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溪古名"赤水",據《仁壽縣誌》載:"赤水與錦江匯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謂之黃龍溪清江,真龍內中藏",《隸讀》著錄《黃龍甘露碑》記雲"黃龍見武陽事,鑄一鼎,象龍形,沉水中┉故名曰黃龍溪"。
古鎮黃龍溪位於成都市雙流區西南邊緣
距離成都市區42公裡
地理位置介於
東經103°58』
北緯30°17』
東臨錦江,西靠牧馬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錦江自北由成都流入並貫穿黃龍溪鎮域,並在黃龍溪鎮區東面納入支流鹿溪河,組成鎮域內的主要水系。著名詩句"朝出錦官城,夜宿黃龍溪,日有千人恭手,夜有萬盞明燈"便是形容昔日黃龍溪的繁華景象。
有著1700餘年歷史的黃龍溪,是中國歷史文化古鎮和國家4A旅遊景區,是「全國十大古名鎮之一」,曾被評為「中國十大水鄉古鎮」和「四川最美十大古鎮之首」,2011年榮獲"四川最美古鎮"大獎。
黃龍溪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時代。縱覽兩千多年歷史,水,始終是它的魂。它傍水而立,因水而生。
戰國時期,黃龍溪就是扼守成都的水陸要衝和軍事重鎮。古蜀王開明十二世曾在此地與秦軍激戰,兵敗身亡。
三國蜀漢時期,諸葛亮在此操練兵馬,演習陣法。野史記載中黃龍溪「時常戰鼓齊鳴,喊聲震天,金戈鐵馬,戰船、水寨綿延百裡,雲霧飄渺,飛沙走石。」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建安)二十四年,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這句話被作為天命象徵,諸葛亮率800大臣上言「鹹稱述符瑞,圖、讖明徵。間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孝經援神契》曰『德至淵泉則黃龍見』,龍者,君之象也。又曰《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大王當龍升,登帝位也。」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有此一說:歷史把黃龍溪與蜀漢政權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黃龍溪成了蜀漢最具象徵意義的神壇。
舊時黃龍溪是一個水陸交通的碼頭重鎮
小小的古鎮
記載著南方絲綢之路數千年的變遷
古代黃龍溪是成都通往樂山的水路要衝,成都佔據歷史上最南邊的江防據點等特殊地理優勢。因而諸葛亮南徵的時候,在此屯兵牧馬。
《四川歷代文化名城》中描述:「溫江、郫縣(今郫都)、新都、崇慶(今崇州)、灌縣(今都江堰)等川西上五縣的糧食、油料、菸葉、綢緞、布匹、日用百貨、土特產品下運嘉州(今樂山)、敘府(今宜賓).府河上往來船隻,每日達千艘,日運輸貨物量在萬噸以上,上河下河千帆競發。」人聲鼎沸,十分熱鬧。這裡曾是南絲綢之路的物資集散地。
中國天府第一名鎮(圖源:@褚作遠)
宋代已發展以大宗茶葉交易為主的鄉村集市,明代更有熙來攘往的商賈,水上交通也更加繁忙,呈現出「帆船如林,旅客比肩,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的繁榮景象,成就了「千年水碼頭」的美名。
夜色下的古街人來人往
在兩千多年的悠悠長河中,黃龍溪也衍生了屬於古鎮自己的文化。府河號子便是其中的一大特色代表。作為水陸要道,這裡可見流水般的船工腳夫,他們靠體力勞作,累的時候喊喊號子,唱起來就能讓大家勁往一處使,團結、激昂還能緩解疲勞。
二胡獨奏《府河號子》
坐在船上,看著斑駁的碼頭
感受人們過去的漁船生活
看著一片大好的河景風光
仿佛穿梭在歷史的印記裡
見證曾經的繁華景象
「黃龍臥波」錦江上(圖源:@廖愛國)
無論是諸葛屯兵的歷史煙雲
還是漁樵人家的水木年華
時代如潮人如水
老碼頭見證了太多的動人故事
……
龍潭廣場全景(圖源:@褚作遠)
黃龍溪建築設計是古鎮街頭的川西民居博採眾長的建築,融合了徽派、閩南、江西以及湖廣等地的建築風格。一堵接一堵的馬頭牆,將延綿不絕的房屋隔開來。馬頭牆,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
由西寨門沿溪流往西,便是鎮龍街。這是一條非常漂亮的小街,飛簷翹角,迴廊逶迤,融入了許多"龍"的元素,溪流緩緩地從街中穿過,街的兩側全是商鋪、旅社、作坊和餐飲店。人們坐在溪邊喝喝茶、聊聊天,擺龍門陣,所有的人都透著一份放鬆,讓你能感受到四川人的生活是多麼的閒適自得。
溪邊樹木茂盛,花草蔥蘢,漫步其間,怡然自得
小溪上有形態各異的小橋、瀑布、水磨和亭臺,溪中有造型精美的石刻烏龜、象棋和魚蝦,這些既是溪水的點綴,又可方便遊人穿梭兩岸,潺潺小溪,清澈見底,為鎮龍街平添了一份靈氣。
如果說西寨門和龍潭廣場是黃龍溪的龍頭,那麼這鎮龍街的小溪便是龍身,一直到街中段的龍潭湖後,小溪蜿蜒北向至府河,形成黃龍擺尾造型,鎮龍街那發散狀的小街巷恰似龍爪,從而呈現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古鎮蟠龍的祥瑞圖景。
夏季已至,夏天在你們心裡是什麼?陽光?沙灘?冷飲?西瓜?在四川人心裡,沒有去過黃龍溪耍水的夏季,就不算是真正的夏天!
