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之源頭
易起源於古筮,是我國上古筮書的泛稱。它包括夏代的《連山》易,殷代的《歸藏》易,周代的《周易》。由於時代久遠,《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只有《周易》流傳至今。創易的始祖傳說是伏羲氏,他創立了八卦。周文王演周易64卦,周公配上384個爻辭,從而奠定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周易包括《經》與《傳》兩大部分。《經》是周易的主體,分上下兩經六十四卦,每卦配有卦辭。每卦有六條爻,每條爻又配了爻辭。卦辭和爻辭就是古代先哲佔卜某個事件的例證。雖然辭意古澀難懂,但是,就其預測功能而言,仍具有現實意義。
周易的後半部是《十翼》,後叫《易傳》,包括彖、象、繫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等共十篇學術文章。有說是幾個朝代的作品,也有說是孔子的作品,從語言風格上說,說是孔子的作品真實性大些。孔子六十歲迷上了周易,老年手不釋卷,穿竹片書的麻繩就被他翻斷了三次,玩易入迷可見一斑。
二,易的發展
鬥轉星移,歷史在發展,朝代有更替。周易作為中國古代文化也在不斷增進新的內函,特別是周易的預測功能、方法和技術都得到了創新和發展,幾乎到了百船競發、標新立異的程度。譬如:堪稱大宗之法的納甲法、梅花易數、堪輿學;玄妙高深的奇門遁甲、紫薇鬥數、大小六壬、佔星術;廣為流傳的四柱命理預測學(批八字)、鐵板神數、手面相學、測字術、抽籤術、姓名學等等,象是百花園的奇葩,千姿百態,爭豔鬥奇。
在起卦的方法上也和預測技術一樣,有較大的更替和發展。有史記載,最早是使用龜甲或獸骨燒出裂紋來判斷吉兇。後來改用五十根蓍草來佔筮起卦。漢代李京房發明了用三個銅錢搖卦來預測吉兇。宋朝的邵雍創造了時間起卦法、方位起卦法、顏色起卦法、聲音起卦法、動靜起卦法、字數或筆划起卦法等等。只要想測事,可以隨時隨地,信手拈來,甚至星辰墜落、母雞司晨,都可以用來佔卜吉兇。
三、古人演易之目的何在?
古人為什麼演易?那是因為古代人面對自然界的風、雷、水、火,以及山崩、地裂等自然災害,以為是神的遣怒,不敢也無能力抗拒,只好聽其自然,逆來順受。可以想像,遠古時代的人類,要在天災不斷、野獸橫行、疾病加身、饑寒交迫的環境下,壽命何其短。為求生存,還要繁衍後代,不得不想出如何趨吉避兇的辦法,那就是「未卜先知」,實際是先卜而後知。吉則行,不吉則避。於是,大到出兵徵戰,小到喪葬嫁娶,都要佔卜問卦,先知其吉兇得失而後行。
四、周易為什麼會有預測功能?
這要追溯到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聖人,先哲不乏其人。他們天天面對著天、地、山、澤、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為了尋找自然法則,夜夜仰觀天象,日日俯察地理,時時近看人事,歷經千秋百代,洞察了天文、地理和人事運動變化發展的自然規律,總結了數千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和知識,據而演繹成八卦。八卦成了宇宙信息的密碼,自然形態的符號。人們又利用這個密碼和符號,作為佔卜吉兇的工具,為人類服務。所以說周易是一部用來佔卜的書。由於它具有超時空的預測功能,所以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周易卻也能倖免於難。
現在我們應該知道了,周易是中國古代先賢智慧和知識的結晶,是集古代天文、地理、自然、人文、數學、哲學、科學、醫學等等多種學科之大成的知識寶庫,真理的源泉。我們可以驕傲地說,周易不愧為中國古文化的瑰寶,尊為群經之首!它神奇的超時空的預測功能,給周易蒙上了神秘而玄妙的色彩,成為國內國際易學界人士競相攀摘的皇冠上的明珠。
周易不是封建迷信,也不是偽科學。它是一部古老的神秘學科,是現代科學還不能完全解釋得清楚的科學,其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智慧和人類「天人合一「的理想。我們身邊還有許多未被感知、認知的世界……
五、周易應用的現代意義
曾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周易受到了禁錮和封殺,是極不公平的,這是對古代先哲的不敬,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知。在國家極力號召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下,作為炎黃子孫的後代,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弘揚中華古老文化,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以神秘科學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