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朋友圈很多人在「安利」了一部叫《哀樂女子天團》的電影。
讓我感到好奇的是:第一,這是一部「網大」(網絡大電影);第二,它在豆瓣的評分達到7分。
近幾年,經常會有「爆款」網劇出來,比如《太子妃升職記》《餘罪》等,但還沒聽說哪一部「網大」有好口碑的。
盧正雨(正在上映的《絕世高手》導演)的「嘻哈三部曲」曾風靡一時,但當時還沒有「網大」這個概念。
這幾年盛行的「網大」,幾乎處於另一個平行世界之中,跟院線上映的電影相比,往往製作粗糙——以各種噱頭吸引眼球,點進去一看,鏡頭水準還不如一般的電視劇。
很多人對《哀樂女子天團》的評價是「驚喜」「有質感」,而且「不輸院線片」。就豆瓣評分來說,這部「網大」比很多院線片都要高,要知道,現在最火的《悟空傳》只有5.5分。
於是,我花了5塊錢,在網上看了《哀樂女子天團》。
沒有明星,也不是什麼IP,《哀樂女子天團》講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
不過,題材有點冷門。三個女孩組了一直樂隊,雖然心懷夢想,卻四處碰壁,她們意外的遇到了一個喪葬行業的老闆,成為在葬禮上唱哀樂的歌手。一個少女追夢的勵志故事,偏偏又搭上喪葬這個偏門行業,故事本身有點「黑色幽默」的感覺。
實際上,電影拍的並不「黑色幽默」,反而更加「勵志套路」,女孩們從開始的牴觸,到對這個行業的尊重,最後也很圓滿地追夢成功。
導演是兩個90後,桑木天和劉博文,之前從來沒有拍過電影。看得出,導演很喜歡日系風格的電影,從故事上看,《哀樂女子天團》有《入殮師》和《四重奏》的痕跡,場景和畫面上,明顯有模仿《海街日記》(這個導演也承認),總之就是小清新風格。
看完《哀樂女子天團》後,第一感覺是沒想像的那麼好。看得出,電影很有誠意,但我又不想用「誠意」兩個字來形容這部電影,因為「有誠意」的潛臺詞就是:你們盡力了,但拍得不好。
當時我就在想,這部電影如果在院線上映,不僅票房不會高,口碑也不會太高。有趣的是,《哀樂女子天團》其實是拿到龍標的(可以在院線上映),但還是沒機會登陸院線,只好放到網絡平臺播放,成了「網大」。
然後,大家發現「網大」竟然可以拍得這麼認真,就給出了這麼高的分數。畢竟,有些院線電影還真不如《哀樂女子天團》。
也就是說,《哀樂女子天團》之所以在朋友圈被「安利」,正式因為它是一部「網大」。
這樣一部電影被大家叫好,可見「網大」的口碑是多差了。
2014年,愛奇藝提出「網大」這個概念。三年過去,這個行業讓處於「群魔亂舞」「大浪淘沙」階段,據相關資料,去年全網有至少2000部「網大」上線,專門拍攝「網大」的公司也已經達到900多家。
這個行業門檻非常低,經常看到「某某公司投資上百萬拍攝網大」的新聞,還有報導稱,今年有數部「千萬級網大」開拍,可見「網大」的成本有多低——如果是院線電影,一千萬的投資只能算「小成本」。
這樣的「網大」當然不會好看,它們憑什麼讓網友點進去看呢?很簡單:一個是搞噱頭,比如起個《美女主播驚魂記》這樣的片名,在製作一張吸引人的海報;另外一個是蹭IP,周星馳的《美人魚》上映前後,就有很多類似《美人魚歸來》《再見美人魚》這樣的「網大」上線,甚至有一部名字叫《美人魚湯》,腦洞開得非常大。
光有噱頭不行,電影難看怎麼辦?通常「網大」都是收費會員才能看的,為了吸引網友點擊,製作方會下功夫把前幾分鐘拍的有模有樣(這幾分鐘屬於免費試看時間)。大部分成本投入到前幾分鐘的拍攝,那後面的情節只能敷衍了事了(網大一般都是60分鐘左右)。
想想就知道,被這些「網大」坑過的網友,看到《哀樂少女天團》這樣的「一股清流」,當然要好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