夏季,是黃龍溪遊人最多的季節,除少部分是購物品嘗美食外,大多數是來這裡戲水,無論男女老少,也無尊卑貴賤,都手持一把水槍、一個水桶或水盆,逢人便瘋狂地「以水相待」。
遊客在溪水中嬉笑打鬧
驚叫聲,歡笑聲,還有吱吱轉動的水磨和水車聲,伴隨著那漫天飛舞的水流,傳得很遠很遠。有的人衣服溼透了,動作不再那麼敏捷,索性脫掉上衣,赤膊上陣,繼續在溪水中鏖戰。
在這裡,大家共享涼爽夏日
在歡聲笑語中度過童趣的親子時光
黃龍溪古鎮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時期的衙門,自開放以來遊客便絡繹不絕,那就是——三縣衙門。
2006年,三縣衙門便成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黃龍溪古鎮最著名的文化遺存,也是成都市內僅存的清代衙門建築。
歷史上黃龍溪隸屬華陽、彭山、仁壽「金三角」地帶,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和古碼頭的繁華,導致社會治安複雜,時常困擾著三縣,遂設三縣衙門,共管民事、水政及匪患。
三縣衙門的大門上有副對聯:「黃龍穿山伸出龍爪抱雞翅,白馬臨江勒轉馬頭望虎巖」,聯上的6個地名——黃龍、龍爪、雞翅、白馬、馬頭、虎巖,巧妙地包含了三縣衙門的管轄範圍。
隱含三縣衙門管轄範圍的對聯(圖源:@搜狐)
踏進大門,在石刻照壁前能看到地上有一塊神秘的足印石。據說這就是古代華陽、仁壽、彭山三縣的交界點,踩上去就可以「一腳踏三縣」。
一副對聯「法重如山一衙三管,心平似水兩造兼聽」,橫批「為民作主」更是喻意深刻,令人望而生畏,不禁給公堂增添了幾分威嚴。
在黃龍溪,除"三縣衙門"這個奇觀外,還有一條街也讓人匪夷所思。黃龍溪的正街,一共就200多米,卻建有古龍寺、潮音寺和鎮江寺,形成"一街三寺廟,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奇特格局。
古龍寺的古榕樹、古戲臺、古寺廟完美結合也吸引一波又一波的遊客到此處打卡。
一抹清涼的水汽伴著夏風襲來,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口散發著久遠氣息的鑄鼎被一潭池水簇擁著,不禁讓人驚嘆古人的手筆。「黃龍建武陽赤水九日」之說,鑄就這一壯觀之景,銅鼎沉水,意有沉鼎醒龍的意思,所以到黃龍溪逛古鎮,就到這用銅鼎水洗洗手,添一添氣運。
「黃龍渡清江,真龍內中藏」,一方水韻龍脈的遷徙流轉,盡收眼底,改造升級後的皇金路可以說是一步一景觀。
入口處的六塊碑文,講述了黃龍溪古鎮從蜀漢時期到如今的發展歷史,眼睛隨著石牆上的雕刻字緩緩移動,仿佛可以親身走進黃龍溪古鎮的每一段歷史。
皇金路上,並排規整的特色花車自帶獨特的文化氣息,華僑城引進這類全新的業態並不只是單純商業行為,旨在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改變原有單一的業態模式,以豐富的形式為千年古鎮黃龍溪注入多元的文化脈搏。
融合了市井生活、文化展示、水軸主題最多元素空間布局的街道就是川龍街。
整條街的水霧設計獨具匠心,水面上升騰起的淡淡白霧,仿佛讓人置身於世外桃源的仙境般,令人如痴如醉。在霧氣的氤氳下,聽水聲潺潺,呈現出一種自然美感,如此靜謐又夢幻的地方,是周末與姐妹一起偷得浮生的最好閒處。
