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評選結果,中國人民大學共有84項成果獲獎,獲獎成果總數取得較上一屆39項翻番的可喜成績,再創歷史新高。中國人民大學84項成果中包括著作論文獎70項、諮詢服務報告獎2項、普及讀物獎2項、青年成果獎10項。其中,著作論文獎共有一等獎13項,是上一屆3項獲獎數的四倍,二等獎41項,在上一屆11項的基礎上增長近三倍,三等獎16項。
獲獎成果涉及中國人民大學各一流學科及部分一級學科,在著作論文、諮詢報告、普及讀物等各種類型中中國人民大學均有所斬獲,從學科覆蓋和成果形式等角度,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大學作為人文社科重鎮的綜合實力。
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全國共有1539項成果獲獎,其中著作論文獎1241項,含一等獎152項、二等獎783項、三等獎306項;諮詢服務報告獎77項,含一等獎10項、二等獎47項、三等獎20項;普及讀物獎20 項;青年成果獎201 項。
附1:中國人民大學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名單
附2:一等獎成果及作者簡介
1.成果名稱:《中國信息資源產業發展與政策》
作品類別:專著
作者:馮惠玲、趙國俊、錢明輝 等
出版單位及出版時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7年8月出版
主要觀點:
本書著眼於我國信息資源產業所處發展階段,分別從「信息資源產業基本理論與發展歷程」「信息資源產業核心特徵與發展評價」「信息資源產業發展政策與政策工具應用」「信息資源產業發展與政策優化案例」四個方面探索了對信息資源產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政策及管理對策的作用機制和發展規律,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創新性的研究突破:(1)首次從資源特徵和價值創造的角度明確界定了信息資源產業的內涵與邊界,並率先實現了信息資源產業各類經濟指標的統計與測算;(2)首次從產業生態的視角,構建起「動態資源三角型」模型、信息資源產業共生模型、信息資源產業價值鏈模型、信息消費特徵解釋模型等信息資源產業基礎理論模塊;(3)首次劃分出我國信息資源產業的四大發展階段並揭示出其供需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等結構特徵;(4)首次開發出了我國信息資源產業發展評價與動態監測工具——我國信息資源產業發展指數,對我國各省市信息資源產業的發展水平展開了測評;(5)首次以政策工具開發為導向,對我國信息資源產業政策發布情況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梳理並探討了「中國信息資源產業政策庫」。
第一作者簡介:
馮惠玲,女,籍貫江蘇,1953年8月生,中國人民大學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自1985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任教,現任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組召集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電子文件管理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人文北京研究中心主任,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檔案學基礎理論、電子文件管理、數字人文、數字記憶等。主要研究成果有《北京奧運的人文價值》《電子文件風險管理》《當代身份認同中的檔案價值》《動態資源三角形及其重心曲線的演化研究》等。
2.成果名稱:《中國公共關係史》
作品類別:專著
作者:胡百精
出版單位及出版時間: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主要觀點:
本書完整梳理、呈現了中國公共關係事業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觀念史和實踐史,並將之還原至三十餘年間中國社會史、思想史語境之中,致力於達成三個學術目標:記錄和呈現中國公關事業的觀念遷轉和實踐進路,考察其與國家現代化的交互建構關係;為中國公關研究提供史學支撐和思想資源;為中外公關學話對話開闢歷史向度的話語空間。同時,為二、三十萬廣義公關從業者提供職業社會學意義上的歷史參照,形塑行業共同體價值。
本書的主要觀點和可能的創新如下:中國公關事業是以改革開放和現代建設為依託的中國現代性轉型的產物,一直伴隨著現代性譜系在中國的鋪展而拓展;同時鑑於公關現象、活動和職業化操作已廣泛參透於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諸領域,公關亦反過來影響、參與政治合法性、市場秩序、社會認同、文化偏向的建構;公關在中國經歷了由宣傳而至說服再到對話的範式轉換,三者存在遞次延展關係而又相互交疊。本書的主要創新是基於中國公關業發展的歷史和現實提出和闡釋具有原創性價值的對話範式。
作者簡介:
胡百精,男,籍貫吉林磐石,1976年3月生人,主要研究領域為傳播學與公共傳播,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公共傳播研究所所長,教育部新聞傳播學科教指委副主任。代表著作有《說服與認同》、《中國公共關係史》、《公共關係學》(第二版)、《危機傳播管理》(第三版),譯著有《輿論的結晶》、《取悅公眾》、《宣傳》、《製造認同》。曾獲教育部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2009)、國家教育教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18)、北京市教育教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8)、北京市青年名師(2019)、寶鋼優秀教師獎(2013)、霍英東青年教師獎(2010)、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教學標兵(2007)等榮譽和獎勵。
3.成果名稱:《當代中國的階層結構分析》
作品類別:著作
作者:李路路
出版單位及出版時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
