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此篇非現代學術論文,因為筆者不善於此,家師日常長老亦不喜諸生將佛法當學術來研究,如同金磚當瓦磚砌牆一般,失去其最核心的珍貴价值。故本文僅整理佛菩薩祖師心續流淌的珍貴修行教授,供養有心朝向解脫的學人!
二、甚麼是學佛次第
(一) 眾生皆欲離苦得樂,無一例外。佛陀即是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究竟離苦得樂者。是故,成佛為每個有情心中最深的渴求,差別只在於對此道理知與未知罷了!
(二) 然而成佛非一蹴可幾,需經長期的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方可達成。吾等導師即如是示現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學道軌,令後賢有跡可循,此即「學佛次第」。換言之,一位凡夫趣證佛果所必經歷的修學過程,乃是從下而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臻至圓滿。
(三) 漢傳佛教華嚴宗及天台宗的五十二階位,唯識宗的四十一階位或唯識五位,側重的是已入大乘之門後的次第,本文將發菩提心之前的許多階段亦列入,俾令綱目更臻完備!
三、是否有教理依據
修行必須依靠清淨無垢的經論,否則定會走上歧途,經論是佛菩薩的修行經驗報告,學人依循著先聖走過的道路,方能如祂一樣的到達目的。
(一)《妙法蓮華經》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如富長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後乃付,一切財物。佛亦如是,現希有事,知樂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此經文顯示世尊依眾生根器,以調心次第為主軸,易於受持為考量而對眾生說法。
(二) 佛陀授記的龍樹菩薩於《大智度論》云:「道有四種:一者、人天中受福樂道,所謂種福德;並三乘道為四。菩薩法,應引導眾生,著大道中;若不任入大道者,著二乘中;若不任入涅槃者,著人天福樂中,作涅槃因緣。」龍樹菩薩深知佛意,於三乘道前又安立人天乘道,而成四種道,更加廣被眾生。
(三) 龍樹菩薩於《寶鬘論》亦云:「先增上生法,後生決定勝。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 必須先開示能獲得增上生善趣所依身的下士法類,此後才開示能生起決定勝解脫與一切遍智的方法—中士與上士的法類。理由為何?因為當感果的時候,最初先獲得增上生—人天身,之後在這樣漸次延續的所依身中,獲得決定勝—解脫與一切遍智。此文指出是依序導入增上生道及決定勝道的修行次第。
(四) 提婆菩薩於《四百論》亦云:「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知此為智者。」最初先遮止非福—十不善的下士法類,此後中間破除輪迴根本我執的中士法類,其次在最後階段,引導趣入無有餘遺地斷除一切惡見及其習氣的上士道,凡是補特伽羅,知曉如此依序修持之理的人,便是智者。這是指道有確定的次第。
(五) 馬鳴菩薩於《修世俗菩提心論》亦云:「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行,舍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諦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此等亦應取,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斷除殺生的無害、斷除妄語的誠實、斷除不與取的授3予方取,以及斷除邪淫的梵行,在這四根本之上,透由布施捨棄一切執持,這五種是能感生圓滿的善趣的身、受用之因的行為,所以在此之上安立下士道。此後,洞悉輪迴總體及各別的痛苦,為了將之斷除而修持具有諦實行相之道,並且斷除輪迴之因—業與惑二種罪過,這是成辦寂靜涅槃之因的行持,在此之上安立中士道。而上述所說這些也全都是上士補特伽羅所應修持的內容,因為這一切全都是最超勝的出離—上士道的支分。所以將前述這些作為道的旁支,在此之上通達萬法皆是性空,依此而出生悲懷蒼生的心續之流,發起以慈悲為根本的菩提心,進而學習無涯的善巧佛子行,這即是最勝出離—上士之行!所以在此並非導向只以獲得三有安樂為目標的下士道,與為了自利,僅以解脫輪迴為目標的中士道,是將部分與此二者共通的道,當作導向上士道的前行,作為修上士道的支分。
(六) 彌勒菩薩(或無著菩薩)於《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粗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令其漸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漸次利行。」菩薩為了使所化機逐漸真正修成善品,先詳細的觀察他的根器,對於劣慧的有情,最初先宣說粗淺的法要,使之趣入先前未知的法義之淺顯教授,以及為了不忘先前已知的內容而說的教誡。當了知他們具備了中等的智慧,就為他們宣說中等的法教,使之趣入中等的教授與教誡;當了知他們具備了廣大智慧,便宣說甚深法義,使他們深入幽微的教授及教誡。這便是符合次第地利益那些有情。
