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周年系列報導】紫雲四大寨鄉:交通改變環境 生態改變生活

2021-02-07 亞魯紫雲

曾被譽為「桐油之鄉」的紫雲自治縣四大寨鄉,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地貌以山地為主。歷史上的四大寨交通閉塞,經濟發展滯後,水源條件較差,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村民們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開發他們居住的自然環境,開墾山坡來種植玉米等傳統農業,長期的開墾導致了水土流失,生態遭到嚴重破壞。自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人們思想觀念慢慢地發生了改變,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原本種得多收得少的山地逐漸丟荒。丟荒的山地,由於山高坡陡,不利於規模化發展高效農業產業,四大寨人用汗水和智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優勢發展生態養殖業和經果林種植業。而今,原來光禿禿的山坡換上了綠裝,農民經濟收入也大幅度提升,隨著農村水電改造和通村硬化路等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一個個美麗村莊如同花兒一樣在大山裡漸次綻放。生態好了,農民笑了;村莊美了,生活富了,在同步小康的跑道上,四大寨鄉快步疾行。

雍正年間,歸化廳(今紫雲)有7條驛道通往外州、府,其中一條經羊場、關盤、牛場(今四大寨牛場壩村)、馬鞍營(今四大寨鄉政府駐地)、蒙衝至望謨、貞豐,該線路中的牛場壩至馬鞍營段是一條36道拐的崎嶇山路。位於海拔1600多米的大山梁子上的馬鞍營,當時只是一個馬幫休憩地,周邊村民見馬幫在山梁上休息就趕來購鹽,馬鞍營就變成了一個馬幫交易地。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馬鞍營只有20餘戶人家,而且都是些茅草房,不通公路。」牛場村村民羅廷榮回憶,馬鞍營只是逢趕集天,才會有擺賣貨品的攤點,房屋沒有牛場村好,那時的牛場村80%的房屋是木瓦房。直到1998年才修通了甲西至四大寨的毛公路,2000年改造為沙子路,2012年交通部門把沙子路改建為瀝青路面。隨著公路的修通,來往馬鞍營的人逐漸增多了,馬鞍營鄉場慢慢熱鬧了起來。

近日,記者走進四大寨鄉,恰逢趕集天的馬鞍營市場熱鬧非凡,有規範的農貿市場,街道整潔,沿街商鋪數百家。市場邊停放著不少外地轎車,都是來這裡購買農家土特產的,這裡的土雞、土雞蛋、鮮豬肉、鮮羊肉和本地水果等農家土特產,很受外地客人喜愛。「我們四大寨這個地方的土雞都是放養的,就連玉米都很少喂,吃蟲蟲草草的雞味道大不一樣,肯定逗人喜愛啦!」一位賣雞的羅姓阿姨說,這個市場上擺賣的豬肉大多是村民煮熟豬食餵養的,幾乎沒有飼料餵養的東西,吸引了不少城裡人來這裡趕集買東西。

喜凱村農業示範園區—臍橙種植基地

四大寨鄉最高海拔1661米、最低海拔623米,轄區除嚕嘎、牛場兩村地貌相對平緩外,其餘12個行政村居住環境則是坡高山陡,立體氣候突出,季風性氣候明顯,水土保持較好,森林覆蓋率高達56.68%。

「歷史上的四大寨鄉交通閉塞、思想文化相對落後,保守的四大寨人靠種植傳統農作物維持生計。解放後,隨著人口的增加,村民們到處開墾山坡種植玉米、小麥、大豆等傳統農作物,種植得多收穫得少,1年下來能解決吃飯問題就很不錯了。」繳卜村村民王由才說,那時每家每戶都餵養有馬匹,用來運送肥料和收穫莊稼等。

改革開放後,四大寨人的思想觀念得以轉變,不再靠種植傳統農作物維持生計,不少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外出務工人數最多時達70%以上。「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增加,導致大片坡地丟荒。」村民王由量回憶,大集體至土地承包到戶初期,四大寨鄉的幾條山梁上全是玉米地,每遇乾旱,幾條山梁看去光禿禿的。由於當時山坡上的每塊玉米地裡都有不少的油桐樹,全鄉每年可產油桐籽近百萬斤,四大寨鄉被稱為「油桐之鄉」,油桐曾經是四大寨鄉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

近日,記者從馬鞍營沿通村硬化路往喜檔村,沿途還能看到在青槓樹、松樹等綠木遮掩下成片的油桐樹。「那時的四大寨鄉人,每到秋冬季節,不是在油桐樹下撿拾油桐籽,就是在青槓林中撿拾橡子。」村民羅世發說。21世紀初,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不少原本開墾來種植玉米等農作物的山坡又變成了雜草叢生的荒地。