主要觀點:本著作是以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度)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轉型期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發展變化研究」(項目批准號:06JZD0025,項目合同號:06JZD0025)為核心、基於作者近十年研究成果而成。
本成果具有現實和理論兩方面的意義。
第一,中國社會自1978年以來所發生的社會轉型,造成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其中最為重要的變革就是利益關係不斷重組,階級階層結構日益分化。相互交織的社會變革已經擴展和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對原有的社會結構形成了巨大衝擊。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矛盾與衝突逐漸積累,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社會矛盾與衝突的凸顯期、多發期,階級階層結構及其相應利益結構的日益分化和重新組合,對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與改革形成了巨大挑戰。如何認識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矛盾與衝突,揭示社會矛盾與衝突的基礎,分析社會矛盾與衝突形成的機制,在此基礎上探究社會矛盾與衝突的治理,成為當前中國社會在邁向新時代時期急需解決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
第二,眾所周知,階級階層研究及社會分層研究,是社會學中最為經典的研究領域和主題,也是中國社會學重建以來專業化與國際化發展最快的領域。伴隨整個社會向後工業化和後現代社會的變革,階級階層理論在理論上遇到兩個重大挑戰:一是階級是否還存在?二是如果階級還存在的話,階級存在的基礎和形式是否發生了重大變化?
本成果正是在上述兩個重大的現實和理論背景下,基於系統的理論和實證分析,對兩個前沿的基本問題作出了回答。
《社會學評論》2018年第一期發表了對本書的專題評論三篇,對本書給予了高度讚譽。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吳愈曉在題為「理解中國社會結構和階層關係的新視角」的評論文章中指出,《當代中國的階層結構分析》一書是致力於探索中國社會的結構分化和階層分類、以描述和展現轉型期中國的階層結構圖景的代表性論著。
上海市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李俊在題為「分層研究的張力與魅力」的評論文章中指出,社會分層研究是社會學的核心議題,也是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以來國際化、專業化發展最快的領域。浙江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範曉光在題為「階層圖式:在社會變遷中探尋不變之『硬核』」的評論文章指出,改革開放40年,如何釐清階層構成的元邏輯,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的分層圖式,是科學評估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和定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重中之重。
作者簡介:
李路路,社會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大華講席教授」,2013-至今,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組織研究,社會現代化。
在「市場轉型」理論的框架下以「體制資本」深化「精英再生產」理論;國內最早闡釋「身份等級體制」、將單位身份和社會分層體系聯繫起來的研究者之一;以「權力階級」為核心的「階級階層再生產」理論的主要闡釋者。「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聯合創始人和第一期聯合主持人,第二期主持人。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在包括本學科最優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論文和著作多次獲得各種學術獎勵。
4.成果名稱:《中國土地問題調查——土地權利的底層視角》
作品類別:專著
作者:劉守英
出版單位及出版時間: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主要觀點:
《中國土地問題調查:土地權利的底層視角》基於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親自參與的制度試驗,對農業部門內和城鄉部門間的土地要素有效配置做了富有開創性的研究,是一本集理論觀點創新和重大現實問題關切於一身的力作,系統反映了作者對土地問題研究的諸多獨創性成果(如成員權集體土地所有制的特徵與演變;以地謀發展模式;土地制度與經濟轉型),突出了土地制度與資源配置內在的深刻關聯。本書的重要貢獻在於:1、關注了經濟發展中關乎農民與農業以及城市和鄉村的一種重要生產要素——土地的配置制度與配置效率問題。它不僅深入討論了作為農業活動中生產要素的土地的配置效率與制度之間的深層關係,還深刻分析了作為一種生產要素的土地在城鄉配置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複雜關係,這兩個層面構成了該研究最重要的兩個創新方向;2、對現實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研,突出實踐出真知,以真實世界發生的問題和現象為導引,力圖通過深入實踐來理解和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這種強調一手調查的研究風格是本書的鮮明特色;3、深刻剖析了中國經濟發展問題中的土地問題,其諸多識見和觀點不僅讓學者耳目一新,也為國家具體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鑑,產生了積極的效果。
作者簡介:
