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從遠古至近代,蒙古族都是以畜牧經濟為主體,並以獨特的生存方式,創造了遊牧民族獨特的文化:綜合了文學藝術、飲食服飾、天文曆法、建築醫藥、民間工藝、節日等習俗,下面就介紹一下偉大的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一、飲食
蒙古早期曾從事狩獵,主要以獵獲物為食品。從事畜牧業後,既吃獵獲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蒙古族傳統食品分為紅食、白食兩種: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這種稱呼極富色彩感和生動性。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為奶食、肉食、糧食三種。奶食中又分為食品和飲料,食品有白酥油、黃酥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飲料有奶茶、酸奶、奶酒等。
蒙古族比較喜歡的美食還有全羊湯、手抓羊肉、馬奶酒、奶茶、烤餅等等。
二、服飾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鬱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蒙古族服飾主要以蒙古袍、帽子、坎肩、蒙古靴為主,加以各種佩飾以及長短坎肩。蒙古袍大多採用織錦緞、絲綢、布帛為面料。
三、住行
01居住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遊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02 交通工具
1.勒勒車
「木胡來」是牧民用來放置生活用品的車,即用木板做成的長方形柜子,柜子的蓋為半圓形,外包鐵皮;坐人的車上有固定篷,防日曬雨淋。每到一處駐牧,勒勒車排成一行,頗像一列行進在草原上的列車。
2.雪橇(爬犁)
雪大車難行,可爬犁暢通無阻。還有一種小爬犁,只有尺餘寬,2尺長,一般載些面或肉食等物,乘馬時拴在馬鞍上牽拉。
3.乘馬
騎馬代步在蒙古族男女老少中很普遍。一般所騎的馬備有馬鞍子、馬嚼子、馬籠頭、馬絆子等,這些用具都能自己製作。改革開放以來,牧民收入提高,以摩託車代步,現在,擁有小汽車的人也逐年增多。
四、傳統節日
蒙古族一年中的主要節日除了過春節之外,還有興畜節、打馬印、魯班節、獵日節、敖包盛會、那達慕大會、祭成節、馬奶節和過小年等節日。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五、民間工藝
蒙古人民勤勞智慧、心靈手巧,自古以來就善於就地取材,因材施藝,又能夠根據本地區本民族的生活條件和風俗習慣創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品。
古代蒙古人用羽毛、貝殼常常做為裝飾品,比如把羽毛插在姑姑冠帽上作為裝飾。用樺樹皮製作很多生活用品,如製成各種盒子。生活中的巴布爾木碗也是用本地產的木料製成的,用樹根加工成各種筆筒、菸斗等實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