫米,萊蕪區平均降雨量為1.3毫米,南山平均降雨量為6.8毫米.
  • 一圖看懂綠地香港(00337)2019年全年業績
    原標題:一圖看懂綠地香港(00337)2019年全年業績    綠地香港
  • 呼蘭康金鎮一天降雨量達73.8mm
    生活報6月15日訊 連日來,我省在弱冷空氣影響下,多陣雨和局地強對流天氣。受新一股冷空氣影響,13日至14日,我省迎來一次更明顯的風雨天氣,多地降大到暴雨。13日8時至14日8時,呼蘭康金鎮降雨量達73.8mm。
  • 暴雨是降雨多少毫米 1毫米降雨量有多少?
    雨量的等級根據二十四小時內降雨量的大小劃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幾個等級。小雨:降雨量在十毫米以內,雨滴清晰可辯,落到屋瓦和硬地上不四濺,雨聲緩和淅瀝;通常需兩分鐘後,始能完全潤溼石板和屋瓦,水窪形成很慢。中雨:降雨量在十到二十五毫米之間,可聽見沙沙的雨聲,雨落如線,雨滴不易分辨,落到屋孔和硬地上略有四濺,水窪形成較快。
  • 武漢賞花導遊線路圖首發 全年12條線
    昨日,市賞花遊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首次發布《武漢賞花導遊線路圖》,推出全年12條賞花線路及賞花景點、花卉基地,以及16大主題農事會節,實現「四季賞花、月月有遊」,打造「新花城」城市名片。  據介紹,賞花精品線路共12條。
  • 【降雨量是如何計算的】
    我們知道,每畝地面積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於每畝地裡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這樣,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於向每畝地澆了約650公斤水。據測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釐米—6釐米。 在天氣預報用語中,不同的說法有不同的含義。比如,「零星小雨」指降水時間很短,降水量不超過0.1毫米。
  • ...氣象系統誤報|氣象|氣象預報|降雨量|首爾市|韓國氣象廳|特大暴雨
    根據該預報顯示,首爾市、京畿道以及江原道嶺西地區將會出現狂風、雷暴天氣,另外平均每小時的降雨量將達到50-100毫米。而實際上,到5日下午7點,江原道高城、鐵原等地的降雨量達到了200毫米,包括首爾、京畿道在內的首都圈地區的降雨量只有20-30毫米。這讓韓國氣象廳的預報能力再次遭受質疑。韓國氣象廳也被一些網友調侃為「誤報廳」。
  • 早安武漢|下周-4℃!今年到底是不是最冷?權威數據來了
    (圖為市民來到武漢天地廣場曬太陽、遛娃。記者周超 攝)  下周五就是2021年了  根據二十四節氣的民俗  湖北每年最冷的日子  便是在小寒和大寒節氣之間  這也意味著  距離全年最冷的日子越來越近
  • 世界降雨量最多地,年降雨量26461毫米,比北京42年總降雨量都多
    對於下雨天來說,有的小夥伴很喜歡,而有的小夥伴則很討厭,如果說到世界上降雨量最少的地方,小夥伴們可能會想到沙漠,確實是在阿塔卡馬沙漠,那小夥伴們知道哪裡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嗎?一年的降雨量能有多少呢?
  • 冬季天寒地凍,何不來看看這些全年四季如夏的地方?【美圖預警】
    希臘是真正的碧海藍天 風景如畫 隨手一拍都是網紅圖 絕佳的旅遊度假勝地 全年日照時間2534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347.5毫米。
  • 降雨量 - 河北首頁 -中國天氣網
    等級劃分:氣象部門: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降落到地面的水層深度,單位用毫米表示。單位時間內降雨量稱降雨強度。降雨強度用降雨等級來進行劃分。防汛部門:降雨量是在一定時間內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點或某一單位面積上的水層深度,以毫米計算。根據國家防辦《防汛手冊》規定,凡24小時的累計降雨量超過50毫米者定為暴雨。
  • 「海貝思」刷新日本單日降雨量記錄
    (觀察者網訊)19號颱風讓日本刷新單日降雨量最高記錄!《日本經濟新聞》10月14日援引日本氣象廳的數據稱,神奈川縣箱根町12日的降雨量達到922.5毫米,創出日本國內最高紀錄。在千曲川周邊,救助隊用直升機救出被洪水圍困的人,圖源見水印報導稱,從12日的日降雨量來看,靜岡縣伊豆市為689.5毫米,埼玉縣秩父市為635.0毫米,東京都檜原村為602.5毫米,靜岡市葵區為597.5毫米,相模原市綠區為595.0毫米,各地點均刷新觀測史上的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