劉守英,男,湖北洪湖人,生於1964年4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體學習土地問題講解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兼任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土地學會常務理事。研究領域為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製造業轉型升級、城鄉互動以及鄉村振興與鄉村治理等,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急管理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攻關項目在內的國家級、省部級課題30餘項,出版專著《中國土地問題調查:土地權利的底層視角》《土地制度與中國發展》等10餘部,在《求是》《新華文摘》《經濟研究》《管理世界》《World Development》《Cities》《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等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60餘篇。
5.成果名稱:《經濟增長與結構演進:中國新時期以來的經驗》
作品類別:專著
作者:劉偉
出版單位及出版時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
主要觀點:
本書研究的特點在於通過對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的深入分析來探索中國經濟增長的數量特徵、數量關係和數量規律, 由此探索在我國現階段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後,如何根據經濟形勢與經濟環境的新變化,通過新政策、新方法和新制度來改善我國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刺階段,經濟增長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書的研究不但有助於人們深刻認識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所面臨的挑戰以及解決矛盾的途徑,而且有助於人們增強建設現代化強國的信心,因而將產生較好的社會影響和效益。
作者簡介:
劉偉,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第三屆理事會副會長。長期致力於政治經濟學中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制度經濟學中的轉軌經濟理論,發展經濟學中的產業結構演變理論,以及經濟增長和企業產權等問題研究。發表學術論文逾三百篇,出版學術著作數十部,獲得多項重大學術獎勵。
6.成果名稱:《魯迅與俄國》
作品類別:專著
作者:孫鬱
出版單位及出版時間: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
主要觀點:
本書梳理了魯迅所藏德文、日本、俄文,中文的俄國文學文本,對照相應的哲學、美術流派,在系統分析中折射魯迅審美世界裡的俄國文化元素的價值。精於文獻整理,長於文本品鑑,面對魯迅譯介的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託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愛羅先珂、迦爾洵、阿爾志跋綏夫的複雜心態,尋出機理,探究原委。全書涉及的馬克思主義的話題具有挑戰性,認為魯迅的馬克思主義觀還停留在普列漢諾夫、早期盧那察爾爾斯基、早期託洛茨基的層面,是從果戈理、契訶夫的背景進入馬克思主義的陣營,並與之形成了一種對話的關係。魯迅在與那些鮮活的存在的對話裡,漸漸告別了自己身上舊的遺存和灰暗之氣。書稿顯示,以往人們用三十年代時期流行蘇聯理論審視他的遺產,可能把魯迅的左轉的深層原因簡單化處理,必須看到內在的獨特性。在這個意義上說,他的左翼思想,與安德烈·紀德、羅曼·羅蘭、布萊希特頗為接近。由此,也可以窺見其與同代的左翼文化的差異性,其超越性的精神品格,是他的作品不斷被世人熱愛的深層原因。
本書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作者簡介:
孫鬱,男,籍貫內蒙赤峰,1957年生於大連。畢業於瀋陽師範學院中文系,文學碩士,現任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魯迅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和博物館學研究,曾任北京日報文藝周刊主編、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兼任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著有《魯迅與周作人》《新舊之變》《民國文學十五講》等。曾獲日本東北大學「藤野獎」, 首屆當代作家評論獎,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批評家獎,朱自清散文獎,汪曾祺散文獎、孫犁散文獎等。
7.成果名稱:扶貧開發與區域發展——我國特困地區的貧困與扶貧策略研究》
作品類別:專著
作者:汪三貴 等
出版單位及出版時間: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主要觀點:
本書從中國特困地區基本情況出發,通過對特困地區大規模的案例調查和大樣本的數據收集,分析特困地區農村發展和反貧困的制約因素,確定影響特困地區農村扶貧開發效果的主要因素,評估特困地區扶貧項目的貧困瞄準和減貧效果,分析特困地區扶貧模式和運作機制,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加大對特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貧開發的效率。本書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提出了特困地區扶貧資源分配、扶貧行政體制改革和扶貧項目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建議,為改善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內容、途徑和機制進行了有益探索。本書較早針對特困地區(深度貧困地區)開展了綜合性的貧困研究,為特困地區的貧困研究提供了綜合性分析框架。
