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強求「知人」是自我偏執的小智,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

2020-12-14 顏小二述哲文

文|顏小二述哲文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身心似乎有了分離的趨勢,相比「知己」,人更性傾向於「知人」,相比「勝己」,人似乎也更執著於「勝人」。害怕「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成了別人的優勢,於此時時刻刻「盯著別人」,時刻與別人對比,權衡優劣利弊。於此,人在對比和爭鬥中,惶惶不可終日,甚至忽略了自我精進,浪費了自己一身才幹。

可能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道家老子說了句相當經典的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這句話什麼意思?老子說得十分直接。大概意思便是說,了解別人不過是小聰明,了解自己才是真,能夠戰勝別人,不過是「蠻力」,真正的強者,在於「自勝」。

世人將眼光看向「外界」,老子則呼籲世人,將眼光轉向自己。這之中,有道家無為之意為基,同時也展現了道家老子在自我修養上精妙的處世智慧。

1、知人不如自知,勝人不如勝己:私慾應「無為」,修養自我當「有為」

先來簡單說說理論層面的道家之勝人不如勝己、知人不如知己吧。我們知道,道家的「無為」指的是順勢而為,而非強作妄為,其批判的也是強作妄為中的「私慾」。

那麼什麼樣的人時時刻刻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時時刻刻想要去了解他人,想要勝過別人呢?答案不言而喻。好勝心也沒什麼,博弈的雙方往往在較量下精進,但問題出在,不合理的肆意攀比和妒恨。

良性的競爭,一定是在欣賞對手中不斷提升自我的。惡性競爭,則是用利己排他的法子爾虞我詐。

老子這裡的勝人不如勝己,在邏輯關係上,我們其實可以理解成「私慾」的無為,「自我修養」的有為。

勝己強調的是一種向內的自我修養,自我精進,繼而真正改變自己、改頭換面。

2、道家於修身上發現的真相:阻礙人身心和諧的,是人的自我執著

道家老子看人性看得相當深刻,他看到萬物生來利己的天性,但是也能看到人慾望膨脹的自私「人性」,並且還能將二者區分開,繼而找到人從欲望枷鎖中掙脫出來的辦法。

根據上文繼續進行分析討論,不論是「勝人」,還是「知人」,其最初的動機,無非是為了維護自己。為了維護自己的有利地位,所以忍不住去「知人」,繼而可以「見機行事」,也是為了維護自己,所以,人的注意力往往更多放在如何「勝人」上。

目光被拘束在外物的時,人便在不知不覺中因外物的得失而牽動情緒,繼而迷失了真實自己,忘卻了自己「本心所求」。比如,本來賺錢是為了享受生活,但因為錢的得失,眼睛最後只能看到錢的「得」與「失」,完全忘記了賺錢的初衷是提高生活質量、維繫身心健康,這樣本末倒置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句話中,道家於修身上發現了這麼一個精妙真相:阻礙人身心和諧的,是人的自我執著。

本文僅由顏小二述哲文獨家發布

3、總結:少一點自我偏執,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

道家《老子》一書值得讀,為什麼?因為這本書深諳人性,又深知「真善美」的模樣,於此,正言若反之下,道家老子似乎在說「道」下落於自然、於世俗、於人性、於萬事萬物時表現的模樣,但更多時候,他的表述方式裡,有他對「人性弱點」的深刻洞悉。

比如,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子的一種觀點:人世的許多爭鬥,源於人對「自我」的執著。

本文僅由顏小二述哲文獨家發布

也就是說,強求「知人」是自我偏執的小智,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如果我們在為人處事時,對自我的偏執少一點,將目光從別人身上移開,在知己、勝己中提升自我。於此,我們的生活可能會「清靜」許多,我們的心思,也可能會「安靜」許多。

本文僅由顏小二述哲文獨家發布

嚴正聲明:本文僅由顏小二述哲文獨家發布,其餘帳號發布皆為侵權,全網維權。

參考資料:《老子》、《道家哲學引論》等。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讚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相關焦點

