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是觀眾每天都要關注的節目,但很多觀眾卻不知道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的。雖然天氣情況瞬息萬變,但《天氣預報》卻每天雷打不動地在《新聞聯播》後和觀眾見面。對這位「老朋友」,很多人並不熟悉它是怎麼製作的,記者日前來到位於國家氣象局的北京華風氣象影視信息集團,在《天氣預報》主持人馮殊的帶領下,參觀了《天氣預報》的演播室。
令人「不適」的是,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專業、曾獲得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銅獎的馮殊說起話來語速要比一般人快很多,原來,這正是《天氣預報》的特殊性為馮殊帶來的職業病:為了在兩分鐘內提供更多更有用的氣象信息,馮殊和其他《天氣預報》主持人一樣,練就了在每分鐘350字的超快語速。
衛星雲圖
原來是塊「布」
幾分鐘節目
幾小時準備
走進《天氣預報》的演播室,很多人都會注意到一塊綠色的幕布。這塊幕布看上去沒什麼特別,卻是《天氣預報》錄製中的重要道具——主持人就是站在這張幕布前向觀眾介紹天氣情況的。很多觀眾會有疑問:主持人怎麼看地圖和衛星雲圖呢?這就需要幕布兩邊的監視器幫忙了。馮殊介紹,節目錄製時會把需要用到的地圖等傳送到兩邊的監視器上,主持人一邊看監視器,一邊在幕布前「比劃」,就能呈現出觀眾平時看到的效果了。跟想像中不同的是,綠幕和地圖的合成是在錄製時直接完成的,而不是錄完主持人的畫面後再通過後期合成。
為了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馮殊站在綠幕前做起了演示。由於綠幕和監視器是垂直的,主持人在「比劃」的過程中要把握好角度,否則會影響觀眾看到的效果。在手勢上,針對不同的區域和畫面信息,主持人在指示時用幾個手指也有講究。馮殊說,一般指示比較大的範圍時習慣用手掌,而針對一些比較細小的地方則用一個手指頭,「總之就是不能遮擋住信息,同時還要能指示的儘量準確。」有監視器做參照,即使是第一次站在幕布前的人也能指出地圖上的大概位置,但要指的又快又準,就需要多練習了。
很多觀眾還記得,20多年前《天氣預報》剛開播時,主持人手裡經常拿著一根小棍。現在主持人雖然全部用手來比劃了,但另一隻手裡還要拿著一個寶貝——遙控器。觀眾在電視上看到衛星雲圖和地圖的變化,實際上就是主持人通過遙控器切換的。此外,現在的主持人還增加了和氣象圖的「互動」,比如在圖上點出數據,或者在圖上畫個圈提醒觀眾注意等,讓《天氣預報》顯得更生動。
幾分鐘節目
幾小時準備
每期《天氣預報》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只有幾分鐘,但編導和主持人卻需要花一天來準備。《天氣預報》雖小但五臟俱全,整個小組由兩位電視編導、一位氣象編導、主持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等七八人組成。這還不包括為節目把關的氣象專家們。馮殊介紹,編導們有時從上午就開始準備選題了,主持人一般在下午3點左右到崗,和編導一起討論當天的內容,「我們會討論當天有哪些特別的信息值得提示和注意,給觀眾預報。」討論後,主持人會和編導一起參與組稿,然後把稿件拿給氣象專家審核,再由編導製圖。觀眾每天看到的地圖和衛星雲圖會有一些模板,編導負責每天更新數據。
由於天氣情況複雜多變,為了能把最新最準確的天氣信息傳達給觀眾,《天氣預報》的前期準備工作往往要持續很長時間。節目組在15點左右討論了大致的天氣形勢後18點多才能拿到具體數據,而節目要在18點40分前錄完傳送給央視,保證趕在《新聞聯播》之後播出,時間還是相當緊張,「既要保證播出安全的,又要保證最新的數據都能加進去。」
