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描述:「萊茵蘭自從一戰結束後就一直處於非軍事化的狀態,但這一明目張胆的羞辱行為馬上就將不復存在了!德國是一個主權國家,德國有權力在他的國界內隨意部署部隊。」
進軍萊茵蘭一般是歷史德國的第一個國策,國策完成後將觸發「萊茵蘭再武裝」的事件。
萊茵蘭一直是德國領土,位於法德邊境交界處。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1916年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會,籤訂了「對德和約」,根據和約第四十二條、四十四條規定: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軍隊佔領十五年,萊茵河東岸五十公裡以內區域為非軍事區,德國無權駐防。
萊茵蘭地區
1925年,英國、德國、義大利和比利時等國締結了《洛迦諾公約》。德、法、比三國相互保證不破壞《凡爾賽和約》所規定的德國西部邊界現狀;禁止在萊茵蘭非軍事區內集結軍隊,否則將被視為對《凡爾賽和約》的破壞,即構成「無故的侵略行為」;遇此情況,被侵犯的締約國可以立即採取相應行動。
1930年,協約國佔領軍自萊茵河左岸撤退完畢,該地區也成為非軍事區。
1933年10月,德國宣布退出國際聯盟。
1935年3月,德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此後,德國便積極準備進一步破壞《凡爾賽和約》,進軍萊茵蘭非軍事區。英國和法國對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退讓和姑息極大地鼓舞了希特勒的擴張野心。
1935年5月2日,為了遏制德國的擴張野心,法國和蘇聯在巴黎籤訂了法蘇互助條約,但仍然需要經過法國議會批准通過。同日,德國秘密擬訂代號「訓練」的進軍萊茵非軍事區的行動計劃。
1936年2月27日,經過激烈的爭論,法國眾議院以353票對164票的多數通過法蘇互助條約。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在德國國會發表演說,聲稱法蘇兩國締結互助條約違反了《洛迦諾公約》,並以此為藉口,宣布德國不再承認《凡爾賽和約》關於萊茵蘭的全部條款及《洛迦諾公約》。與此同時,由19個步兵營和12個炮兵連組成的3.5萬名全副武裝的德國官兵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
德軍行走在萊茵蘭的科隆的大街上
英、法政府提出了外交抗議,譴責德國進軍萊茵蘭的行為,但沒有採取任何敵對的軍事行動(法國增強13個師在馬奇諾防線)。
「這只不過是德國走進了自己的後花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