與本書相關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為我國精準扶貧和深度貧困地區扶貧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政策參考,基於本書內容形成的易地扶貧搬遷研究報告和全國扶貧開發數據分析報告獲得國家領導人肯定性批示和國務院扶貧辦採納,少數民族貧困問題研究報告和貧困村互助資金項目減貧效果評估研究報告獲得國務院扶貧辦採納,促進了政府相關扶貧政策的調整,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
作者簡介:
汪三貴,男,湖南臨澧人,1962年10月生,1991年獲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洲開發銀行等多個國際發展機構諮詢專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長期從事農村貧困問題研究,出版學術專著9部,在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World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 China Economic Review和管理世界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50餘篇。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領導人批示或國家部委採納。榮獲第四屆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和國務院扶貧辦首屆「友成扶貧科研成果獎」。2011年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為全國扶貧開發先進個人。
8.成果名稱:《侵權責任法研究(第二版)》(上、下卷)
作品類別:專著
作者:王利明
出版單位及出版時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
主要觀點:
本書作者在寫作中以解決中國本土的學術問題為導向,密切結合我國《侵權責任法》和有關侵權法的前沿理論及司法實踐經驗,並在借鑑國外侵權立法先進經驗與最新理論成果的基礎上,針對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內容體系、歸責原則、責任構成要件、免責和減輕責任事由、數人侵權制度以及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等進行了詳盡而深入的探討。本書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本書注重構建中國特色的侵權責任法理論體系。作者認為,我國《侵權責任法》的體系主要是基於歸責原則和特殊侵權主體而構建的,我國未來民法典應在此基礎上構建獨立的侵權責任編。第二,作者揭示了風險社會中侵權責任法價值理念的轉變,從側重於侵權行為的制裁和預防,向重視受害人權益的多元化救濟與保障體系轉變。通過對侵權責任法規則的解釋和研究,建構出以受害人權益保障為核心的多元歸責原則體系和多元侵權責任承擔體系。第三,本書針對我國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對產品責任、環境汙染責任、高空拋墜物責任等侵權法規則以及由此衍生的複雜疑難法律問題予以澄清和回應,以回應民眾的重大關切,彰顯侵權責任法的人文關懷理念。
作者簡介:
王利明,男,湖北省仙桃市人,1960年2月生,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法學研究會會長。曾獲「中國有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第一屆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第一屆中韓青年學術獎」等獎勵。曾兩次獲得教育部頒發的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出版多本專著,其中包括《違約責任論》(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等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獲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司法改革研究》(獲司法部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吳玉章科研基金三等獎)、《民法總則研究》(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人格權法研究》(獲第五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二等獎)、《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及立法理由書》(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我國民法典重大疑難問題之研究》(入選新聞出版總署第一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 法律解釋學導論--以民法為視角》(榮獲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法學方法論》(榮獲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並在法學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二百餘篇。
9.成果名稱:《土地整治規劃設計研究》
作品類別:專著
作者:嚴金明 等
出版單位及出版時間:科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
主要觀點:
本專著針對土地整治規劃研究範式缺失、土地整治系統集成技術不完善、整治項目規劃設計尤其是節地、節水、生態化設計方面缺乏系統的規劃研究等問題,開展從項目效應評估到系統管理的節地節水生態型土地整治系統化探討。主要創新和理論價值體現在:基於土地整治本質功能再認知,提出了土地整治規劃設計研究的理論範式;構建了土地整治「診斷預警、項目選址、規劃設計、系統管理」模式體系;探索了「田路溝渠林」五位一體節地節水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模式;形成了土地修復、生態防護、景觀再造與聯合改良一體化的生態景觀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思想。
作者簡介:
