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未得諾貝爾獎是被日本人奪走?原來是另一位日本人編造的謠言

2020-12-18 諸葛周瑜

說起諾貝爾文學獎,大家對其關注度一直都是非常高的。而在今年一月份。諾貝爾委員會同意了日本方面的請求,公布了1986年諾貝爾文學獎,從海選到最後公布名單的全部過程。可以說這一次的披露,也讓大家看到了諾貝爾文學獎,在整個評選的過程當中,是怎樣的操作。

因為在此之前,大家對於諾貝爾的評獎,一直覺得是非常神秘的,並不知道整個評選過程是怎樣的。在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中,候選人一共有83人,但是在最後被提名的名單裡,卻只有6個人。而在這一次的諾貝爾提名當中,曾經有謠傳老舍也在提名當中,但卻未見到他的名字。所以大家在看到了這個之後,才知道老舍與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不過是謠傳罷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老舍的好友曾經表示在1968年的時候,諾貝爾文學獎曾經有意,讓老舍奪得這個獎項。但當時老舍已經去世很久了,所以並不能把這個獎項頒發給老舍,所以在1968年的時候,諾貝爾文學獎就將這個獎項,頒發給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即使在其他候選人名單中,也沒有老舍的名字,排在第一順位的是一位法國作家。

在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過程當中,一共要經歷好幾個流程。首先是諾貝爾獎項的委員會,對幾百名具有獲獎資格的人發出邀請,同時要求他們填寫相應的信息表格。在此之後,會對這幾百份表格進行進一步的篩選,之後會從這幾百個人當中,選出20個左右的候選名單。最後會對這個名單進行縮小,把20多個人變成5個人,最終才會確定獲獎者是哪一位。即使是在1968年,這個流程和現在,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所以從這份披露的資料中,可以看到老舍無論是在最後的名單,還是在一開始的初選名單裡,都未曾有過他的身影。而日本方面則認為,之所以川端康成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能也是因為諾貝爾獎委員會考慮的,希望能夠給亞洲作家一個機會。

之所以會有老舍與諾貝爾文學獎錯失交臂的傳言,緣起另一位日本人藤井榮三郎,1981年4月他訪問北京時,把這種說法告知了老舍夫人及其子舒乙,此後流傳越來越廣,加之各種文人演繹,開始被很多人認可。

很有可能是在當時,諾貝爾文學獎有考慮把老舍,划進最初的候選人當中,但是在得知老舍已經去世了,所以就把老舍的名字給去除掉了。而後來,大概也是因為某些原因,才漸漸的讓大家知道,老舍曾經也是諾貝爾委員會有過考慮的人,但是老舍有被提名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

但除了老舍之外,也曾經有中國作家,被諾貝爾委員會提名,例如胡適,林語堂就是候選人,只不過非常可惜,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不管怎樣,諾貝爾委員會能夠對他們進行提名,也是對東方文學的一種肯定。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諾貝爾文學都代表著文學界的一種標杆,想必在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作者獲此殊榮。

