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寶華撒瑪壩萬畝梯田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到撒瑪壩,不知梯田大。」為譽為世界第一的撒瑪壩萬畝梯田位於寶華鄉,距縣城38公裡。梯田總面積1.4萬餘畝,4300多級梯田,最低海拔600米,最高海拔1880米。據史料記載:紅河縣境內的梯田為寶華鄉落恐土司第一代吳蚌頗率眾開墾的哈尼梯田,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這1.4萬多畝的梯田屬四個鄉鎮,21個村委會,是4萬多人的糧倉。梯田一年四季都呈現出不同的景色,春是碧綠的世界,秋是金黃的稻山,入冬後,塊塊梯田如明鏡鑲嵌溝谷,似彩練直上雲天,早觀雲海日出,更是美如仙境。這裡集中展示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共構的農業生態系統和各民族和睦相處的社會體系。撒瑪壩萬畝梯田是全國在一個視角點能將萬畝梯田盡收眼底的唯一觀賞區。
這是去紅河縣旅遊必遊景點,位於紅河縣寶華鄉,素有「不去撒馬壩,不知梯田大」的之稱,距縣城38公裡。梯田總面積1.4萬餘畝,4300多級梯田,最低海拔600米,最高海拔1880米。據史料記載:紅河縣境內的梯田為寶華鄉落恐土司第一代吳蚌頗率眾開墾的哈尼梯田,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此外,位於寶華鄉政府東南部,離鄉政府駐地1.7公裡,有一民族生態文化村——龍甲村。龍甲村,原名龍翔,玉龍騰飛之意,後稱龍甲,哈尼語叫初堵,意為彩虹出沒的地方,是落恐末代土司舊居辦公之地,最佳遊覽時間是每年10月到次年2月,10月份去龍甲村還可以看到路邊盛開的野野山菊和薰衣草
爸爸說他在網上看別人的攻略,去年來撒瑪壩梯田的網友說,撒瑪壩景區正在修路,預計五一節 的時候修好,到時候估計就要收門票了。今年五一節過了,十一也過了,等我們來到這兒,竟然還沒修好,而且爛路還挺多。估計最近老下暴雨,這邊山體又多是松 土,一下雨就會發生山體滑坡,所以也許修好了路,一滑坡就又被砸壞了。景區無人看管,內部也只修好了停車場和一個觀景臺,還有一個觀景臺正在修建中。
二.鄉會橋車站
鄉會橋火車站因附近的鄉會橋命名,位於建水縣之西的西莊鎮,從蒙自至石屏縣寶秀鎮的全長143公裡的鐵路經過此站。在鐵路通車的1936年代,一列列滿載煤、鎢、鐵、錫等礦石的火車,在蒸汽機車的帶領下,從風景秀麗的寶秀鎮駛過古老的建水、蒙自,輾轉昆河鐵路,駛出閉關鎖國的國門,盤踞越南的法國殖民者獲得源源不斷的能源和戰略資源礦石。鄉會橋車站見證了法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加快中國半殖民地過程的全部進程。
沿建水17孔橋南岸向西,本計劃去團山民居,發現路途中有不少古橋,其中路基下一座三孔古橋別具風格,鄉會橋,引出了鄉會鎮起義,鄉會橋火車站,鄉會橋火車站新房村未開發缺亟待保護的古民居。鄉會橋並非情人相會,而是古時鄉試會考的地方,文化底蘊可想而知,近代史上鄉會橋起義以及新房村口朱德故居讓人油然而生敬意,多虧了一位祖籍當地在昆明工作春節回家探親的劉姓朋友主動帶我們進村參觀,否則絕對找不到這麼好的地方,他祖輩是當地鄉紳,當地鐵路有他們的投資,留下的故居價值也超過千萬元。現代房屋遮住了村落中的故居,進得村中,劉姓、黃姓等故居錯落有致,雕簷畫棟但破落不堪、斑駁陸離,年代久遠缺乏修繕,亟待保護應有序開放,不應像團山收門票太多商業氣氛,可以村民餐廳、茶室、紀念品等方式留住遊人消費,再收取管理費良性循環。朱德故居後面的黃氏祠堂正在修葺中,建築很有特色,有機會大家自己去感受。原村委會黃主任是個有文化的人,負責照看古宅,介紹經典很到位。離開這裡,兩樣東西回味無窮,永久牌自行車回到那個年代;水缸壁上的詩頗有韻味,最後一句我最喜歡:男兒到此是英雄!
應該是滇越鐵路的時候留下的,法國人修的,所以當看見這個車站的時候,會想到越南的一些建築。 如果只是單純的去這個車站不是很方便,可能需要包車,不過離縣城也不太遠。 如果是純粹想坐火車體驗的話,可以在縣城的臨安站坐,這裡是第一站。 幾個站往返好像是100元。每天好像只有3,4趟。 車站很適合拍照,文藝範很足。
三.壩美千年大榕樹
壩美村子裡的千年大榕樹,說起壩美的大榕樹,她是村裡最古老、最神聖的樹,而且她知道的事情可不少,村裡的人們農閒時就會聚到大榕樹下講起曾經的故事,從壩美的歷史傳說,到家長裡短;從戰亂紛紛到歡歌盛舞;從田裡莊稼到甜蜜的情話。古老的榕樹承載和見證著壩美最真實的感動。
壩美景區的標誌,進入第一個洞之後,繼續向村內走,現在在一個大廣場前面就能看到,聽當地人說,廣場是為了旅遊開發才弄起來的,原來這裡還都是農田,非常美。在廣場前面的公園裡面可以遠眺大榕樹,非常壯觀,有陽光的時候,好像大榕樹後面所有的客棧都已經黯然失色,葉子是濃濃的綠色,長得老高,應該是整個村子的中心位置了。現在大榕樹的旁邊是一圈一圈的客棧和農家樂,也是遊客在壩美村住宿的首選之地,大榕樹為大家遮陰避陽,這麼多年一直屹立不倒,希望在她的見證下,壩美村能夠保留那一份寧靜,祥和與原本的樣子。
村中高崗上有一棵枝繁葉茂,冠蓋如雲的大榕樹,粗壯的的樹根如虯龍巨蟒,盤根錯節,裸露在地面上,老人們常愛坐在樹下悠然自得,抽菸聊天。在一池秋水旁,白色石墩上架起一座紫紅色的風雨橋,鬥角飛簷,鱗瓦鋪頂,立柱橫欄,莊重大方,這是姑娘們和小夥子們經常光顧的地方。岸上閒置著一正一翻兩條木船,石塊砌成的帶狀堤壩沿河遠去,由村裡小路通向水邊的八級石階上,婦女們洗衣洗菜,孩童們嬉水玩耍,這不就是「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的桃源人家嗎?狹窄的木橋跨河通向蘆葦叢中的文化廣場,2013年4月13日,央視第七頻道的《鄉約》節目在這裡現場錄製,主持人肖東坡的幽默風格等於為壩美作了最好的廣告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