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倡導下,荒蕪的山坡逐漸披上綠裝,土層較厚的山坡上種植的樹木長勢較快,放眼望去,山坡上鬱鬱蔥蔥,沿途公路邊的林地裡,不時有成群的牛羊在「覓食」。「油桐樹少了,撿拾油桐籽和撿拾橡子的人也少了。」喜檔村村民吳光瓊說,原本種玉米的山坡長起了綠木和草叢,養羊、養牛的村民逐漸增多,從2000年以來,她餵養的羊數量逐年增加,自2011年起,她每年養羊數量不下350隻。有的村民還批量的放養生態山雞,隨著養殖業的發展,不少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回鄉發展養殖業,種植臍橙、核桃、葡萄等經濟農作物。可以說,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四大寨鄉呈現出山坡換裝,業態換顏的良好格局。

「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嚕嘎村一角


「10年前,我們去馬鞍營趕集得走3個小時的崎嶇山路,現在道路硬化了,走哪兒都方便,還可將車開到家門口。」正在放牛的繳卜村村民王雲成說,回想當年用背篼背,擔子挑的年代實在太辛苦,現在可以用車運了,就連收穫糧食都很少用背篼背了。

據四大寨鄉副鄉長吳志祥介紹,鄉政府駐地馬鞍營周邊有五條通村公路,每條路長約14公裡,大多路段都沿著山梁蜿蜒向下延伸到喜凱村、喜檔村、茅草村、卡塞村、繳卜村等村寨。在吳志祥的帶領下,記者從馬鞍營出發,沿繳卜村的通村硬化路前行,車在山梁上行駛約10多分鐘後蜿蜒向下,快到繳卜村村委會時,一條從山上蜿蜒向下的毛公路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記者有些疑惑,路的下面又沒有村民居住,在這麼陡峭的山坡上開闢一條毛公路有什麼用途呢?原來這是一條方便村民耕作的機耕道,雖然這裡的山都是土山,但坡陡,只有河谷地段才有幾塊水田,之前人們到河谷去種田來回都得走幾公裡的陡坡路,運送肥料到田地和收穫莊稼時只得靠背篼背。 「這條機耕道是繳卜村村民自己組織開闢出來的,因修建的機耕道坡度較陡,只有摩託車才能行走。」 吳志祥說,自從修建了通村硬化路後,摩託車成了村民們的主要交通工具。從馬鞍營分岔到喜凱、喜檔、茅草、卡塞的幾條通村公路都是近年才逐漸改善成硬化路面的,通村硬化路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村民們的出行環境。

從四大寨鄉政府駐地馬鞍營出發,無論沿哪條通村路走去,每個山梁上都是藍天碧野、綠木蔥鬱,一幅恬靜、優雅的鄉村畫卷在眼前舒展開來。

「誰能想到,改革開放前,四大寨鄉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地方,不僅沒有通村公路,就連通往鄉政府駐地的公路都沒有。」羅廷榮說,舊時的四大寨鄉人,受交通閉塞、思想守舊、文化落後等多方面的影響,靠種植傳統農作物維持生計,由於大量開墾山坡,導致水土流失,種多收少。他清楚地記得,30年前的牛場村,不僅沒有大學生,就連高中生都只有兩三個,85%的村民是文盲,而今牛場村文盲不足5%。不過,他認為變化最大的是生態環境,那時的喜凱、喜檔、繳卜、茅草卡平、卡塞等村,每到冬季山上光禿禿的,哪像現在漫山遍野鬱鬱蔥蔥。

確實,記者近日走訪了四大寨鄉的喜凱、繳卜、喜檔等村發現,民風淳樸的村民建起了一棟棟美麗民宅,有的民宅高達五層樓。「50年前的喜檔村,就連瓦房都沒有一間,全都是茅草房。」吳光瓊說,人們不再種植傳統農作物了,土坡變成了青山,生態環境好了。即便不外出務工,在家養幾頭牛,種點果樹都比之前漫山遍野種玉米強多了,經濟條件的轉變,使一棟棟的美麗民宅崛起,一個個美麗村莊凸顯。

在大山深處的村莊裡,能有高樓這樣的畫面,說明村民們的居住環境、生活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源於生態鄉村建設過程中全面實施村莊綠化、路面硬化、環境淨化、民房美化等惠民政策。在四大寨這個少數民族鄉裡,漫舞夕陽下,放歌晚風中,環境美了、條件好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活躍了起來,在「美麗鄉村」建設推動下,村民有了娛樂的時間和場所,廣場舞、民族舞、民族山歌等民間文化在四大寨漸成時尚,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又一道美麗風景。(安順日報)