馮殊說,現在《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已經超過80%了。「由於我國地大物博,有時一個城市裡的天氣情況都會不一樣,這就使觀眾對《天氣預報》的感受也不一樣,比如我們預報北京下雨,結果朝陽區下大暴雨,海澱區卻是晴天,海澱的觀眾就會覺得天氣預報不準。」馮殊坦言,作為主持人他也會對觀眾的反饋有壓力,因此節目組和氣象專家都在努力讓預報更加精細準確,「有時預告信息來得很晚,一旦有最新的信息,都會隨時往節目裡填。比如現在是汛期,會有很多預警、公告,這些都要加到節目裡。」
主持語
杜絕一切「廢話」
採訪中,馮殊的思路非常敏捷,語速也比普通人快很多,馮殊笑稱,這已經是他的職業病了,「平時跟朋友說話也是這樣,如果沒有人提醒,就會一直用播報天氣預報的語速。」馮殊坦言,也曾聽到一些觀眾好奇為什麼天氣預報主持人要說得這麼快,「七點半的那段《天氣預報》時間很短但信息量非常大,主持人只好快點說了。」由於要在短時間內播報大量信息,《天氣預報》主持人的語速能達到每分鐘350字左右,可能比一些新聞主播說得還快,「有時候錄完一期節目,已經說得上氣不接下氣了。其他節目主持人來主持《天氣預報》未必能適應。」
在每期《天氣預報》中,主持人說話的時間大概在兩分鐘左右。這兩分鐘內不僅要把全國的天氣情況展示給觀眾,還要介紹一些重點地區的天氣,有時還要發布預警和公告。龐大的信息量使《天氣預報》的稿件中每一個字都十分珍貴,任何無用的信息都不能出現在天氣預報裡,類似「這個」、「那個」之類的詞更是不能出現在節目裡,甚至是一些有用的信息,也要被精煉壓縮到最短,「比如『我們再來看一下明天的情況』這句話就太長太多餘,所以我們只說『來看明天』四個字。」馮殊說,用「字字珠璣」來形容天氣預報毫不為過,有時編導和主持人在斟酌稿件時,會為了幾個字怎麼刪怎麼用而討論半天。此外,編導還會適當地把一些提醒信息做成字幕,既達到提醒的目的,同時又節省了時間。
在新聞節目中,主持人出鏡時間雖然長,但每段導語只有幾十甚至幾秒鐘。而天氣預報主持人要連續出鏡將近兩分鐘,還要在沒有提詞器的情況下把稿件一氣呵成地背出來,對主持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有時氣象信息晚上六點多才到,馮殊看兩遍就得走上主播臺,在短時間內播報完成,「錄製的那兩分鐘要一直對著鏡頭,而且是一個鏡頭拍下來,中間如果錯了就要全部重新錄。」由於時間比較緊張,《天氣預報》的錄製不可能一遍遍雕琢,一般是幾次就通過了,「如果主持人狀態比較好,很可能錄一兩次就可以了。」
背地圖
是基本功
從畢業到現在,馮殊已經在《天氣預報》主持人的崗位上做了5年。馮殊介紹,現在19點30分的《天氣預報》一共有5位主持人,每個人平均一個月要錄6天左右。此外,他還在《朝聞天下》等欄目中播報天氣,也擔任中國氣象頻道的主持工作,強度非常大。「每個月有七八天要5點起床參加《朝聞天下》的直播,生活經常是黑白顛倒。」馮殊說,剛開始做節目時難免有卡殼等情況,但時間長了就越來越順利了,「因為有天氣圖做依據,哪句詞忘了還可以看著圖把信息告訴大家。」
對於新加入的主持人,《天氣預報》會專門找氣象專家為新人做培訓,「氣象專家會講一些天氣的基本成因、基本原理,根據四季、節氣的特點來講解天氣。」馮殊認為,《天氣預報》的主持人就像在氣象科學和觀眾間架起一座橋梁,觀眾沒必要去探究天氣背後更深層的東西,但一些科普知識還是要介紹給觀眾,「有時一個小常識的缺失很可能會對生命造成影響,對主持人來講就是要深入淺出。」此外,了解中國地圖,認識地圖上每個省的形狀等地理知識,都是氣象節目主持人的基本功。
馮殊說,天氣預報主持人需要在工作中積累知識,「去年南非世界盃我們就做了專門的節目,因為南非是高海拔、南半球,所以我們會去研究這種氣候條件對人的影響,對球隊作戰的影響。做完在那個節目後,對類似的氣候類型就有了了解。」此外,馮殊平時還喜歡看一些科普類的書,從科普角度去了解氣象。而氣象局中的很多氣象專家也是馮殊的良師益友,他會經常和專家們交流,豐富自己的知識,在播報《天氣預報》和其他節目時也就更加遊刃有餘了。
本報記者 王雯淼 攝影 白繼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