  • 《老子》:強求「知人」是自我偏執的小智,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
    可能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道家老子說了句相當經典的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句話什麼意思?老子說得十分直接。大概意思便是說,了解別人不過是小聰明,了解自己才是真,能夠戰勝別人,不過是「蠻力」,真正的強者,在於「自勝」。
  • 《老子》:強求「知人」是自我偏執的小智,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
    老子說得十分直接。大概意思便是說,了解別人不過是小聰明,了解自己才是真清明,能夠戰勝別人,不過是「蠻力」,真正的強者,在於「自勝」。世人將眼光看向「外界」,老子則呼籲世人,將眼光轉向自己。這之中,有道家無為之意為基,同時也展現了道家老子在自我修養上精妙的處世智慧。
  • 「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若能悟透,好運自來
    是故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福由己發,禍由己生。」「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這兩句話實際上包含了這樣一種邏輯: 知己則能知人,從而能夠推己及人,換位思考,故不怨人;知命則能知天,從而能夠順天安命,故不怨天。前一句話側重從人道上講,後一句話側重從天道上講,其中都蘊涵了很高遠的精神境界。知己者不怨人,知己意味著對於人性本身的徹底了解,老子有云:」自知者明。」
  • 賞讀:先見之明是智慧,自知之明是成熟,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自知之明)  所謂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稱之為「貴」。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解剖別人易,解剖自己難。
  • 《老子》:真正的強大不在勝人,而在勝己
    但是後面讀了《老子》一書才明白,真正的智慧可能不在於徵服別人,而是戰勝自己。在《老子》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當人們追求鋼鐵的「硬」時,道家老子發現了柔弱勝剛強的「水」。當人人都睜大眼睛、伸著脖子期待戰勝旁人時,道家的思想家們則平心靜氣,做好自我修養,在自知中自勝,繼而成就自己真正的強大。
  • 笨人說鬼谷三:先知己,後知人
    鬼谷子說:知始知己,然後可以知人。老子也說過: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其實這是最基本原則,與人打交道首先要對自己有個客觀準確的認識。既不能驕傲,也不能自卑,否則就可能對自己產生不正確的認識。或者不可一世,牛氣哄哄;或者低聲下氣,怯懦不前。如果對自己沒有客觀的認識,很有可能選錯打交道的對象,那很有可能要吃大虧的。
  • 老子智慧: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道德經》三十三章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知人有法,像曾國藩這樣觀察入微,知人不難。但僅僅知人是不夠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別人只是智巧,但了解自己才是明智。
  • 老子的「三知三守三歸」是什麼?大智慧!
    常德巍巍,具三知三守三歸,三德九品,是上章濟世救人的無上妙法的宣說。此章貫徹上章「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的道家本懷。釋德清說:「上章言行道之妙」,聖人不以知道為難,而已守道為難。意趣深遠。
  • 寵物小精靈:小智撿來的寶可夢,各個都是實力強大的王牌
    寵物小精靈是一部大家非常喜歡的動漫,其中主角小智擁有一支實力強大的寶可夢團隊。俗話說得好,沒有弱的小精靈,只有弱的訓練家。這句話在小智身上充分地說明了,皮神媲美神獸的強大實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話又說回來,小智的所有寶可夢並不是每一隻都能打,也有戰鬥力差的。