相關焦點

  • 紫雲四大寨鄉:攻克貧困奔小康
    紫雲自治縣四大寨鄉,紅軍長徵路過並留下很多紅色印跡的地方,在新時代的長徵路上,全鄉黨員幹部提振精氣神,帶領群眾一鼓作氣啃下住房、醫療、教育、飲水「四保障」,以及道路交通、鄉村文明等民生工程建設「硬骨頭」。
  • 夏普電子計算器誕生50周年 革新改變生活
    原標題:夏普電子計算器誕生50周年 革新改變生活 據日本共同社3月18報導,夏普公司18日迎來世界首款全電晶體式電子計算器發布50周年。計算器的上市使得企業辦公效率獲得飛躍性提高。液晶和太陽能電池技術以被用於電子計算器中為契機,迅速獲得普及並發展為新興產業,令工作和生活都為之一變。
  • 紫雲:摘掉「窮帽子」邁步新徵程
    紫雲考慮到發展經果林產業能夠在三至五年見效的特點,2015年冬至2016年春,短短3個月時間,紫雲利用豐富的坡耕地資源,提前完成了「十三五」期間20萬畝退耕還林任務,造就了壩羊鎮3.8萬畝生態茶葉園、板當鎮硐口村5000畝百靈生態藍莓園、貓營鎮800畝油茶產業園、火花鎮3萬畝冰脆李、四大寨鄉喜凱村3000畝臍橙等經果林產業,實現退耕還林出園區、退耕還林出景觀帶、退耕還林出產業園,實現坡坡花果山、四季聞花香的良好景象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定點幫扶紫雲工作顯成效
    自2017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定點扶貧紫雲自治縣以來,幫扶工作聚焦產業扶貧項目,捐贈的扶貧資金主要用於產業發展和教育扶貧,定點幫扶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為紫雲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2017年至2018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共向我縣捐贈幫扶資金342萬元,在猴場鎮小灣村實施建成食用菌種植基地、生豬養殖基地、有機蔬菜和大米種植基地、小灣村食用菌烘乾廠房、食用菌冷庫、生態雞家庭農場、竹蓀種植基地等一批產業扶貧項目,項目帶動了小灣村152戶402人脫貧增收,促進了小灣村在2018年脫貧出列。
  • 5G系統觀:從改變生活到改變世界
    科技的高速發展不斷刷新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認知,人們的生活隨著科技進步而改變。今年是5G普及元年,各行各業都在期待它的到來。 國家在今年推出了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號召,其中5G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裡面列為首位,凸顯了移動通信技術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如何理解5G?
  • 【脫貧感言】紫雲自治縣駐村工作隊脫貧心聲系列報導 第九期
    【脫貧感言】紫雲自治縣駐村工作隊脫貧心聲系列報導 第九期 2021-01-05 16: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社會和經濟變遷改變了生態環境
    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雜誌日前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歐洲科學家團隊發現,波蘭現今一處自然保護區在整個14世紀從部落制向封建制的轉變,對當地生態系統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的歷史變遷會改變當地環境的一個有力證據,同時這一研究還表明了這種改變是如何發生並進行的。
  • 「新基建」改變我們的生活
    記者 雷妤 攝在 BRT 上,駕駛員不用踩剎車,公交車就會精準停靠站;去醫院看病,個人智能健康檔案,幫助醫生提供精準的治療方案 …… 隨著科技發展,各行各業都發生著變化,城市基建已推陳出新,改變著市民的生活。
  • 紫雲:「五朵金花」開滿山 產業革命助脫貧
    壩羊鎮新山生態茶葉園裡,村民們胸掛竹簍,雙手嫻熟地採摘著秋茶。四大寨鄉蜜蜂養殖場裡,五倍子花兒開得正盛,蜜蜂嗡嗡花叢採粉釀好蜜。……今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貴州省安順市紫雲自治縣加大力度,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呈現出紅芯紅薯、生態茶葉、精品水果、林下經濟、蔬菜產業「五朵金花」齊開放的良好產業發展態勢,讓山坡披綠、村美民富。
  • 丹鳳縣自然資源局紮實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施行一周年系列活動
    12月1日以來,丹鳳縣資源局以「學習秦嶺保護條例,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為主題,紮實開展系列活動,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新高潮。牢記囑託系統學。始終緊扣總書記來陝考察關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重要講話重要精神內涵,局黨組及時翻印《條例》文本200冊,通過召開專題會議集中學習、邀請專家學者專題輔導、線上線下交流研討等方式,迅速掀起學習貫徹《條例》熱潮。
