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非標不良資產處置面臨強監管

2020-12-23 中國經濟網

  近日2家地方銀行因涉及規避非標資產限額指標、調節理財投資非標資產佔比監管指標、投資非標債權超規模限制等違規事項被處罰。

  據銀保監會公告顯示,今年6月份以來,銀行因非標業務違規被處罰的罰單已達十餘份。

  銀行業務人士透露,資管新規以來,監管機構對銀行非標業務的監管趨嚴,尤其在資金用途、資金穿透等方面;同時近來隨著企業信用風險加劇,監管對銀行存量不良非標資產處置和新增非標項目本身還款能力關注度加強。

  採訪中,業務人士普遍表示,銀行對非標項目篩選更加嚴格,對項目主體的門檻明顯提高,新增項目風險並不太大,主要還是存量風險處置問題。

  存量非標資產不良風險上升

  據銀保監會官網公告顯示,今年6月份以來,銀行因非標業務違規被處罰的罰單已達十餘份,非標資產限額超標、未按要求信披、非標債權資產轉讓過程中業務違規、非標投資向房地產開發企業提供融資等方面成違規重災區。

  某股份制銀行資管部業務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資管新規以來,監管機構對銀行非標業務的監管就開始趨嚴了,新增非標投資方面,重點關注點在資金用途和多層嵌套方面。「按照資產穿透的監管要求,資管新規後開展的非標業務多層嵌套情況基本上已經沒有了,但在資金用途上依然會有銀行繞道非標,為不符合監管指標的企業或者項目進行融資的情況,尤其房地產企業,這也是近來監管的重點之一。」

  另一股份制銀行廣州某支行負責人也透露,除資金用途和資產穿透外,監管對銀行非標項目風險問題也尤為關注。「尤其今年以來,信託項目『爆雷』情況比較多,也包括很多銀信合作的通道業務。因此,根據監管要求,現在銀行重點關注非標項目本身還款能力,對新增非標項目審核門檻有明顯提高。」

  上述支行負責人透露,現在銀行非標投資選標非常嚴格,項目主體基本都要是國企全資的背景,民企主體對信用評級也要求很高,對行業領域選擇也比較審慎,總體來看新增非標項目信用風險其實並不太大。

  「實際上近來隨著企業信用風險的集中爆發,非標優質資產更難找,業務很難開展。近來突出的風險問題,主要是存量非標項目。」上述支行負責人如上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近來存量非標債權違約情況加劇,中國裁判文書官網近來已披露多項非標債權糾紛判決文書。

  據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公布的一則民事判決書顯示,攀枝花銀行於2017年5月通過與中山證券的定向資管計劃,以委託貸款形式向上海大華國化控股有限公司提供了3億元應收帳款融資,華信國際為融資人提供了擔保,最終因逾期未回購形成違約。

  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近日披露的一則民事判決書也顯示,浙江稠州銀行委託萬向信託投資的2億元「金元順安韶夏瑞元5號資產管理計劃」,也因融資方逾期問題進行訴訟追債。

  興業研究分析指出,2018年以來,非標風險事件頻發,尤其是政信類風險事件受到市場高度關注;2019年非標產品違約數量高達720隻,今年以來,也已經有551隻非標產品違約。

  加強非標不良資產處置監管

  非標資產風險上升,加劇了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壓力。

  上述股份制銀行資管部業務人士表示,前幾年各地銀行非標業務做得比較多,存量非標資產信用風險暴露,會增加銀行不良資產規模。「一旦非標資產出現不良,銀行通常是轉賣資管公司或者自己訴訟處置,但訴訟處置周期一般比較長,很多都是通過撥備自己消化。非標資產佔比高且出問題比較多的銀行,不良處置壓力也會比較大。」

  華泰證券最新報告顯示,上市銀行加大非標資產的撥備計提力度,2019年末上市銀行非標撥貸比基本均達到1.5%以上的水平,且大多數銀行非標撥貸比同比大幅提升;上市銀行不良認定標準、非標資產質量已基本符合監管標準。

  與此同時,近年來各商業銀行加強對非標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多位不良資產公司業務人士均表示,去年以來從銀行轉出的非標不良資產有明顯增多趨勢。

  上述支行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實際上前幾年銀行為化解非標風險很多渠道存在監管違規風險,近來隨著嚴監管持續,違規情況普遍有所減少。

  據中國裁判文書官網近日披露的一份裁判文書顯示,某股份制銀行此前通過通道業務為美林湖地產項目進行了10億元的非標融資,項目開展過程中,融資方企業出現利息無力支付的風險。為化解該項目不良風險,銀行以增加授信貸款等利益交換,藉助某公司旗下資管公司將資產以10億元對價轉出。最終因項目不良被凍結,接盤方虧損,起訴銀行賠償損失。