嚴金明,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擔任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曾獲評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國土資源部首批領軍人才,國土資源部創新團隊負責人,寶鋼優秀教師獎,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教學標兵」;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人大—劍橋)、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以及教育部、自然資源部、國家發改委、地方政府等部門課題30多項;著有《土地整理》《土地法學》《土地整治規劃設計研究》《全域土地整治功能單元規劃研究》等,在國內外重要報刊發表論文200餘篇;獲部級科研獎勵12項,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2項。
10.成果名稱:《新聞觀念論》
作品類別:專著
作者:楊保軍
出版單位及出版時間: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
主要觀點:
《新聞觀念論》全面系統探討了新聞觀念體系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對新聞觀念的本質、新聞觀念的構成、新聞觀念的形成與演變、新聞觀念的評判等問題,都做出了具有創新性的探究與闡釋;《新聞觀念論》在關係論視野中,對新聞觀念與新聞行為、新聞制度、新聞業等的基本關係,對新聞觀念與其他社會觀念之間的相互關係,做出了深人細緻的分析和闡述;《新聞觀念論》對新興媒介環境中新聞觀念的變革與走向做出了富有啟發性的探索。新聞觀念論為新聞觀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照框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傳播研究所主編的《中國新聞傳播學年鑑》(2015),作為重要研究成果介紹了《新聞觀念》。陳力丹教授認為,《新聞觀念論》全面系統探討了新聞觀念體系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做出了以往少有的獨特探究與闡釋」;童兵教授認為,《新聞觀念論》「立意高遠,探究精深,為新聞觀念研究提供了一定開創性的框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2017年,《新聞觀念論》獲得「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
作者簡介:
楊保軍,男,生於1962年9月,陝西富平人。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聞理論。
中國人民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A崗);《國際新聞界》副主編;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兩次出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代表性學術著作有「新聞十論」:《新聞事實論》《新聞價值論》《新聞真實論》《新聞活動論》《新聞精神論》《新聞本體論》《新聞道德論》《新聞觀念論》《新聞主體論》《新聞規律論》。
曾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首屆優秀教材獎一等獎,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
11.成果名稱:《中國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入研究》
作品類別:論文
作者:楊菊華
發表刊物:中國社會科學 2015年2期
主要觀點:
通過對具有全國代表性的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個人數據和社區數據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以經濟整合、社會適應、文化習得和心理認同四個維度測量,發現流動人口的總體社會融入水平一般,且各維度的融入狀況差別較大:制度約束和結構排斥使得經濟和社會方面的融入進程嚴重滯後於文化和心理方面的融入,凸顯融入的差異性;(2)鄉-城流動人口的融入水平不如城-城流動人口的融入水平,表現出融入的分層性;(3)良好的社區服務與接納環境可有效推進融入進程,凸顯融入的社區依賴性;(4)流入地和流出地以及流動人口和本地市民的聯接影響流動人口的融入進程,凸顯融入的互動性。在當下人口流動頻繁、社會更加開放的環境下,各類技術、資本、文化與勞動力在地區間湧流,並向城市和東部積聚,城市社會愈發成為「熔爐」,隱含著巨大的創造力,成為支撐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內生動力。在這一背景下,社群間不以「內外」和「城鄉」之分的融合是未來的發展趨向和願景所在。倡導有利於經濟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包容性體制和理念,消除隔離人口流動以及社群融合的制度、社區準入門檻和態度排斥,在「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形塑「共有、共建、共治、共享」的融合型社會。
社會反響:被引用249次;下載超過1.2萬次;被多個網站轉載。
作者簡介:
楊菊華,女,湖北鄂州人,1963年9月出生。武漢大學歷史系本科和碩士畢業,美國辛辛那提大學人類學碩士和社會學碩士,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系博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人口學系教授,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和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當前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人口學、婚姻家庭學、社會政策、社會統計學;研究領域涉及社會轉型和社會變遷過程中不同群體的福祉及公共政策和社會變遷對個體、家庭的影響。研究的關注人群包括老年人口、流動人口、婦女與兒童等社會弱勢群體。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哲社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獨著《人口轉變與老年貧困》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中國流動人口的城市逐夢》為國家「十三五」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出版21世紀人口學《社會統計分析與數據處理技術——STATA軟體的應用》《數據管理與模型分析:STATA軟體應用》,以及21世紀社會學系列教材《人口社會學》等。
