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得法師:漢傳佛教學佛次第

2020-12-20 佛教在線

一、序言

此篇非現代學術論文,因為筆者不善於此,家師日常長老亦不喜諸生將佛法當學術來研究,如同金磚當瓦磚砌牆一般,失去其最核心的珍貴价值。故本文僅整理佛菩薩祖師心續流淌的珍貴修行教授,供養有心朝向解脫的學人!

二、甚麼是學佛次第

(一) 眾生皆欲離苦得樂,無一例外。佛陀即是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究竟離苦得樂者。是故,成佛為每個有情心中最深的渴求,差別只在於對此道理知與未知罷了!

(二) 然而成佛非一蹴可幾,需經長期的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方可達成。吾等導師即如是示現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學道軌,令後賢有跡可循,此即「學佛次第」。換言之,一位凡夫趣證佛果所必經歷的修學過程,乃是從下而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臻至圓滿。

(三) 漢傳佛教華嚴宗及天台宗的五十二階位,唯識宗的四十一階位或唯識五位,側重的是已入大乘之門後的次第,本文將發菩提心之前的許多階段亦列入,俾令綱目更臻完備!

三、是否有教理依據

修行必須依靠清淨無垢的經論,否則定會走上歧途,經論是佛菩薩的修行經驗報告,學人依循著先聖走過的道路,方能如祂一樣的到達目的。

(一)《妙法蓮華經》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如富長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後乃付,一切財物。佛亦如是,現希有事,知樂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此經文顯示世尊依眾生根器,以調心次第為主軸,易於受持為考量而對眾生說法。

(二) 佛陀授記的龍樹菩薩於《大智度論》云:「道有四種:一者、人天中受福樂道,所謂種福德;並三乘道為四。菩薩法,應引導眾生,著大道中;若不任入大道者,著二乘中;若不任入涅槃者,著人天福樂中,作涅槃因緣。」龍樹菩薩深知佛意,於三乘道前又安立人天乘道,而成四種道,更加廣被眾生。

(三) 龍樹菩薩於《寶鬘論》亦云:「先增上生法,後生決定勝。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 必須先開示能獲得增上生善趣所依身的下士法類,此後才開示能生起決定勝解脫與一切遍智的方法—中士與上士的法類。理由為何?因為當感果的時候,最初先獲得增上生—人天身,之後在這樣漸次延續的所依身中,獲得決定勝—解脫與一切遍智。此文指出是依序導入增上生道及決定勝道的修行次第。

(四) 提婆菩薩於《四百論》亦云:「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知此為智者。」最初先遮止非福—十不善的下士法類,此後中間破除輪迴根本我執的中士法類,其次在最後階段,引導趣入無有餘遺地斷除一切惡見及其習氣的上士道,凡是補特伽羅,知曉如此依序修持之理的人,便是智者。這是指道有確定的次第。

(五) 馬鳴菩薩於《修世俗菩提心論》亦云:「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行,舍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諦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此等亦應取,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斷除殺生的無害、斷除妄語的誠實、斷除不與取的授3予方取,以及斷除邪淫的梵行,在這四根本之上,透由布施捨棄一切執持,這五種是能感生圓滿的善趣的身、受用之因的行為,所以在此之上安立下士道。此後,洞悉輪迴總體及各別的痛苦,為了將之斷除而修持具有諦實行相之道,並且斷除輪迴之因—業與惑二種罪過,這是成辦寂靜涅槃之因的行持,在此之上安立中士道。而上述所說這些也全都是上士補特伽羅所應修持的內容,因為這一切全都是最超勝的出離—上士道的支分。所以將前述這些作為道的旁支,在此之上通達萬法皆是性空,依此而出生悲懷蒼生的心續之流,發起以慈悲為根本的菩提心,進而學習無涯的善巧佛子行,這即是最勝出離—上士之行!所以在此並非導向只以獲得三有安樂為目標的下士道,與為了自利,僅以解脫輪迴為目標的中士道,是將部分與此二者共通的道,當作導向上士道的前行,作為修上士道的支分。