  上述支行負責人表示,這樣的操作方式實質上是將風險轉嫁給了企業,存在違規風險,現在比較少見了。

(責任編輯:蔣檸潞)

相關焦點

  • 不良資產處置數位化轉型:促成價格共識 加速「非標」轉「標」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作者 侯瀟怡疫情之下,今年整個金融行業資產質量面臨著真刀真槍的實戰考驗。銀保監會披露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我國銀行業境內不良貸款餘額為3.7萬億。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年內或超4萬億,此外,非銀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還有8000億。
  • 「強監管」+疫情影響 中小銀行資產如何保全?
    大型銀行各類資產均保持穩步增長,總資產平均增速在8%左右。  全國性大型銀行在強監管下,資產結構基本保持穩定。近年來,在強監管背景下,全國性大型銀行所面臨的資產結構調整壓力不大,資產端結構基本保持穩定。
  • 多家銀行密集掛牌轉讓,不良資產處置提速
    廣州銀行10月末也發布消息稱,擬在廣州產權交易所以公開競價方式處置廣州駿傑貿易有限公司、珠海市揚名百貨有限公司、深圳市飛馬國際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等不良貸款資產包。 對銀行密集處置不良資產的舉措,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分析認為,主要是疫情衝擊下,經濟放緩導致不少企業經營陷入困境,銀行不良貸款壓力明顯上升。
  • ...參與兩模式漸明晰,一起看看最新地方AMC名單及不良資產的處置方式
    「我們可以收購,但是需要銀行出不良確認函,否則AMC和銀行的業務都面臨合規風險。但是,銀行一旦出了不良確認函,那麼銀行相關人士就可能面臨績效處罰,銀行意願不大。」某五大AMC一線業務人士直言。 記者了解到,在實踐中,相關交易模式進行了變通。
  • 四季度1.67萬億不良貸款面臨處置?數十家銀行收到相關...
    銀行資深從業人士湯志賢認為,從市場動態看,今年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出包量明顯增加,可以看出銀行正在積極處置不良資產,但要完成這一處置目標,除了銀行自己採取核銷、清收等措施外,還需要多方共同合作,拓寬不良資產交易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提高不良資產流轉的便利程度。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存在一定供求不匹配。
  • 不良資產處置也直播了!AMC、銀行同時發力 銀行股穩了?
    財聯社(北京,記者 李願)訊,在自身需求和監管政策「雙重」推動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速度正在加快。「在疫情影響和監管要求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需求有所上升,上半年多家銀行加大了不良資產出包速度,加上這兩年AMC聚焦主責主業,對不良資產收購力度也有所加大,總體來看,市場價格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一位四大AMC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 國厚資產的不良資產處置「江湖」
    事實上,*ST夢舟並不是國厚資產第一次在A股市場上出手相助的對象。自成立起,國厚資產參與多起不良資產處置項目。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項目多與當地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國厚資產助力*ST蓮花摘帽也曾獲得市場極大關注。由於經營管理不善,蓮花健康深陷債務危機。據蓮花健康官網公告,其與浦發銀行的一筆2.15億元歷史債權,經轉手最終歸屬國厚資產。
  • 不良資產處置帶火這類神奇機構,年化收益高達100%
    目前業務聚焦網貸,資產非標屬性強 「我們的運作模式也很簡單,主要就是直接買斷消費金融類的不良資產,然後自己做仲裁或者法訴。」廣東某民營資產管理公司的商務人士曹琦說道。
  • 以案為例-淺談不良資產處置難點!
    更有甚者直接借化解產能過剩逃廢銀行債務,主要方式有:轉移資金,逃避銀行帳戶監管;採取抽空原單位,組建新法人的辦法甩掉包袱,輕裝突圍,使銀行債權懸空;假破產、真逃債,使銀行討債無門;大量採取聯保、互保方式取得貸款,出了問題都不認帳這些現象在鋼鐵行業不良資產處置中較為普遍。
  • 【11.28-29 鄭州】不良資產處置實操及地方AMC合作路徑解析
    投實消息:隨著地產「三道紅線」規則發布、地產信託受限、按揭斷貸比例攀升等現狀,行業資金鍊持續收緊,也將導致後續不良資產持續暴露,也給不良從業者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快速高效處置抵押類債權資產?非標債權類問題資產如何有效處置?地方AMC目前如何布局?不良資產行業近期有哪些新模式新動向?
