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譽為「桐油之鄉」的紫雲自治縣四大寨鄉,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地貌以山地為主。歷史上的四大寨交通閉塞,經濟發展滯後,水源條件較差,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村民們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開發他們居住的自然環境,開墾山坡來種植玉米等傳統農業,長期的開墾導致了水土流失,生態遭到嚴重破壞。自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人們思想觀念慢慢地發生了改變,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原本種得多收得少的山地逐漸丟荒。丟荒的山地,由於山高坡陡,不利於規模化發展高效農業產業,四大寨人用汗水和智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優勢發展生態養殖業和經果林種植業。而今,原來光禿禿的山坡換上了綠裝,農民經濟收入也大幅度提升,隨著農村水電改造和通村硬化路等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一個個美麗村莊如同花兒一樣在大山裡漸次綻放。生態好了,農民笑了;村莊美了,生活富了,在同步小康的跑道上,四大寨鄉快步疾行。
雍正年間,歸化廳(今紫雲)有7條驛道通往外州、府,其中一條經羊場、關盤、牛場(今四大寨牛場壩村)、馬鞍營(今四大寨鄉政府駐地)、蒙衝至望謨、貞豐,該線路中的牛場壩至馬鞍營段是一條36道拐的崎嶇山路。位於海拔1600多米的大山梁子上的馬鞍營,當時只是一個馬幫休憩地,周邊村民見馬幫在山梁上休息就趕來購鹽,馬鞍營就變成了一個馬幫交易地。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馬鞍營只有20餘戶人家,而且都是些茅草房,不通公路。」牛場村村民羅廷榮回憶,馬鞍營只是逢趕集天,才會有擺賣貨品的攤點,房屋沒有牛場村好,那時的牛場村80%的房屋是木瓦房。直到1998年才修通了甲西至四大寨的毛公路,2000年改造為沙子路,2012年交通部門把沙子路改建為瀝青路面。隨著公路的修通,來往馬鞍營的人逐漸增多了,馬鞍營鄉場慢慢熱鬧了起來。
近日,記者走進四大寨鄉,恰逢趕集天的馬鞍營市場熱鬧非凡,有規範的農貿市場,街道整潔,沿街商鋪數百家。市場邊停放著不少外地轎車,都是來這裡購買農家土特產的,這裡的土雞、土雞蛋、鮮豬肉、鮮羊肉和本地水果等農家土特產,很受外地客人喜愛。「我們四大寨這個地方的土雞都是放養的,就連玉米都很少喂,吃蟲蟲草草的雞味道大不一樣,肯定逗人喜愛啦!」一位賣雞的羅姓阿姨說,這個市場上擺賣的豬肉大多是村民煮熟豬食餵養的,幾乎沒有飼料餵養的東西,吸引了不少城裡人來這裡趕集買東西。
喜凱村農業示範園區—臍橙種植基地
四大寨鄉最高海拔1661米、最低海拔623米,轄區除嚕嘎、牛場兩村地貌相對平緩外,其餘12個行政村居住環境則是坡高山陡,立體氣候突出,季風性氣候明顯,水土保持較好,森林覆蓋率高達56.68%。
「歷史上的四大寨鄉交通閉塞、思想文化相對落後,保守的四大寨人靠種植傳統農作物維持生計。解放後,隨著人口的增加,村民們到處開墾山坡種植玉米、小麥、大豆等傳統農作物,種植得多收穫得少,1年下來能解決吃飯問題就很不錯了。」繳卜村村民王由才說,那時每家每戶都餵養有馬匹,用來運送肥料和收穫莊稼等。
改革開放後,四大寨人的思想觀念得以轉變,不再靠種植傳統農作物維持生計,不少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外出務工人數最多時達70%以上。「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增加,導致大片坡地丟荒。」村民王由量回憶,大集體至土地承包到戶初期,四大寨鄉的幾條山梁上全是玉米地,每遇乾旱,幾條山梁看去光禿禿的。由於當時山坡上的每塊玉米地裡都有不少的油桐樹,全鄉每年可產油桐籽近百萬斤,四大寨鄉被稱為「油桐之鄉」,油桐曾經是四大寨鄉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
近日,記者從馬鞍營沿通村硬化路往喜檔村,沿途還能看到在青槓樹、松樹等綠木遮掩下成片的油桐樹。「那時的四大寨鄉人,每到秋冬季節,不是在油桐樹下撿拾油桐籽,就是在青槓林中撿拾橡子。」村民羅世發說。21世紀初,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不少原本開墾來種植玉米等農作物的山坡又變成了雜草叢生的荒地。