(六) 彌勒菩薩(或無著菩薩)於《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粗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令其漸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漸次利行。」菩薩為了使所化機逐漸真正修成善品,先詳細的觀察他的根器,對於劣慧的有情,最初先宣說粗淺的法要,使之趣入先前未知的法義之淺顯教授,以及為了不忘先前已知的內容而說的教誡。當了知他們具備了中等的智慧,就為他們宣說中等的法教,使之趣入中等的教授與教誡;當了知他們具備了廣大智慧,便宣說甚深法義,使他們深入幽微的教授及教誡。這便是符合次第地利益那些有情。

(七)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亦云:「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非律儀非不律儀攝所受戒律儀,二者有人亦能成就聲聞等相應所受戒律儀,三者有人亦能成就菩提薩埵所受戒律儀。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另外又有三種補特伽羅,第一種,一般而言,要成就內道佛教徒的律儀,必須要有出離心攝持,有些有情,依照這種律儀的規範行持,但內心尚未具備出離心,但是由於尚有守護三門不犯十惡,所以也並非惡律儀,這樣修持的斷十不善的戒律儀者,稱為下士;第二種,具足清淨受持聲聞所具有的觀見一切輪迴全是痛苦的自性,生起想要從中解脫的出離心,以此心所攝的戒律儀者,稱為中士;第三種,具足清淨受持為了利益4一切有情,希願獲得佛果的菩薩律儀者,稱為上士。

(八) 民初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亦如是主張,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雲:『虛大師深感於中國佛教末流的空疏貧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成佛的正道,這與西藏宗喀巴大師,宗承印度的中觀與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有關「五乘共法」、「三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的關係,印順法師說:「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攝下;隨機五三異,歸極唯一大。」這表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是層層而上,依下能起上的關係。「五乘共法」(人天乘)是出世法的基礎,「三乘共法」(聲聞乘)出世精神是「大乘不共法」(菩薩乘)的基礎。

四、為何要次第學佛

(一) 以調心為主,易於受持眾生無需他人教導的本能,諸如渴想喝、餓想吃、看好看、吃好吃..等等對現世安樂的追求,無始以來,如油入面。若立即教導彼等希求解脫之心,必難趣入,如《妙法蓮華經》云:「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是故佛陀善巧勸化有情歸依三寶、奉行十善而得更超勝的增上生。一旦有情心量漸從僅緣現世擴大至來生,再曉以大義,令其明了人天果報的不可靠,教導四諦、十二因緣而生真實出離、希求解脫之心。有情心量再次擴大後,令其明了小乘果位自利、他利皆不圓滿,而後教導菩提心與空性雙運之理而現證無上正等正覺。如此以調心為主來引導有情,令有情易於受持,方實為「調御丈夫」之最勝善巧。

(二) 為摧伏增上我慢許多自許為大乘行者的人,對於基礎的共道未必皆已修起,但是由於自許為大乘行者,便生起憍慢,認為這些下部下乘的法,自己不需要修,而對於那些修習共道的人,心中也生起輕慢之心。一旦了解了三士夫法類的次第,知道原來下乘的法其實就是修習上乘的基礎、是不可或缺的共通之道,那麼自然就不會因為自己修學大乘法生起慢心、乃至未修共道即自5認為是大乘行者。

(三) 能夠普遍利益各種根機的人如果今天只講了上士道,那麼根機不足的人,不但沒有辦法依之修行,對下品的法類也無由趣入,只能空耗時日。而對於上士根機者而言,說了共下的法類,不但沒有過失,反而能讓許多過去已修得的功德快速地復原,生起了共道的功德之後,自然能夠引入上上之法,對於修道也不會造成延遲。讓所有不同根器的人,在修學佛法的時候,都能依各自的程度,找到自己相應的起修點,最後都能走向最究竟的成佛之道。