  • 三大因素改變市場生態 投行轉型更面臨四大歷史機遇
    具體包括交易模式等四方面改變;4.行業正面對革命性挑戰,但同時亦面臨四大歷史性機遇。「在註冊制環境下,投資銀行的工作重心將從只關注審核轉向更加關注市場,從政府與企業的中間人,回歸市場中介本源,價值發現能力、價格發現能力、盡職調查能力、發行承銷能力成為投資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安青松總結到。
  • 明日零時,紫望高速公路全線開通 紫雲至望謨只需50分鐘
    紫望高速開通後,紫雲至望謨之間的車程由原來的2.5小時縮短到50分鐘。此次開通收費站包括紫雲南、邊饒、打易、望謨北共4個收費站。紫望高速的開通也標誌著赤(水)至望(謨)高速公路全線貫通。紫望高速公路是《貴州省高速公路網規劃》簡稱「6橫7縱8聯」高速公路網「第五縱」赤望高速公路中的組成部分,線路起點於紫雲縣城接惠興高速公路紫雲西互通,經紫雲松山街道辦、火花鎮、四大寨鄉,望謨縣邊饒鎮、打易鎮、石屯鎮、新屯鎮、望謨縣城,順接望(謨)安(龍)高速公路望謨西互通,線路全長74公裡,採用雙向4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80公裡/小時,項目總投資108.766
  • Basic語言誕生50周年:改變整個世界
    導語:《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周日刊文稱,本月是Basic語言誕生50周年。Basic語言極大地推動了計算機的普及,微軟和蘋果等公司最初的發展均與Basic語言密切相關。
  • 三大因素改變市場生態 投行轉型更面臨四大歷史機遇
    具體包括交易模式等四方面改變;4.行業正面對革命性挑戰,但同時亦面臨四大歷史性機遇。「在註冊制環境下,投資銀行的工作重心將從只關注審核轉向更加關注市場,從政府與企業的中間人,回歸市場中介本源,價值發現能力、價格發現能力、盡職調查能力、發行承銷能力成為投資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安青松總結到。
  • 【磐雲科技】科技改變生活 智能家居系統詳解
    大熱的智能話題又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呢,我們不妨一看。  進門能夠自動開燈,出門家電自動關閉,實時對室內家電運行監控……智能家居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大熱的智能話題又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呢,我們不妨一看。  四大數據 揭秘智慧家居
  • 髀設·展|禁止開車的社區:一場生態出行戲劇與三次元的改變
    馬路上車水馬龍,一群工作人員往一面展覽建築的牆上貼海報,海報上寫著:生態出行全球慶典(eco mobility world festival)。演員們開始登上舞臺,講述自己對生態出行的體會。K:什麼是生態出行?與傳統的交通規劃不同,它給那些對環境友好的交通方式優先權。
  • 生態環境的變化,環境發生改變,留給人類還有多少時間?
    導語:生態環境的改變,環境惡化,人類還能在地球上存在多久?地球這顆行星存在了大約45億年,這顆星球相比附近的其他星球,其實是一顆環境較為溫和的星球。在這45億年間,地球的經歷了數十次生物大變遷,優勝劣汰的殘酷環境使得這顆星球上的生物存在又消失,而人類,或許也有一天要面對這一殘酷的事實。人類存在了250萬年,這250萬年的時間裡,人類不斷的進化,進而演變成如今的模樣。在人類之前,曾經存在過許多生物,最為人熟知的是距今6500萬年前的恐龍。
  • 「3·11」日本地震九周年:它改變了什麼,又沒改變什麼
    核災難則導致供電中斷數周,影響了數百萬人的生活。也因為如此,日本剩餘的全部50個核反應堆都被關閉。同時,數十萬人(如大江健三郎、坂本龍一)走上街頭進行反核遊行。福島核洩漏事件還讓德國、義大利和瑞士等國政府紛紛放棄興建核電站。核電站附近的土地在未來幾十年裡將持續受到汙染。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大災難,改變了日本。
  • 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 5G時代「哥德巴赫猜想」是什麼
    原標題: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 5G時代的「哥德巴赫猜想」是什麼?5G作為新一代基礎技術,在萬眾矚目中加速商用。9月3日,在華為第五屆亞太創新日上,華為公司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表示:「在萬物互聯中,5G作為連接一切的技術,構築著智能世界的底座。
  • 昌贛高鐵開通運營一周年:帶動經濟交流 改變居民生活
    (資料圖) 劉佔昆 攝中新網南昌12月27日電 題:昌贛高鐵開通運營一周年:帶動經濟交流 改變居民生活作者 廖國勝 付森開行旅客列車1.4萬列、全程運送旅客1220萬……12月26日,串起「人民軍隊搖籃」江西南昌、「中國革命搖籃」吉安井岡山、「共和國搖籃」贛州瑞金,被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