古樹參天(圖源:@搜狐)
固土遮陰的「諸葛樹」(圖源:@搜狐)
一年一度的火龍節是黃龍溪最馳名、最具民族傳統民俗活動。火龍節源於東漢民間韻味的,盛於南宋,到元朝便是廣為流傳開來。
為大力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讓瀕臨滅絕的傳統習俗能得以保留、流傳,1994年,黃龍溪鎮成立了「黃龍溪火龍隊」,1998年黃龍溪古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
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二至十五,是黃龍溪的火龍燈舞大放異彩的時候。舞龍人頭戴草帽,身穿短褲,腳蹬草鞋,持龍柄到陣擺成舞龍姿勢。在喧天的鑼鼓聲中,德高望重的地方名人給龍「點睛」,先點左眼再點右眼。
火龍舞燈盛景
舞龍者齊唱:「一點金,二點銀,三點風調雨順,四點吉祥太平。」之後,龍身隨龍頭起伏搖動做出相應的飛舞姿態,表演精彩的舞蹈動作。與此同時,鞭炮鳴放,觀眾手持煙花噴燒舞動的龍燈和舞龍人。
五塊錢一個的燒餅,是由黃龍溪川江村江水灌溉的麥田產的地道小麥粉製作,選用自家產的菜籽油,入嘴的每一口都綻放著原滋原味的香脆。
賣餅的大叔也是趣味十足,一身店小二打扮,化著"精緻"的妝容。一邊趕著麵皮,一邊在音樂聲中烤餅。不時和圍觀的群眾打趣,扭扭屁股,一會兒又拋個媚眼,既滑稽又可愛。
火遍抖音的一根面,有多少來黃龍溪遊玩的人都是為了一睹拉麵哥的真容。
一根面顧名思義,下鍋時由面藝師捏住一根面的一頭遠距離的拋入鍋中,就像猛龍過江般,甚是精彩。靠著獨創的拉麵舞,拉麵哥將黃龍溪的「一根面」推向了全國。
石磨豆花有一藝名,叫做「珍珠豆花」。黃龍溪的街道上各種店鋪,在這裡行走過,你一定不會忽略它。
珍珠豆花因其色澤白潤,富有彈性,又有益氣,補虛的功能而出名。可是平時卻十分低調(價格便宜),得到廣大粉絲的追捧。
她,古樸又熱鬧
猶如它在歷史長河中扮演過的角色
她,是我國重要的影視拍攝基地
曾拍出過《芙蓉鎮》、《海燈法師》等經典電影
她,清涼又歡樂
每年夏季,是人們親水、戲水、鬧水的勝地
夏遊黃龍溪
一定要在這住一晚
古鎮的夜才是寧靜安詳的黑
伴著溪水與蟬鳴
入睡前是窗外朦朧的橘黃燭光
用古鎮的一個夜治癒塵囂
成都-黃龍溪古鎮1日遊線路推薦
1、自駕遊:成都-劍南大道南段-X062-黃龍溪古鎮,全程42公裡。
2、自由行:
①雙流客運中心-S18K大站快線-黃龍溪客運站-黃龍溪古鎮。
②華陽客運站-541路-黃龍溪客運站-黃龍溪古鎮。
③天府廣場站-地鐵2號線-中醫大省醫院站-地鐵5號線-回龍站(H1口出)-地鐵回龍站-S18K大站快線-黃龍溪客運站-黃龍溪古鎮。
未來幾天實時天氣預測數據(APP軟體:windy)
本文創作團隊
文案編纂:呂萌萌
選題策劃:褚作遠
美術編排:呂萌萌
審核統籌:褚作遠
監製出品:王 乂
文中圖片除署名外,其餘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P.S. 主要參考文獻:
1、黃龍溪古鎮景區官網
2、雙流區黃龍溪鎮人民政府
3、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