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戶苗寨為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現有1300多戶,6000餘人居住在這裡,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被譽為「千戶苗寨」。「西江」是當地苗語「Dlib Jangl」的音譯,Dlib是苗族古代氏族名稱,Jangl是彎、灣(河水彎曲的地方)的意思,Dlib Jangl意為居住在河灣的西氏族。清代漢文獻寫做「雞講」,民國時改為「西江」。西江行政村由羊排、也東、東引、也通、平寨、南貴、也薅、歐嘎8個自然村組成,其中羊排、也東、東引、也通、平寨、南貴是現西江苗寨的核心地區。
西江苗族認為本民族的始祖是5000年前與黃帝在涿鹿大戰的蚩尤,他們是蚩尤的後裔。蚩尤部落戰敗之後向南遷徙,其中一部分到達了西江。清代乾隆時,徐家幹《苗疆聞見錄·新疆六廳》記述「生苗蓋均有虞氏時三苗之裔雲」, 「有虞」是舜帝部落的名稱,說明乾隆時就有「生苗」源於上古時中原部落的觀點。
關於苗族最早定居西江的時間,當地有兩種說法:
一是西漢遷來說。西江博物館中收錄的乾隆時期苗族人顧永生《苗族傳記》記述,西江苗族父子連名的譜系有285代,其中第69代祖先引虎、莫虎、條虎三兄弟遷徙至西江定居,按15年一代推算,苗族定居西江的時間大約是西漢時期,到乾隆年時,已經有1900多年。
二是明初遷來說。西江苗族學者楊夫林《西江溯源》中收錄了《耶(寅、卯)公西遷路線圖》、《耶公西遷繁衍示意圖》、《也桶李公「西引(寅)」家譜繁衍示意圖》三份族譜,族譜中標註,最早遷入西江定居的苗族是明朝洪武年間。西江人普遍認為,羊排村的蔣、唐、楊、侯姓氏的苗族最早前來西江定居,後來是平寨的侯、陸、李姓,再後則是東引的楊姓、宋姓,歐嘎的梁姓,也薅的毛、李兩姓等。按此說,苗族定居西江的時間已有600多年。
從漢文獻記載的苗族歷史地理分布以及《苗族古歌》看,苗族先民唐宋以後進入黔東南地區的可能性比較大,因此苗族先民唐宋以後建寨的傳說比較合理。清初,西江苗族被稱為生苗,清廷未在該地區設置基層組織進行管理,民國《貴州通志·土民志二》稱:「苗中有土司者為熟苗,無管束者為生苗」。西江事務由「方老」、「寨老」、「理老」、「榔頭」、「鼓藏頭」、「活路頭」等民間領袖管理, 「方老」是西江各自然村寨公推的地方領袖, 「寨老」是西江各苗寨的首領,「理老」一般由德高望眾、學識豐富的人擔任,主要負責民間糾紛的調解、裁斷;「榔頭」主要負責刑罰,維持地方治安;「鼓藏頭」負責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動,「活路頭」則主持安排農業生產。其中,鼓藏頭和活路頭選舉產生後是可世襲的,其他自然領袖也是群眾選舉出來的,但不可世襲。
「議榔」是苗族社會為了維護地方治安和社會秩序,由方老、寨老、榔頭等組成的群眾議事會,以對內部的各種重要糾紛和外敵入侵進行商議、決斷。議榔大會一般每年舉行一次,如果社會安定,無爭無議,也可兩、三年舉行一次,遇外敵來犯時則臨時召開。
苗族崇尚黑色,有sux ngangl dot had ghangb,sux nangl dot jid dlaib(會吃得一口香甜的,會穿得一身烏黑的)之說,因此歷史上,依據衣服的顏色,西江苗族被外界稱為黑苗。因無土司管轄,又被成為「生苗」。清雍正七年,(1729年),貴州巡撫張廣泗開闢生苗地區,設八寨、丹江、清江、古州、都江、臺拱等「新疆六廳」,這幾個廳後演變為今丹寨、雷山、劍河、榕江、三都、臺江六縣,西江屬於丹江廳管轄。為了鞏固在苗疆地區的統治,雍正八年至九年,清廷修築了嘛哈州城、獨山州城、清平縣城、荔波縣城、八寨城、丹江城、雞講城、小丹江城、上江城等九座城池。其中雞講城就在西江地區,丹江廳右軍守備署設在雞講城。城池的修建一方面是軍事控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地人口稠密,需要進行行政設治管理。由此可知,雍正時西江人口數量已經達到較大規模。乾隆三年(1738年),清廷在西江設雞講司,土司職銜為土千總,負責管理西江地區苗族事務,西江正式納入國家行政系列管理。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後,方老、寨老等自然領袖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但負責祭祀和生產的鼓藏頭與活路頭仍得以保留。民國五年(1916年),西江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災,當地鄉紳提議,經「寨老」和「鼓藏頭」討論決定,更名為「西江」。「西江」這一名稱更接近於苗語「Dlib Jangl」語音,也映照了穿寨而過的白水河,「西江」之名由此而來。
源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受雷公山區域文化的影響,西江千戶苗寨不管是建築、農耕、服飾,還是歌舞、工藝、習俗在這裡得以世代相傳,遠古遺風千年未改。在中華盛世的今天,西江不僅成為「中國歷史名鎮」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景觀村落」,同時包括苗年、鼓藏節在內的1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登上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殿堂。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經典。西江也因為歷史的悠久和文化底蘊的深厚名揚四海,吸引數以百萬的中外遊客到訪,成為體驗中國苗俗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