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遠眺膠州灣。膠州灣古稱少海、膠澳,位於中國黃海中部、膠東半島南岸、山東省青島市境內,為半封閉海灣,近似喇叭形。出口向東,面積近500平方公裡。膠州灣因古時屬膠州所轄,故而得名。
膠州灣頭。1898年德國以傳教士被殺為由強佔膠州灣,籤定不平等條約《膠澳租借條約》。1914年又為日本強佔,至1922年民國政府收回。建國後,行政區屢有變更,至1958年,膠州灣全境由青島市管轄。
俯瞰青島。
1938年,當時的山東路。
1938年遠望加藤島。德國強佔膠澳後,將其佔領區定名為青島,就是根據此島而得名。這海中孤嶼被德人稱其為「阿克那島」,派兵駐守,日佔青島後,稱為「加藤島」,當地居民習稱「小青島」。
1938年,聊城路的風景。
1938年,當時的大平路街景。
1938年青島的海水浴場。百年以前,這裡是當地漁民泊舟曬網之處。德佔青島後,開闢成海水浴場,建造木製更衣室數十間備有救護船和各種遊戲設施,並於1904年在浴場後面修建斯脫蘭飯店(即今匯泉飯店)以接待國外遊客。
1938年青島山炮臺。1891年青島設置後,清軍在此山修築炮臺。1897年,德國侵佔青島後,稱俾斯麥山,並建有著名的要塞地下指揮部。1914年日軍佔領後,改名萬年山。1922年,青島主權回歸後,亦稱京山。1984年封山建園,1997年市政府投資修復「德軍要塞地下指揮部」。
1938年青島湛山附近的海灣。
1938年青島海濱公園的門樓。1929年闢建而成。日本第一次侵佔期間,改建為「曙濱公園」,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改稱「海濱公園」。1930年前後,青島市政府以時任市長之名命名為「若愚公園」。後更名為「海濱公園」、「萊陽路海濱公園」。 1950年,為紀念魯迅先生,更名為「魯迅公園」。
青島的一個小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