  • 以案為例-淺談不良資產處置難點!
    更有甚者直接借化解產能過剩逃廢銀行債務,主要方式有:轉移資金,逃避銀行帳戶監管;採取抽空原單位,組建新法人的辦法甩掉包袱,輕裝突圍,使銀行債權懸空;假破產、真逃債,使銀行討債無門;大量採取聯保、互保方式取得貸款,出了問題都不認帳這些現象在鋼鐵行業不良資產處置中較為普遍。
  • 「原創」「存量時代」的不良資產處置
    第一階段,政策性剝離與接收時期(1999~2005年),1999年,為處置「工商、農業、中國、建設」這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中國分別對口成立了華融、長城、東方和信達四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簡稱AMC)。這四家公司以十年為限擔負起收購、管理和處置國有銀行剝離不良資產的重任。第二階段,商業化轉型時期(2006~2011年)。
  • 不良資產處置帶火這類神奇機構,年化收益高達100%
    目前業務聚焦網貸,資產非標屬性強「我們的運作模式也很簡單,主要就是直接買斷消費金融類的不良資產,然後自己做仲裁或者法訴。」廣東某民營資產管理公司的商務人士曹琦說道。銀行和消金公司也會有這方面的需求,但是由於目前的監管環境限制,批量轉讓個人不良資產並不現實,不過仍可能拆組成小資產包進行轉讓。據曹琦介紹,銀行、消金公司和大型互金平臺的個人不良資產相較於小貸機構和P2P而言有著更高的催回率,所以這類機構的不良資產計價要高於其他機構的對應資產。
  • 【11.28-29 鄭州】不良資產處置實操及地方AMC合作路徑解析
    投實消息:隨著地產「三道紅線」規則發布、地產信託受限、按揭斷貸比例攀升等現狀,行業資金鍊持續收緊,也將導致後續不良資產持續暴露,也給不良從業者新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快速高效處置抵押類債權資產?非標債權類問題資產如何有效處置?地方AMC目前如何布局?不良資產行業近期有哪些新模式新動向?
  • 東方資產總裁助理張向東:不良資產處置面臨逆周期收購機遇期
    、商業化轉型和股份制改制三個階段,累計管理處置各類金融不良資產近兩萬億元。2019年以來,中國東方認真貫徹落實監管要求,堅持回歸本源,專注主業,加大不良資產主業投放力度,持續開展市場化債轉股業務,助力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一是加大投放力度,不良資產業務規模穩步上升。
  • 四季度銀行不良資產迎處置高峰 規模料超萬億
    作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舉措,不良資產處置正全面提速。近期監管層密集發聲,警示疫後資產質量劣變風險,多渠道疏通不良資產處置的政策堵點。《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央行、銀保監會等金融監管部門正密集籌劃前瞻性應對銀行不良資產反彈。下一步將進一步督促銀行做實資產分類、真實暴露不良、足額計提撥備,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增強金融機構穩健性。
  •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問題全解
    實行不良資產化解與政府資源、差異化監管措施掛鈎,對不良率高、化解工作不實、措施不力的銀行加大監管力度。8、對國有融資擔保公司擔保項下的不良貸款,逐戶制定化解方案,重組一批、代償一批、清收一批。9、相關單位不得要求銀行機構承擔無法律依據的繳稅義務。簡化銀行貸款損失稅前扣除申報程序。對金融債權訴訟優先立案登記,及時分案移送,推動完善訴前資產保全措施。
  • 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的七種方式全解
    不良資產上升必然帶來不良資產處置的問題,針對中小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有多種渠道,如直接催收、協議處置、借新還舊、實現擔保物權、法院訴訟、不良資產轉讓、貸款損失稅前扣除等。筆者現針對上述處置方式進行了法律分析。
  • 浦發銀行不良處置效果堪憂
    淨利增速墊底,營收增速與淨利增速差距拉大,不良貸款率從三季度的低點陡然上升,並以年內最高點2.05%的不良率收尾。由此可見,浦發銀行2019年不良處置效果並不顯著。1月21日,浦發銀行發布2019年度業績快報。
  • 18家銀行出現「不良雙升」 7家銀行花式掩蓋不良資產被「重罰」
    在35家上市銀行(含A股、H股)中,有19家銀行截至2018年末的不良貸款率同比有所抬升,其中有18家出現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餘額雙升的情況。  數據來源:各銀行年報;科技金融在線製圖  另外,隨著監管加大對銀行資產處置亂象的整治力度。據科技金融在線不完全統計,4月以來已有不少於7家銀行因掩蓋不良資產而收到監管罰單,僅4月12日就有2家銀行遭到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