(四) 不會虛耗光陰若不能對此學佛次第善加掌握而造成紊亂,縱使花費再大的努力,也根本不會生起證德,或者生起與之相似但不是真實的道,卻誤以為真而虛耗光陰。如果次第不亂,凡所修習都能夠直達扼要,所以當前的道既能夠迅速生起,藉此勢力,上品的修證也能順利完成,故此學佛次第極其重要。

(五) 通達一切聖教互不相違在漢地教法中,宗派之爭由來已久,若能了知學佛次第,即能通達所有教法都是一位補特伽羅成佛之道。而這些教法又隨宜地成為道的主體,或者成為道的支分,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宗派之間因此能相互尊重及相互學習,更避免造下謗法之罪。如《妙法蓮華經》及《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所說,一切佛語都直接或間接地闡釋了成佛的方法。如果不了解這樣的內涵,而認定某些法類是成佛之道,某些法類則是成佛的阻礙,進而分判法門有好壞、合理與否,以及大小乘等差別,以此而宣稱:「菩薩應該修學某種法,不應修學某種法,應當捨棄」,就會成為謗法。

(六) 體現一切佛語為修行教授學佛次第詳盡地含攝了所有經論中從親近善知識法直至止觀之間,一切佛道的樞要。在這之中,所有應該止住修的法類,便進行止住修;凡是應該觀察修的法類,便以分別抉擇慧進行探究,從而編排成行持的次第來引導學人,透由這個次第能體現出一切佛語都是修行教授。如果不遵循這6樣的原則,縱然畢生修持,不但不能體現諸大教典為真正的修行教授,還會將這些教典看成只是口頭上的知識而拋棄。

五、應如何趣入其中

(一) 至心依止具德善士博朵瓦尊者說:「統攝一切教授的起首,乃是不舍離善知識。」如上所述,在學人的心續之中,生起從恭敬善知識直到證得人、法無我之間任何一分功德、減少從不恭敬善知識直到執著人、法二我之間任何一分過失,一切安樂美好的根源,都是善知識。因此在最初,依止師長的軌理至關重要。

(二) 認識自身無比價值愚夫因未識自身價值而蹉跎歲月、浪費光陰,反之若能認識其價值,則能以修行度諸晝夜。能仁第二—宗喀巴大師曾說:「若知難得無劣住,若見利大惜無益」如果了解此暇滿人身的難得,決不忍任意讓此人身空過一刻,若見識到此暇滿人身能獲得增上生及決定勝的大利益時,便會對以前未能善用人身而深感痛惜,並立下決心從此刻至臨終前皆要善加利用,獲取大義。

(三) 思維無常把握當下已得暇滿人身卻不修行、或推延懈怠、或揉雜八風而修,乃至臨終追悔,皆因執持不死之念頭,諸位若能向內省思,必可了知誠哉斯言!其對治法,即是善思決定會死、死無定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若於生活總總,皆能依照上述所言而數數思維,串習成片必能定解。則臨終時,定能坦坦蕩蕩,了無掛礙如《本生論》云:「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修作白淨業,安住正法誰畏死?」

(四) 思維後世生往何處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來世所住不外善趣或惡趣之一,決定的關鍵是生平所造之業,細思量所造善惡業的時間、強度、7對治等等,如提婆菩薩《四百論》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繼而思維,我若生彼處,堪忍否?由此能策發強烈斷惡修善之心,誠如龍樹菩薩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饑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此中所修生死輪迴總苦以及三惡趣別苦,至極切要。

(五) 歸依三寶生命轉向寂天菩薩於《入行論》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次乃遍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由於怖畏三惡趣苦而尋求救護,遍尋之後,確定只有佛陀所開示的三寶能救護我,因為為有佛陀,斷除了一切的怖畏,並且有善巧方便度化有情離開怖畏,且有一顆無時無刻都想幫我的大悲心及平等心。我等若能數思三寶功德,生起澄淨信心,內外因緣具足,則必無不救。更重要是發起一顆「我要成為您」的果歸依,方是不共於外道的歸依!

