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璐媽媽自己編的捆頭髮的橡筋
都市熱報消息,都說節約是美德,但在27歲的女白領盧璐看來,老媽的節約有些過了頭。前兩天,盧璐就因為朋友來家裡聚會,而扔掉了媽媽囤著的兩個紙箱。事後,老媽的質問和說法讓她既生氣又內疚。到底該不該因為面子和自己的生活觀念,忽視媽媽感受?老媽的節約,該不該去較真?
丟不丟? 為老媽囤的紙箱起爭執
昨天上午,在九龍坡區彩雲大道11號,記者見到了盧璐,她目前在一家摩配企業做主管。媽媽劉阿姨今年54歲,在替盧璐帶小孩。
2月16日,盧璐籌備著第二天的朋友家庭聚會,因為要來很多客人,她收拾屋子時,見到入戶陽臺上放著媽媽囤著的兩個大紙箱有些礙眼,便拿去垃圾桶裡扔了。沒想到剛一扔,媽媽就又去撿了回來,並呵斥她:「兩個紙箱也是能賣錢的,幹嘛要扔掉!」
「也就賣一兩元錢,客人見到家裡不整潔很尷尬。」盧璐說,兩室一廳的家裡,只有入戶處有塊空置的地方,媽媽囤著的舊紙板、飲料瓶都堆這裡,家裡很少來客人她也就沒多管。
但媽媽的回答,讓盧璐有些心痛,覺得自己因為面子忽視媽媽的感受有些不妥。原來,早在春節前,媽媽就曾拿著這兩個紙箱子出去賣,「那天她背著娃兒找了一兩個小時,因為收廢品的攤販都回家過年了沒有賣掉又拿了回來,早飯也沒吃,餓得胃都有點痛了。」
咋開導? 新衣在家不穿橡筋自己編
盧璐又說,媽媽的節約有些過了頭,兩個紙箱找不到人收,扔了也無妨,何苦這樣折騰自己。
盧璐告訴記者,這並不是媽媽生活中節約的唯一一件事。「我給她買的新衣服,她從來都是要在外出走親戚時才穿,家裡擦地用的是我扔掉的舊衣服。」
「你猜這個發圈是哪兒來的?」盧璐翻出手機照片中的三根發圈問記者,「這是我媽用我買的垃圾袋上面捆著的橡筋用線編的。」
「家裡買來發芽的大蒜不能吃了,媽媽也都拿去種在了花盆裡長蒜苗。」「一兩個月前,她買來一把萵筍苗,見到有一棵還有根的,她又拿去種在了花盆裡。」
現在日子過好了,生活條件好了,就不必這樣節約呀,再說節約了一年到頭的錢,還不如我們平時少在外面吃頓飯。盧璐說,她多次這樣開導媽媽,但都沒有效果。
媽媽說:艱苦日子養成節約習慣
昨天下午,記者以盧璐朋友的身份致電她的媽媽劉阿姨。
談起節約這個問題,劉阿姨說,自己小時候因為家庭困難連書都沒有讀過,所以深知沒錢的苦處。「後來生活好了起來,但丈夫十多年前遭遇過車禍,那時因為缺錢,四處找親戚借錢才撿回了一條命,為了還錢,生活中用一分一毫都要精打細算。」
劉阿姨說,現在日子過好了,女兒總說她節約過了頭,但節約了一輩子怎麼也改不過來了。
記者調查:面子VS節約,你咋看?
反對長輩太節約,都是面子作祟嗎?昨日,記者隨機採訪了部分年輕人,多數年輕人支持盧璐,認為劉阿姨因此餓得胃疼實在不值,這不單是面子問題,也是生活理念的衝突。但也有人表示長輩節約是日積月累的習慣養成,不必太過於計較。
李勇(男 29歲 企業主管):一開始我老婆很反對,說家裡成了「垃圾堆」。後來我們一起溝通之後,我媽每次撿回來的紙箱當天就拿去賣了,也就沒啥矛盾了。
張萌(女 29歲 銷售):每次給我媽買的新衣服都要出遠門才穿,在家或小區都只是穿舊衣服,每次朋友上門,確實覺得有點尷尬。
郭山虎(男 22歲 攝影助理):我媽就很節約,我平時發朋友圈都把她屏蔽了的。有一次購買了一個很酷的鏡頭,發朋友圈忘記屏蔽她,她立馬打電話來罵我是敗家子。朋友當時就聽到了,好尷尬。
楊泮(男 28歲 大學教師):我給父母買一些名牌的鞋子和衣服,他們總是捨不得穿,還說我亂花錢不節約。但我覺得這是兩代人價值觀的不同,只要事情不太極端就互相理解和包容。
石坤明(男 24歲 營業員):我父母就特別節約,我很支持他們。節約的習慣會讓自己不盲目消費,反而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
專家建議:與其吐槽不如側面引導
周小燕(重慶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節約是老一輩人根深蒂固的一種習慣,他們認為節約是美德,不能丟,丟了就是犯罪,因此他們的這個習慣是無法改變的。節約是美德,但過於節約也並非好事,既然無法改變,年輕人與其吐槽父母,不如從其側面引導,把老人從「節約」的圈子裡帶出來。
比如如今很多老年人,活動太過於單調,年輕人不妨將其愛好排個隊,重點發展一項愛好,從而轉移注意力,還比如老人越上年紀越注重健康,可多和老人交流,避免一些不恰當的節約對健康造成影響等。
都市熱報記者 張春蓮 實習生 陳雲 受訪者供圖
原標題:廢紙箱之爭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