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德·卡蒙斯(Luis de Camies, 1524——1580),十六世紀葡萄牙大詩人,文藝復興時期葡萄牙文學最突出的代表者。
卡蒙斯出身於名門貴族世家,科英布拉大學畢業,知識淵博,詩才出眾,青年時期就敢於直抒胸臆,針砭時政。他屢遭宮廷的打擊和迫害,曾被作為一名普通士兵派往摩洛哥服役(1549—1551),並在一次戰鬥中失去了他的右眼,這使他在精神上比在肉體上更加感到痛苦。一五五三年,他跟一個作威作福的宮延大臣決鬥,為此被判死刑,但受到赦免,後被作為一名普通士兵編入葡萄牙遠徵軍而到了印度,實際上是被長期流放在那裡。當他一五七○年返回葡萄牙時,就隨身帶回了這一期間他所創作的著名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的手稿。卡蒙斯的生活道路坎坷不平,一直受到排擠、打擊和迫害,最終死於貧困。
卡蒙斯的創作活動始於抒情詩,早期寫下了許多傑出的抒情詩篇,其中包括三百五十餘首彼特拉克式的十四行詩。他的大部分抒情詩都是寫不幸的愛情的,感情真摯而憂傷。他的十四行詩中有的以抨擊宮廷的腐敗奢侈生活為主題,但也滲透著他對生活的某種失望情緒。一五四四至一五四七年間,卡蒙斯創作了三個劇本,但在他生前都未能出版。喜劇《菲洛德莫》(1587)和《關於阿姆菲特裡奧尼的喜劇》(1587),通過錯綜複雜的愛情故事的發展,歌頌了文藝復興時期崇高的愛情理想。獨幕劇《塞琉古王》(1645)描寫的是希臘史的個片斷,它對國君的暴虐給予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
給卡蒙斯帶來世界聲譽的作品是《盧濟塔尼亞人之歌》(1572)。這部由十個詩章組成、長達九千行的史詩,通過對航海家瓦斯科·達·加馬遠航印度的經過的描寫,歌頌了葡萄牙的壯麗歷史和盧濟塔尼亞人即葡萄牙人的堅強剛毅、英雄主義和勇敢精神。詩中穿插著希臘神話的諸神對人間生活的幹預,題材包羅萬象而又始終保持著內在的聯繫。詩人在許許多多的抒情離題詩中插進了自傳性質的情節,藉以對宮延裡陰險狡詐的大臣進行無情的揭露、痛斥和鞭答。
在論述道德的一些詩句裡,詩人則對搜刮民脂民膏而又諂媚、傲慢的最高貴族與奸佞之臣的爾虞我詐、黃金萬能的齷齪勾當給予了淋漓盡致的暴露和嘲諷。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品之一。但史詩又表現出作者定程度的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他為十六世紀前半葉以地理發現和土地徵服而震驚世界的葡萄牙帝國歌功頌德,卻沒有注意到被徵服國家的人民的痛苦。
卡蒙斯的詩歌創作,尤其是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對文藝復興時期詩歌的現實主義傾向的形成曾起了顯著的作用。他的這首著名的史詩一出版,就在義大利、西班牙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受到塔索、塞萬提斯、德·維加等著名詩人和作家的讚賞。早在一五八O年,它就被譯成了西班牙文,而在十七世紀時,又被譯成了義大利文和英文,十八世紀開始被譯成法文、荷蘭文、俄文和波蘭文。
卡蒙斯是葡萄牙前所未有的偉大詩人,他給葡萄牙奠定了一種史詩文學和近代語言的牢固基礎。他對葡萄牙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如但丁之對於義大利,莎士比亞之對於英國,塞萬提斯之對於西班牙。一八八〇年,為紀念詩人逝世三百周年,葡萄牙政府決定把卡蒙斯的遺體安置在裡斯本的熱羅尼莫修道院,即葡萄牙的西敏寺。從此,卡蒙斯就成為葡萄牙的民族驕傲,他的畫像被到處懸掛,受到人們的敬仰,而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便成為葡萄牙文學發展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