(六) 深信業果斷惡修善三寶如何救拔我呢?寂天菩薩於《入行論》云:「佛說一切善,根本為信樂,信樂本則為,恆思業因果」,是故須善巧善惡業及其感果的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如果不恆久思維善惡業及其果報,如理取捨,則不能遮止墮惡趣因,縱然害怕惡趣苦,亦不能脫離此種怖畏。所以為救拔惡趣果報,須於現在種因時,糾治己心不隨惡轉,而這又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對於已造惡業,則必須殷重以四力對治懺除,才能真正避免痛苦,獲得安樂。

(七) 思維四諦認識真相雖然獲得人天勝位,然仍未能脫離行苦,若於人天果報執為安樂本質,實為顛倒。如同有人馬上就要墮落懸崖,現於崖上暫為休息,卻以此為樂。如同此喻,我們雖然現處善趣人道,如果不出離輪迴,墮落惡趣只是早晚的事。以現狀為滿足,實為顛倒。應善思維苦集滅道之理,認識生命本質8唯苦所攝,苦因是為惑業集諦,修道定當證滅,發生真實出離之心。如彌勒菩薩於《寶性論》云:「如病應知斷病因,當得樂住應依藥,苦因彼滅如是道,應知應斷應證修。」如是四諦,大小乘中皆數宣說,是為佛陀總攝生死流轉、還滅諸扼要處而安立。故修解脫極為切要。特於八苦、三苦、煩惱本質、煩惱過患等等,尤須恆常思維,發起決定信解。

(八) 發菩提心入大乘門《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入大乘之門唯有發菩提心。漢系佛法名為大乘教法,可惜已失去發菩提心的傳承教授。唯有借重藏系教法中的「七種因果教授」或「自他相換法」,方能真實生起菩提心。七種因果教授源於《大般若經》、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經月稱菩薩的《四百論釋》、月官論師的《弟子書》、蓮花戒論師的《修次三篇》開演而成言教。自他相換法源於《華嚴經》、龍樹菩薩的《寶鬘論》,經寂天菩薩於《入行論》中開演而成言教。若不修習此珍貴教授,枉為大乘人!

(九) 修菩薩行圓成佛道如《大日經》云:「秘密主,一切種智者,從大悲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以諸方便而至究竟。」其中菩提心者,謂世俗、勝義二菩提心。方便者,謂布施等六度圓滿。是故須修六度方成佛道。以上每一法類內容深廣,另可別書,然恐文繁於此不錄。諸欲令暇身不空過之具善緣者,應當詳閱《道次第》等相關論著。特於易怒、散亂、不安、執著的現代人。忍辱度理路、靜慮度理路、般若度理路皆是現代心靈疾病的最佳良藥。

六、結語

家師日常長老雲:「佛法之美,美不可言」,其一生依學佛次第(道次第)修學,次第而上親證此味。學人若能依止善士學習無垢經論,在心續中再再肯定修行的道次第,一旦獲得定解,並留下深厚的善妙習氣,成佛道上就能避免錯誤或迂曲的歧途,定能走上直驅目標的大王路!(文:如得法師)