  • 老子告訴你:怎樣強大自己的靈魂
    先哲老子,覺悟在先,告訴你如何讓靈魂與天地神往,如何讓靈魂強大,不讓孤獨、孤獨了自己。【1】要想靈魂強大,就要學會享受孤獨。不盲從,不放縱自我,不被生活裹挾而沉澱自己。所以老子指出: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 致虛守靜 知常復歸——知知行合一學老子
    致虛守靜 知常復歸《道德經》有:「致虛極,守靜篤(du:三聲)。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了解了這個不變的律則的人,就能做到寬容,做到了寬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無不周遍,無不周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於「道」,體道而』行才能長久,終身可免於危殆。老子修行的目的就是精神與道相合,「致虛極,守靜篤」是修行的方法,「常、容、公、全、天」是道的特徵。
  • 賞讀:先見之明是智慧,自知之明是成熟,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自知之明)  所謂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稱之為「貴」。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解剖別人易,解剖自己難。
  • 現言女主文,偏執冷漠的偽三好少年vs真傻白甜軟妹!
    現言女主文,偏執冷漠的偽三好少年vs真傻白甜軟妹!第一本小說:狼的嬌軟甜心作者: 噠 噠啦愛你類型: 原創-言情-近代現代-愛情進度:已完成風格:正劇視角:女主簡介:阮甜穿成了霸總文裡的女配。「別哭了,老子疼你。」…哇!阮甜哭得更委屈了,不要他疼!第二本小說:偏執的糖作者: 噠 噠啦愛你類型: 原創-言情-近代現代-愛情進度:已完成風格:正劇視角:女主簡介:管語八歲時,隔壁搬來一戶鄰居,比她大兩個月的司訣,乾淨清秀,學什麼都快。
  • 刺客之義:士為知己者死
    司馬遷雖說是寫史,卻讓人讀出了幾分武俠小說的味道。俠者以武犯禁,專諸、豫讓、聶政等人雖非俠客,卻實在有幾分俠氣。他們的事跡自非我們小人物可比,其壯烈之程度到今天還令人嘆為觀止。除了曹沫是魯國大將之外,餘者本是普通百姓。
  • 《神奇寶貝》當中,小智面對的強大勁敵,你認識幾個?
    大家好,今天的主題的《神奇寶貝》,在神奇寶貝動漫當中,小智從關東地區,成都,芳緣,神奧,合眾,卡洛斯到現在的阿羅拉冒險當中,遇到了無數強敵,面對這些強大的對手,小智和他的神奇寶貝也經歷了很多困難,最後才戰勝了他們,今天我們來看看,神奇寶貝系列當中,小智遇到的強大勁敵,看看小夥伴們都知道幾個
  • 寶可夢:新劇情,超級真新人瑟瑟發抖,小智和彩豆誰是最強人類?
    「超級真新人·小智」源自於寶可夢動畫裡,小智那一切又一切的不科學行為。雖然寶可夢作為動畫作品,但是裡面的人類倒是正常的人類。雖說用科學說動畫有點扯,但是畢竟寶可夢設定在那裡,當我們看到一些不可思議的行為之時,總會忍不住調侃一番。
  • 神奇寶貝:面對越來越強大的對手,小智的皮卡丘會被淘汰嗎
    導語:皮卡丘作為小智擁有的第一隻神奇寶貝一直對小智不離不棄,而隨著面對的對手不斷地變得更加強大,小智的神奇寶貝也要隨之更加強大,於是從第一隻巴大蝴的離去開始,小智在冒險之路上便開始了一邊收服精靈一邊放生精靈的歷程。
  • 《道德經》:老子自我拋棄了
    儒家孔子曰的「無為而治」,今日頭條,張冠李戴,普遍強加給道家老子言。老子言的是「聖人之治」。「聖人之治」,言出《道德經.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孔子讓你利人,老子讓你體己
    所以,孔子向人們講仁義,讓人克己復禮;老子向人們講道德,讓人自知而明。儒學也好,道家也罷,終極命題無非是世道人心。世事恆常,常的是永遠無常。人心多變,不變的是永遠在變。世道還是世道,人心也還是人心。聖人願意換位思考,考慮對方感受;哲人願意挖掘自性,考慮自身問題。
  • 放下執著,一切隨緣,你才能走向自我的強大
    但是那些沒有實現的願望卻具有詛咒般的魔力,多少人執著其中不能自拔。01電視節目中經常有七八十歲的老人在苦苦尋找半世紀之前的初戀。尤其是老伴去世以後,在孤獨和寂寞中,那種尋找初戀的心非常的強烈。他們通過報社、通過各種媒體等,有的人得以圓夢,知道了初戀女友的下落,而有的初戀卻不願相見。每一個初戀的對象,都是心中的女神或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