12.成果名稱:《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邏輯、路徑與實施》
作品類別:專著
作者:楊瑞龍
出版單位及出版時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主要觀點:
本書主張從產品性質及行業特性兩個維度來客觀制定功能導向的分類方法,實施國有企業的分類改革,即提供公共產品的國有企業宜選擇國有國營模式,自然壟斷性國有企業宜選擇國有國控模式,競爭性國有企業一部分宜進行產權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一部分宜實行民營化;在分類改革原則下推進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與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同時在利益相關者合作邏輯下,分類分層推進國有企業治理結構的創新,分類構建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激勵機制。
作者簡介:
楊瑞龍,經濟學博士,曾任中國人民經濟學院院長,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理論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經濟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英國杜倫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學理論: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非均衡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曾先後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和丹麥奧登塞大學訪問進修。在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非均衡經濟學等研究領域發表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曾獲第八屆和第十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中國高校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第三、第四、第六屆、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等獎項。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專家」,獲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教育部「青年教師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已出版了《宏觀非均衡的微觀基礎》等多本專著,在《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管理世界》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13.成果名稱:《中國哲學思潮發展史》
作品類別:專著
作者:張立文
出版單位及出版時間: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主要觀點:
《中國哲學思潮發展史》是國內第一本以思潮為主題的中國哲學史學術著作,立足於中國哲學的「實際」,旨在闡明中國哲學之所以發展的核心話題,進而建構了當代中國哲學新的思維方式與模式。它是張立文先生歷經坎坷的生命體悟、50多年教學相長的哲學反思、把脈時代的和合解答。本書以核心話題、詮釋文本、人文語境為主軸,沿著中國哲學思潮的五個時期即先秦元創期、秦漢感應期、魏晉會通期、隋唐融突期、宋元明清造極期,推進各個時期的哲學思潮講演,同時就時代共存的自然、社會、人生等核心問題進行和合的追問與探索,進而指出中國哲學思潮所彰顯的和合要義,就是化解時代所面臨的衝突和危機所凝聚的價值理念、生命智慧和精神力量。本研究成果拓展了中國哲學研究的領域,豐富了中國哲學思議的新視角,突破了按人頭或問題為綱所寫的中國哲學史的局限,對中國哲學學科建設具有一定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進而為建設現代和諧社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深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資源與理論支撐。本書曾因此先後獲得人民出版社2014年度優秀學術著作獎、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
作者簡介:
張立文,男,1935年4月生,浙江溫州人。1960年,人民大學畢業,隨後哲學系任教。1984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特批為教授。2009年,被聘為中國人民大學首批一級教授。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顧問等。50多年來,長期耕耘於中國哲學,後創立和合學,發表國內外論文600多篇。在易學、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史、和合學、傳統學方面的主要成果分別是《帛書周易譯註》、《宋明理學研究》、《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和合學——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傳統學引論》、《新人學導論》等。張立文先生2006年前的幾乎所有重要論著都收入《張立文文集》(韓國學術信息出版社出版),共計38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