(七)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亦云:「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非律儀非不律儀攝所受戒律儀,二者有人亦能成就聲聞等相應所受戒律儀,三者有人亦能成就菩提薩埵所受戒律儀。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另外又有三種補特伽羅,第一種,一般而言,要成就內道佛教徒的律儀,必須要有出離心攝持,有些有情,依照這種律儀的規範行持,但內心尚未具備出離心,但是由於尚有守護三門不犯十惡,所以也並非惡律儀,這樣修持的斷十不善的戒律儀者,稱為下士;第二種,具足清淨受持聲聞所具有的觀見一切輪迴全是痛苦的自性,生起想要從中解脫的出離心,以此心所攝的戒律儀者,稱為中士;第三種,具足清淨受持為了利益4一切有情,希願獲得佛果的菩薩律儀者,稱為上士。
(八) 民初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亦如是主張,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雲:『虛大師深感於中國佛教末流的空疏貧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成佛的正道,這與西藏宗喀巴大師,宗承印度的中觀與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有關「五乘共法」、「三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的關係,印順法師說:「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攝下;隨機五三異,歸極唯一大。」這表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是層層而上,依下能起上的關係。「五乘共法」(人天乘)是出世法的基礎,「三乘共法」(聲聞乘)出世精神是「大乘不共法」(菩薩乘)的基礎。
四、為何要次第學佛
(一) 以調心為主,易於受持眾生無需他人教導的本能,諸如渴想喝、餓想吃、看好看、吃好吃..等等對現世安樂的追求,無始以來,如油入面。若立即教導彼等希求解脫之心,必難趣入,如《妙法蓮華經》云:「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是故佛陀善巧勸化有情歸依三寶、奉行十善而得更超勝的增上生。一旦有情心量漸從僅緣現世擴大至來生,再曉以大義,令其明了人天果報的不可靠,教導四諦、十二因緣而生真實出離、希求解脫之心。有情心量再次擴大後,令其明了小乘果位自利、他利皆不圓滿,而後教導菩提心與空性雙運之理而現證無上正等正覺。如此以調心為主來引導有情,令有情易於受持,方實為「調御丈夫」之最勝善巧。
(二) 為摧伏增上我慢許多自許為大乘行者的人,對於基礎的共道未必皆已修起,但是由於自許為大乘行者,便生起憍慢,認為這些下部下乘的法,自己不需要修,而對於那些修習共道的人,心中也生起輕慢之心。一旦了解了三士夫法類的次第,知道原來下乘的法其實就是修習上乘的基礎、是不可或缺的共通之道,那麼自然就不會因為自己修學大乘法生起慢心、乃至未修共道即自5認為是大乘行者。
(三) 能夠普遍利益各種根機的人如果今天只講了上士道,那麼根機不足的人,不但沒有辦法依之修行,對下品的法類也無由趣入,只能空耗時日。而對於上士根機者而言,說了共下的法類,不但沒有過失,反而能讓許多過去已修得的功德快速地復原,生起了共道的功德之後,自然能夠引入上上之法,對於修道也不會造成延遲。讓所有不同根器的人,在修學佛法的時候,都能依各自的程度,找到自己相應的起修點,最後都能走向最究竟的成佛之道。
(四) 不會虛耗光陰若不能對此學佛次第善加掌握而造成紊亂,縱使花費再大的努力,也根本不會生起證德,或者生起與之相似但不是真實的道,卻誤以為真而虛耗光陰。如果次第不亂,凡所修習都能夠直達扼要,所以當前的道既能夠迅速生起,藉此勢力,上品的修證也能順利完成,故此學佛次第極其重要。
(五) 通達一切聖教互不相違在漢地教法中,宗派之爭由來已久,若能了知學佛次第,即能通達所有教法都是一位補特伽羅成佛之道。而這些教法又隨宜地成為道的主體,或者成為道的支分,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宗派之間因此能相互尊重及相互學習,更避免造下謗法之罪。如《妙法蓮華經》及《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所說,一切佛語都直接或間接地闡釋了成佛的方法。如果不了解這樣的內涵,而認定某些法類是成佛之道,某些法類則是成佛的阻礙,進而分判法門有好壞、合理與否,以及大小乘等差別,以此而宣稱:「菩薩應該修學某種法,不應修學某種法,應當捨棄」,就會成為謗法。
(六) 體現一切佛語為修行教授學佛次第詳盡地含攝了所有經論中從親近善知識法直至止觀之間,一切佛道的樞要。在這之中,所有應該止住修的法類,便進行止住修;凡是應該觀察修的法類,便以分別抉擇慧進行探究,從而編排成行持的次第來引導學人,透由這個次第能體現出一切佛語都是修行教授。如果不遵循這6樣的原則,縱然畢生修持,不但不能體現諸大教典為真正的修行教授,還會將這些教典看成只是口頭上的知識而拋棄。
五、應如何趣入其中
(一) 至心依止具德善士博朵瓦尊者說:「統攝一切教授的起首,乃是不舍離善知識。」如上所述,在學人的心續之中,生起從恭敬善知識直到證得人、法無我之間任何一分功德、減少從不恭敬善知識直到執著人、法二我之間任何一分過失,一切安樂美好的根源,都是善知識。因此在最初,依止師長的軌理至關重要。