相關焦點

  • 短史記 | 「老舍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傳聞被證偽
    日媒報導梳理了自1961年起諾獎委員會開始考慮日本作家的歷程,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作家獲獎的歷史,但其中並無一字提及老舍,更未提及經過投票準備授獎給他。文 | 諶旭彬2019年1月2日,應日本時事通信社的請求,瑞典皇家科學院向該機構解密了川端康成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檔案資料。
  • 老舍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瑞典科學院:假的!這一謠言從何而來
    當時林語堂、胡適、梁實秋等在美國生活的作家曾討論,如果把獎頒給中國作家,那會是誰,結論一致應是老舍。梁實秋在臺灣去世後,他的夫人韓菁清就曾對老舍夫人胡絜青說:梁先生委託我傳句話,中國諾貝爾獎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老舍先生。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文|正解局諾貝爾獎,代表著現在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僅次於美國)。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諾貝爾獎,代表著現在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  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  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僅次於美國)。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  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文|正解局諾貝爾獎,代表著現在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僅次於美國)。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 為什麼日本人總能獲得諾貝爾獎?
    有兩個徐靜波,都是中日問題專家,都住上海,祖籍都是浙江,一個是復旦大學教授,主編有知名的「巖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全十卷)。另一個是亞洲通訊社社長,日本電視臺、東京電視臺、鳳凰衛視等的著名時政評論員,著有《日本人的活法》《日本人的做法》。
  • 大隅良典: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僅次於美國)。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
  • 別再信日本人編造的謠言了
    作者|蓼蕭古往今來,語言文字一直在不斷演進,現代漢語詞彙比起古漢語,要豐富了不少,很多人可能聽過這個說法,說是現代漢語其實百分之七十來自日語。別再信日本人編造的謠言了。實際上,那些來自日語現代漢語詞彙,其實都是古漢語,別再被日本人給騙了。以下這些所謂的源自日語的現代漢語詞彙,其實在古漢語中都有出現。
  •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比如莫言、屠呦呦等就是我國知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雖然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家,但是論代表科學研究最高水平諾獎獲得者來說,我國還是比較劣勢的。
  • 別再信日本人編造的謠言了
    作者|蓼蕭古往今來,語言文字一直在不斷演進,現代漢語詞彙比起古漢語,要豐富了不少,很多人可能聽過這個說法,說是現代漢語其實百分之七十來自日語。別再信日本人編造的謠言了。實際上,那些來自日語現代漢語詞彙,其實都是古漢語,別再被日本人給騙了。以下這些所謂的源自日語的現代漢語詞彙,其實在古漢語中都有出現。
  •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比如莫言、屠呦呦等就是我國知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雖然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家,但是論代表科學研究最高水平諾獎獲得者來說,我國還是比較劣勢的。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虎嗅網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
  • 諾貝爾獎的種族歧視:至少5個日本人「被剝奪」榮譽
    諾貝爾獎的種族歧視:至少5個日本人「被剝奪」榮譽 海外探客 2016-10-04 22:10:02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虎嗅網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
  • 作家老舍差點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完全是謠言?始作俑者讓人意外!
    國內一直有個傳言,說是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本來是鐵定要頒給老舍的,只是瑞典方聽聞老舍已經去世,才不得已改授給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云云。(圖:養花中的老舍,及其北京故宅)因為證據的缺乏,這則故事曾讓我們自嗨了數十年之久。
  • 老舍作品在日本
    眾所周知,老舍先生在其作品中曾用大量篇幅控訴和聲討日本軍國主義。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日本學界和廣大讀者卻對老舍作品有著濃厚的興趣和親切的感情。據調查,在老舍作品的海外傳播過程中,日本是譯介最早、譯本種類最全、研究成果最多的國家。有學者指出,在中國現代作家群體中,「就中日文學關係來講,除魯迅先生外,老舍是可以當之無愧地列入首批研究對象的人。」
  • 老舍當年活著就是中國諾貝爾獎第一人?一個烏龍與願望編織的謊言
    中國文化屆裡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傳言」:如果作家老舍沒有在1966年的盛夏決然投湖,那麼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者就不會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而老舍則將成為「中國諾貝爾獎第一人」。早在1900年6月29日瑞典國會正式頒布《諾貝爾基金會章程》時,並沒有明確規定諾貝爾獎只頒發給在世的人。直到1974年,《諾貝爾基金會章程》進行了修改細化,才加入了「諾貝爾獎候選人只能在生前被提名,但正式評出的獎,卻可在死後被授予」一項規定。因此,早在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並不受這一規定的約束,理論上,不論老舍先生是否在世都有機會被提名入選。
  • 井上靖憶老舍 這位日本人和舒慶春先生什麼關係
    老舍故居在商量安排落實時,一位老同事說,中日兩國,雖說是一衣帶水,風月同天,但風俗習慣卻未必完全相同,比如說中國人掃墓,一般在忌日、清明、中元節、除夕等固定的節假日,而且有許多講究先生說:「李季先生是1961年參加以巴金先生為團長的中國作家代表團到日本訪問時認識的,因為我也寫詩,所以交談較多。後來到中國訪問,我們也多次見面。他就像一團火,熊熊燃燒,熱烈而真誠,沒想到英年早逝,令人惋惜。老舍先生在日本名氣很大,他的主要作品在日本都有譯本,據說僅《駱駝祥子》,就有五種之多。
  • 「日本陸沉」的說法,當年多少人信了?
    幾日前,在四國地區發生了一件令人提心弔膽的事——一天夜裡,許多人聽到了「滋滋滋」的地鳴聲,1月在東京同樣也檢測到了這種聲音。人們把這些作為大災難來臨的前兆。   謠言版本   美國科學家此前表示,經過2004年的印尼海嘯,如今的亞洲—太平洋板塊變得越來越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