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的意義並不是繪畫中流行的抽象的寫意畫,而是向複雜的自然物象中,尋示它顯現的性格、質量和綜合的色彩表現。
——林風眠
1989年10月,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林風眠九十回顧展」,九十高齡的林風眠親自出席開幕,引起極大轟動,該次展出林氏各時期藝術之代表,《西湖》即在此之列,並收錄於展覽畫冊《林風眠畫集》。
林風眠(1900-1991)
《西湖》作於1977年,屬於回憶故土、再現舊景一類創作。是年,年近八旬的林風眠獲準出國探親,彼時林氏身無長物,定居香港後,方得重拾畫筆,重啟晚年藝術之路。
Lot.655 林風眠 西湖 1977年
紙本 彩墨 66×66 cm.
出版:《林風眠畫集》,歷史博物館,臺北,1989年10月,圖版27
《中國畫名家作品粹編:林風眠畫集》,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杭州,1992年6月,第33頁
《銀座美術館館藏作品選集》,銀座美術館,濟南,第95頁
《海內寓賢》,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第135頁
展覽:「林風眠九十回顧展」,1989年10月5至31日,歷史博物館,臺北
《西湖》畫面由兩截長渚自然劃分遠、中、近景,「兩水兩岸」構圖獨特。江南多陰天,作品上部刷染淡墨,交代明晦;中部渚岸上柳樹枝條飛舞交錯,嵌入敷染的綠葉,水面滿布綠柳倒影,驚起一隻孤鶩飛馳而過,其身形扁平,頭頸、翅膀以簡練的線條概括,真有張彥遠「彎弧挺刃」「風趨電疾」之妙,該造型與成都漢墓出土《弋射圖》畫像磚中飛鳥相似;底部筆觸豪放,色彩豐富,明暗相間,具有印象派光色變換效果。林氏還結合西畫透視,柳樹近大遠小、前濃後淡,色彩層次由近及遠,亦形成複雜到簡單的過渡。
Lot.655局部
林風眠筆下西湖多描繪金黃秋柳之景象,本幅《西湖》則呈現春天之景,放眼望去,滿是新綠,與畫家口中「綠柳長堤」完美印證,在同類題材中堪稱翹楚。
拍品收錄於林風眠九十回顧展畫冊《林風眠畫集》
林風眠極少照搬自然,僅在收集素材時,才作如實描寫,以達研究和理解之目的。他在《抒情、傳神及其它》一文中表示:「我是憑收集的資料,憑記憶和技術經驗去作畫的;例如畫西湖的春天,就會想到它的湖光山色,綠柳長堤,而這些是西湖最突出的東西,也是它的特性。」從構圖到色彩,本幅《西湖》皆不完全是現實再現,而是「搜盡奇峰打草稿」後的凝練之作,更飽含畫家對過往美好、寧靜生活的不舍。林氏歷經周折,萬般無奈下離開故土,故趁記憶還清晰,思念尚有餘溫,將心中西湖再現於紙上。林風眠曾多次表達對杭州生活的懷念,臨終亦寫下這樣的絕筆:「我想回家,回杭州。」
預展時間
現當代藝術 11月13日至15日 上午9:00至晚6:00
拍賣時間
現當代藝術 11月17日 下午2:30
地點
北京崑崙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