(二) 認識自身無比價值愚夫因未識自身價值而蹉跎歲月、浪費光陰,反之若能認識其價值,則能以修行度諸晝夜。能仁第二—宗喀巴大師曾說:「若知難得無劣住,若見利大惜無益」如果了解此暇滿人身的難得,決不忍任意讓此人身空過一刻,若見識到此暇滿人身能獲得增上生及決定勝的大利益時,便會對以前未能善用人身而深感痛惜,並立下決心從此刻至臨終前皆要善加利用,獲取大義。
(三) 思維無常把握當下已得暇滿人身卻不修行、或推延懈怠、或揉雜八風而修,乃至臨終追悔,皆因執持不死之念頭,諸位若能向內省思,必可了知誠哉斯言!其對治法,即是善思決定會死、死無定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若於生活總總,皆能依照上述所言而數數思維,串習成片必能定解。則臨終時,定能坦坦蕩蕩,了無掛礙如《本生論》云:「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修作白淨業,安住正法誰畏死?」
(四) 思維後世生往何處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來世所住不外善趣或惡趣之一,決定的關鍵是生平所造之業,細思量所造善惡業的時間、強度、7對治等等,如提婆菩薩《四百論》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繼而思維,我若生彼處,堪忍否?由此能策發強烈斷惡修善之心,誠如龍樹菩薩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饑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此中所修生死輪迴總苦以及三惡趣別苦,至極切要。
(五) 歸依三寶生命轉向寂天菩薩於《入行論》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次乃遍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由於怖畏三惡趣苦而尋求救護,遍尋之後,確定只有佛陀所開示的三寶能救護我,因為為有佛陀,斷除了一切的怖畏,並且有善巧方便度化有情離開怖畏,且有一顆無時無刻都想幫我的大悲心及平等心。我等若能數思三寶功德,生起澄淨信心,內外因緣具足,則必無不救。更重要是發起一顆「我要成為您」的果歸依,方是不共於外道的歸依!
(六) 深信業果斷惡修善三寶如何救拔我呢?寂天菩薩於《入行論》云:「佛說一切善,根本為信樂,信樂本則為,恆思業因果」,是故須善巧善惡業及其感果的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如果不恆久思維善惡業及其果報,如理取捨,則不能遮止墮惡趣因,縱然害怕惡趣苦,亦不能脫離此種怖畏。所以為救拔惡趣果報,須於現在種因時,糾治己心不隨惡轉,而這又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對於已造惡業,則必須殷重以四力對治懺除,才能真正避免痛苦,獲得安樂。
(七) 思維四諦認識真相雖然獲得人天勝位,然仍未能脫離行苦,若於人天果報執為安樂本質,實為顛倒。如同有人馬上就要墮落懸崖,現於崖上暫為休息,卻以此為樂。如同此喻,我們雖然現處善趣人道,如果不出離輪迴,墮落惡趣只是早晚的事。以現狀為滿足,實為顛倒。應善思維苦集滅道之理,認識生命本質8唯苦所攝,苦因是為惑業集諦,修道定當證滅,發生真實出離之心。如彌勒菩薩於《寶性論》云:「如病應知斷病因,當得樂住應依藥,苦因彼滅如是道,應知應斷應證修。」如是四諦,大小乘中皆數宣說,是為佛陀總攝生死流轉、還滅諸扼要處而安立。故修解脫極為切要。特於八苦、三苦、煩惱本質、煩惱過患等等,尤須恆常思維,發起決定信解。
(八) 發菩提心入大乘門《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入大乘之門唯有發菩提心。漢系佛法名為大乘教法,可惜已失去發菩提心的傳承教授。唯有借重藏系教法中的「七種因果教授」或「自他相換法」,方能真實生起菩提心。七種因果教授源於《大般若經》、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經月稱菩薩的《四百論釋》、月官論師的《弟子書》、蓮花戒論師的《修次三篇》開演而成言教。自他相換法源於《華嚴經》、龍樹菩薩的《寶鬘論》,經寂天菩薩於《入行論》中開演而成言教。若不修習此珍貴教授,枉為大乘人!
(九) 修菩薩行圓成佛道如《大日經》云:「秘密主,一切種智者,從大悲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以諸方便而至究竟。」其中菩提心者,謂世俗、勝義二菩提心。方便者,謂布施等六度圓滿。是故須修六度方成佛道。以上每一法類內容深廣,另可別書,然恐文繁於此不錄。諸欲令暇身不空過之具善緣者,應當詳閱《道次第》等相關論著。特於易怒、散亂、不安、執著的現代人。忍辱度理路、靜慮度理路、般若度理路皆是現代心靈疾病的最佳良藥。
六、結語
家師日常長老雲:「佛法之美,美不可言」,其一生依學佛次第(道次第)修學,次第而上親證此味。學人若能依止善士學習無垢經論,在心續中再再肯定修行的道次第,一旦獲得定解,並留下深厚的善妙習氣,成佛道上就能避免錯誤或迂曲的歧途,定能走上直驅目標的大王路!(文:如得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