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倡導下,荒蕪的山坡逐漸披上綠裝,土層較厚的山坡上種植的樹木長勢較快,放眼望去,山坡上鬱鬱蔥蔥,沿途公路邊的林地裡,不時有成群的牛羊在「覓食」。「油桐樹少了,撿拾油桐籽和撿拾橡子的人也少了。」喜檔村村民吳光瓊說,原本種玉米的山坡長起了綠木和草叢,養羊、養牛的村民逐漸增多,從2000年以來,她餵養的羊數量逐年增加,自2011年起,她每年養羊數量不下350隻。有的村民還批量的放養生態山雞,隨著養殖業的發展,不少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回鄉發展養殖業,種植臍橙、核桃、葡萄等經濟農作物。可以說,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四大寨鄉呈現出山坡換裝,業態換顏的良好格局。
「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嚕嘎村一角
「10年前,我們去馬鞍營趕集得走3個小時的崎嶇山路,現在道路硬化了,走哪兒都方便,還可將車開到家門口。」正在放牛的繳卜村村民王雲成說,回想當年用背篼背,擔子挑的年代實在太辛苦,現在可以用車運了,就連收穫糧食都很少用背篼背了。
據四大寨鄉副鄉長吳志祥介紹,鄉政府駐地馬鞍營周邊有五條通村公路,每條路長約14公裡,大多路段都沿著山梁蜿蜒向下延伸到喜凱村、喜檔村、茅草村、卡塞村、繳卜村等村寨。在吳志祥的帶領下,記者從馬鞍營出發,沿繳卜村的通村硬化路前行,車在山梁上行駛約10多分鐘後蜿蜒向下,快到繳卜村村委會時,一條從山上蜿蜒向下的毛公路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記者有些疑惑,路的下面又沒有村民居住,在這麼陡峭的山坡上開闢一條毛公路有什麼用途呢?原來這是一條方便村民耕作的機耕道,雖然這裡的山都是土山,但坡陡,只有河谷地段才有幾塊水田,之前人們到河谷去種田來回都得走幾公裡的陡坡路,運送肥料到田地和收穫莊稼時只得靠背篼背。 「這條機耕道是繳卜村村民自己組織開闢出來的,因修建的機耕道坡度較陡,只有摩託車才能行走。」 吳志祥說,自從修建了通村硬化路後,摩託車成了村民們的主要交通工具。從馬鞍營分岔到喜凱、喜檔、茅草、卡塞的幾條通村公路都是近年才逐漸改善成硬化路面的,通村硬化路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村民們的出行環境。
從四大寨鄉政府駐地馬鞍營出發,無論沿哪條通村路走去,每個山梁上都是藍天碧野、綠木蔥鬱,一幅恬靜、優雅的鄉村畫卷在眼前舒展開來。
「誰能想到,改革開放前,四大寨鄉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地方,不僅沒有通村公路,就連通往鄉政府駐地的公路都沒有。」羅廷榮說,舊時的四大寨鄉人,受交通閉塞、思想守舊、文化落後等多方面的影響,靠種植傳統農作物維持生計,由於大量開墾山坡,導致水土流失,種多收少。他清楚地記得,30年前的牛場村,不僅沒有大學生,就連高中生都只有兩三個,85%的村民是文盲,而今牛場村文盲不足5%。不過,他認為變化最大的是生態環境,那時的喜凱、喜檔、繳卜、茅草卡平、卡塞等村,每到冬季山上光禿禿的,哪像現在漫山遍野鬱鬱蔥蔥。
確實,記者近日走訪了四大寨鄉的喜凱、繳卜、喜檔等村發現,民風淳樸的村民建起了一棟棟美麗民宅,有的民宅高達五層樓。「50年前的喜檔村,就連瓦房都沒有一間,全都是茅草房。」吳光瓊說,人們不再種植傳統農作物了,土坡變成了青山,生態環境好了。即便不外出務工,在家養幾頭牛,種點果樹都比之前漫山遍野種玉米強多了,經濟條件的轉變,使一棟棟的美麗民宅崛起,一個個美麗村莊凸顯。
在大山深處的村莊裡,能有高樓這樣的畫面,說明村民們的居住環境、生活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源於生態鄉村建設過程中全面實施村莊綠化、路面硬化、環境淨化、民房美化等惠民政策。在四大寨這個少數民族鄉裡,漫舞夕陽下,放歌晚風中,環境美了、條件好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活躍了起來,在「美麗鄉村」建設推動下,村民有了娛樂的時間和場所,廣場舞、民族舞、民族山歌等民間文化在四大寨漸成時尚,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又一道美麗風景。(安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