相關焦點

  • 嘉木揚·凱朝研究員:蒙藏地區佛教學佛次第
    無論漢傳佛教還是蒙藏佛教,學佛行佛必須有嚴謹的學修次第,必須有師承,人身難得,五根難具,佛法難聞,功德上師難遇。沒有一個好的老師引導學徒學佛行佛的話,佛法無邊,浩如煙海,沒有正確的切入點的話,學徒將一片迷茫;所以,有必要借鑑各地區各國佛教優秀的傳承次第,為普度眾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起到更好的積極促進互鑑作用。
  • 漢傳佛教不如「原始佛教」?
    來源:妙蓮華稀有講堂有一個事情很重要,我想必須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 漢傳佛教講經會講經法師代表團巡講活動在光孝寺舉行
    2008年以來中國佛教協會先後舉辦了三屆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好評,契合了時代與社會的要求。此次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獲獎法師代表巡講團第一站設在廣州光孝寺,可以說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明生法師還以慧能大師的「幡動、風動和心動」的禪宗公案為例,再次強調講經說法的重要性與現實意義。
  • 《學佛入門書單》學佛基礎
    再加上近代禪宗與淨土宗的興起,為愚昧佛教種下遠因(引聖嚴法師語)。筆者人為其實每個宗派都很殊勝,但是因為眾生的學佛次第與根器不同所以有所差異。現代的未入佛門的青年人,很難因為一向佛號或者一個活頭而入道修行。末法鈍根實屬不易!那麼這樣,青年人大學生如何才能「信願具足」?那必須要深入經藏,必須要聞思。
  • 臺灣法鼓山果東法師:漢傳佛教祖庭與國際交流
    編者按:2016年11月18日上午,漢傳佛教祖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陝西省西安市隆重開幕。
  • 當今漢傳佛教十大之怪現狀
    ——題記前 言自從改革開放落實宗教政策以來,漢傳佛教又一次遇到了絕佳的歷史發展機遇。事實證明在過去四十年,佛教也確實得到了長足發展。表面上看,今日之佛教一派繁榮氣象,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氣勢恢宏、金碧輝煌的寺院,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佛學院、居士林以及林林總總的念佛堂等也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
  • 法藏法師:二十一世紀漢傳佛教新契機
    主題:二十一世紀漢傳佛教新契機   地點:南普陀佛學院 日期:87.11.12 整理:釋妙嘉問:請問法師關於「漢傳佛教」的定義、內涵與特色為何? 漢傳佛教的定義,從文獻資料而言,是指以漢文記載的佛法文獻作為理解及實踐所依的佛教,此中又包含翻譯,及祖師所著作的兩大類;若從思想內涵上來談,漢傳佛教應是指中國祖師,依著漢譯的佛典理解佛法,實修之後所形成的特定修持風格,及特定對佛法的認識,乃至對整個佛法所作的一種具有判攝意義的整理與總持。
  • 漢傳佛教的主要宗派及祖庭
    佛教在古印度傳承時期,只有大乘、小乘之分。又如小乘佛學分為「空」、「有」兩派,但實際上並沒有獨立門戶。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漢地以來,至隋唐時期基本形成各宗派並立的局面。在我國漢傳佛教有十三宗、十宗和八宗等之說,這是以主要流派而言,實際上的數量可能更多。漢傳佛教各宗派的形成,和各派創立祖師所依經典有關。
  • 學佛三書(正信的佛教、佛學入門、學佛群疑)
    **作者簡介**聖嚴法師,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師,1930年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著名佛教道場法鼓山的創辦人,門人弟子遍天下。佛教界第一個博士學位獲得者,1975年獲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 漢傳佛教代表團訪日 再寫交流裡程碑
    中華漢傳佛教訪日代表團與日本律宗管長西山明彥於唐招提寺大殿前合影。圖/慧裴法師佛教在線海外訊 漢傳佛教史上首次由海峽兩岸共同組成的中華漢傳佛教訪日代表團,4月16日分別自北京、桃園飛抵日本關西,代表團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湛如法師及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輪值主席慈容法師擔任代表團團長,明海法師、明光法師、慧傳法師、常藏法師、如證法師、首愚法師、黃書瑋居士等為副團長,覺培法師及盧潯居士為秘書長,並會同諸山長老
  • 2009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法師代表宗淼法師發言
    佛教在線杭州訊 2009年10月30日,為期三天的「2009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圓滿閉幕,杭州佛學院宗淼法師代表參加講經交流會的法師在閉幕式上發言。發言全文如下:靈淑鍾賢,西子疊翠,我們相聚在素有東南佛國之稱的美麗杭州。
  • 臺灣佛教一瞥:漂洋過海來看你
