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留學日本的青年學者祥瑞鋼的文章,題目是《別把就在救災神聖化》,連日來獲得了不少媒體緊密的追蹤,雖然日本人的堅強本色早已為全球所知,只不過凡事不能總相信美好的一面。筆者觀察了發生地震後的一周內日本媒體報導熊本地震的內容與香港的內容有不少出入,此作者更多的是抨擊香港的一些輿論。
鳳凰衛視4月22日《總編輯時間》,以下為文字實錄:
何亮亮:香港的《信報》今天發表了曾經留學日本的青年學者祥瑞鋼的文章,題目是《別把就在救災神聖化》。作者說日本的九州熊本縣上周先後發生了兩次強烈地震,造成了40多人的死傷,連日來獲得了不少媒體緊密的追蹤,九州是近年來香港人的熱門旅遊地點之一,除了福岡之外,熊本以及鹿兒島現在也有廉價航空公司提供這樣的服務,兩地距離好像縮短不小,但是香港媒體的報導大多集中在熊本災區民眾如何有秩序以及如何堅強面對困難等方面,文字之間多有讚美之意,更有甚者乾脆乘機把中日兩國民眾素質做了比較,認為日本才是文化之邦。
雖然日本人的堅強本色在五年前的311地震時早已為全球所知,只不過凡事不能總相信美好的一面。筆者觀察了發生地震後的一周內日本媒體報導熊本地震的內容與香港本地的內容有不少出入,特此在此列舉幾項做一個比較。其一,關於地震之後的熊本社會秩序依然良好的報導,實際上並不然。4月16日我強震之後,熊本災民投訴家園有被搜掠的痕跡,當局後來要加強要多警員在夜間巡查,並且做出了呼籲。
第二,有報導說熊本的災民在地震後處變不驚,井井有條到避難所避難,其實也不然,日本政府當局在第一次地震後呼籲市民回家,結果使不少民眾被第二次地震襲擊,被倒塌的建築物壓死,現在熊本的避難所有部分是災民自己改建而成,可見民眾對政府不信任。
第三,有報導說地震發生後日本全國人民守望相助,凸現了日本優秀的民族性,事實上這並不是很正確。地震過後有幾個熊本出身的藝人先後在社交平臺上撰寫災區斷糧斷水的困境,並轉發有關災情的資訊,遇到了一批幸災樂禍的日本網民無情的詆毀,認為他們借地震搏炒作的宣傳。這批網民言詞之狠毒絲毫不比中國內地的網民遜色,可見香港人羨慕的日本優越民族性其實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如今熊本地震至今已達一周了,日本當局救災進度緩慢,令災民明白到了緊急的關頭還是要靠自己。在熊本機場以及地區鐵路網於本周初重開之後,不少心急如焚的日本民眾紛紛從全國各地趕往災區,希望能為親人重建家園盡一份力,場面是賺人熱淚。
那麼現在災民最需要的是物資和人力的援助,而不是過分渲染的英雄式的報導,我們在香港冷眼旁觀,空談文化優劣,對受害者有什麼益處呢?所以這篇文章也讓我們看到熊本災難的另一面,其實這個作者更多的是抨擊就是香港的一些輿論,我注意到甚至香港的一些青年他們認為日本什麼都好,把日本看成是一個理想國,正如他們把以前港英時代的香港看成是理想國一樣,那麼結果就造成了日本好就什麼都好,如果殖民時代的香港豪華也是什麼都好,其實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所以這一篇文章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看到日本地震災區其實還有另外一面,只不過這一面比較少受到。我覺得不應該去渲染它,但是我們也必須要看到這一點。
《總編輯時間》鳳凰資訊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呂寧思 何亮亮 杜平
首播時間:周一至周五22:00—22:30
重播時間:周二至周六 03:00——04:00
想看更多金牌時評、熱點解讀、主播風採、幕後猛料?噓!悄悄加入鳳凰私享會(ID:phtvifeng),讓小鳳君帶您走一走鳳凰衛視的小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