    當年同是從大陸過來的慈航法師,因悲憫大陸僧人的境況,故而花費巨大的金錢與精力收留這些渡海而來的僧人。但是當年的臺灣,本是漢傳佛教的邊緣之地,這樣一股洶湧的波濤,從長遠來看,雖是這座島嶼百年難遇的財富,但還缺乏足夠的準備。當年與東初法師有類似命運的江浙僧人,大多簇集在臺北附近,如白聖長老、印順法師、南亭法師、煮雲長老、懺雲長老等等,圍繞著善導寺,建起了一座座的精舍、講堂。
  • 對話妙一法師:碩博法師的身上,蘊含著佛教未來的希望
    第二屆佛教碩博法師懇談會是2020粵港澳佛教文化交流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妙一法師是佛教碩博法師懇談會的發起人和召集人。在談到碩博法師懇談會的緣起時,妙一法師表示,很多法師出家時學歷並不高,比如二十年前自己出家時,只讀完初中。出家之後,有了信仰追求的妙一法師發現,想要把佛教中的優秀文化更好的傳達給別人,就需要繼續學習。
  • 漢傳佛教究竟有多少分支?
    佛教尤其對東亞文化圈影響巨大,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引擎將佛教文化與中華本土的儒家和道家等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佛教在中國經過積澱和革新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漢傳佛教,其中,漢傳佛教有許多的分支,大體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兩類,大乘佛教分為三論宗、涅槃宗、地論宗、攝論宗、天台宗(法華宗)、淨土宗、律宗、禪宗、法相唯識宗(慈恩宗)、華嚴宗(賢首宗)、密宗(真言宗)等十一個派別,小乘佛教分為俱舍宗和成實宗兩大派別
  • 2009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召開 四十佛子同臺說法
    2009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2009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戒忍法師;2009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評獎委員會主任、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傳印長老;2009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蘧俊忠;2009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陳文堯
  • 學佛能不能紋身?可以文六字真言嗎?
    三郎就此事,向幾位熟識的法師求教,看看師父們是怎麼說的:01寶智法師按照傳統佛教理念,僧眾是不在身體上刻字紋身的,現代人出於什麼各種想法愛好,喜歡紋身,也無可厚非,只是要涉及到佛教經文咒語就要格外注意恭敬了。個人建議不要去文,因為不管文在何處都感覺有失恭敬,好比我們常說的「頂戴持」「我今頂戴受」,才有恭敬的感覺。
  • 2009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在杭州舉行
    編者按:2019年11月4日,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將於浙江佛學院舉辦。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自2008年在北京舉辦以來,先後在杭州、昆明、韶關、五臺山等地舉辦了十一次全國性講經交流活動,鳳凰網佛教特別編發此文,帶您回顧2009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
  • 成剛法師:學佛以後是不是一定得受五戒?
    學佛以後是不是一定得受五戒?(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問:學佛以後是不是一定得受五戒? 成剛法師:我們皈依三寶了,成為佛門弟子了,那麼就應該用佛法規範淨化我們的身心。因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是我們眾生最粗重的身心過惡,我們要防非止惡,要斷除它。因為這五種過惡把我們引入歧途,招惹災難,導致苦輪。所以佛教誡我們首先要斷除這五種粗重的過惡,怎麼辦呢?就得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樣我們才能夠斷除惡的氣氛,才能吉祥如意,消災免難,心地光明。
  • 漢傳佛教密宗失傳千年後今年從日本重回祖庭
    漢傳密宗失傳千年後因緣成熟重回祖庭「我自從到青龍寺就發願學習密法,回傳中華」,寬旭法師說。這位法師有些特別,穿著漢傳佛教僧衣卻修行密宗。原來不只藏傳佛教有密宗,漢傳佛教也有密宗,但已在中國失傳千年。寬旭法師就是成功接續漢傳密宗使其重回祖庭第一人。
  • 一分鐘佛訊:廣東佛學院法師參加漢傳佛教教師資格考核 丨 國慶首日...
    讓我們來看看最近有哪些與佛教相關的資訊!#佛教史上的今天# 唐代高僧牛頭法持禪師圓寂紀念日。 法持禪師(635~702),幼年出家,十三歲時聞黃梅弘忍大師之名,特往禮謁,蒙示法要。 其後參謁侍奉牛頭慧方禪師,得其心印,繼跡山門,遂為牛頭宗第四祖。 弘忍大師示寂之時,對弟子玄賾說: 「後傳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是其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