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又勇敢的馬背民族,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2021-01-08 品詩賞詞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從遠古至近代,蒙古族都是以畜牧經濟為主體,並以獨特的生存方式,創造了遊牧民族獨特的文化:綜合了文學藝術、飲食服飾、天文曆法、建築醫藥、民間工藝、節日等習俗,下面就介紹一下偉大的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一、飲食

蒙古早期曾從事狩獵,主要以獵獲物為食品。從事畜牧業後,既吃獵獲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蒙古族傳統食品分為紅食、白食兩種: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這種稱呼極富色彩感和生動性。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為奶食、肉食、糧食三種。奶食中又分為食品和飲料,食品有白酥油、黃酥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飲料有奶茶、酸奶、奶酒等。

蒙古族比較喜歡的美食還有全羊湯、手抓羊肉、馬奶酒、奶茶、烤餅等等。

二、服飾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鬱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蒙古族服飾主要以蒙古袍、帽子、坎肩、蒙古靴為主,加以各種佩飾以及長短坎肩。蒙古袍大多採用織錦緞、絲綢、布帛為面料。

三、住行

01居住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遊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02 交通工具

1.勒勒車

「木胡來」是牧民用來放置生活用品的車,即用木板做成的長方形柜子,柜子的蓋為半圓形,外包鐵皮;坐人的車上有固定篷,防日曬雨淋。每到一處駐牧,勒勒車排成一行,頗像一列行進在草原上的列車。

2.雪橇(爬犁)

雪大車難行,可爬犁暢通無阻。還有一種小爬犁,只有尺餘寬,2尺長,一般載些面或肉食等物,乘馬時拴在馬鞍上牽拉。

3.乘馬

騎馬代步在蒙古族男女老少中很普遍。一般所騎的馬備有馬鞍子、馬嚼子、馬籠頭、馬絆子等,這些用具都能自己製作。改革開放以來,牧民收入提高,以摩託車代步,現在,擁有小汽車的人也逐年增多。

四、傳統節日

蒙古族一年中的主要節日除了過春節之外,還有興畜節、打馬印、魯班節、獵日節、敖包盛會、那達慕大會、祭成節、馬奶節和過小年等節日。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五、民間工藝

蒙古人民勤勞智慧、心靈手巧,自古以來就善於就地取材,因材施藝,又能夠根據本地區本民族的生活條件和風俗習慣創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品。

古代蒙古人用羽毛、貝殼常常做為裝飾品,比如把羽毛插在姑姑冠帽上作為裝飾。用樺樹皮製作很多生活用品,如製成各種盒子。生活中的巴布爾木碗也是用本地產的木料製成的,用樹根加工成各種筆筒、菸斗等實用品。

相關焦點

  • 布拉格嘎查:去那裡,找神聖勇敢的蒙古族
    這裡保留了最純正的布拉格嘎查村寨民族文化特徵,醞釀著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民族文化旅遊項目。布拉格嘎查立足成吉思汗陵的資源優勢和地理優勢,坐落於鄂爾多斯大草原上,是一個民居特色突出、產業支撐有力、民族文化濃鬱、人居環境優美、民族關係和諧的特色村寨。
  • 行走科爾沁,醉美大草原:在這裡感受馬背民族的精氣神
    我常常在爸爸遼遠悠揚的口琴獨奏中,感受《草原之夜》的寂靜和深情,草原一直讓我覺得是一個夢……淺草漫漫,薰風醉人,牛羊安詳的散步,馬頭琴低低的吟唱裡,風兒傳遞著渾厚的蒙樂那美麗的顫音……松吉德瑪,那個關於馬背民族的愛情傳說
  • 大型蒙古族歌舞晚會《我從草原來》內容介紹
    4、舞蹈《套馬杆》  在藍天白雲下,套馬是牧民的日常勞動,也是展示馬背民族的生活天地。舞蹈生動地再現了套馬的生動場景,主要突出技巧性和趣味性。  5、無伴奏合唱《牧歌》五重唱《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過去,馬給遊牧民族增添了翅膀,馬給馬背民族鼓起了雄風。今天,馬仍然是草原牧民的騎乘和朋友,馬仍然是草原民歌讚美的主角和英雄。
  • 蒙古族傳統文化走向現代
    蒙古族擁有豐富而又易於親近的文化傳統,如今,這些古老文化正像蒙醫藥一樣逐步走向現代。  蒙古袍是蒙古族的傳統服飾,不僅美觀而且很實用。隨著當代人們審美觀的變化,傳統的蒙古袍在配色、款式、搭配方面做了新的改良。  過去,為了符合草原的生產生活,蒙古袍多選用色彩單一的綢緞作為材料,在縫製時往往把袍身縫製得寬大,長袖高領,一般佩戴腰帶。
  • 民俗丨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幹蘇魯克大典公告
    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一、5月6日上午11:30前不舉行個人奉祭;二、所有參祭人員原則要求著蒙古族傳統服飾或正裝參與和觀看戊戌(2018)年成吉思汗查幹蘇魯克大典期間還將舉行那達慕搏克、賽馬、射箭、蒙古象棋比賽,以及八省區民族用品展示展銷、物資交流、歌舞晚會等系列文化體育賽事活動。
  • 趙真打造東方紅豔新歌《馬背民族》 製作完成
    東方紅豔《馬背民族》趙真打造東方紅豔新歌《馬背民族》製作完成  搜狐娛樂訊 2015年7月由著名人趙真,全程製作,監製,推廣,發行東方紅豔演唱的歌曲《馬背民族》榮登網絡,該歌曲趙真力邀中國著名編曲音樂人關天天編曲完成,整體風格大氣輝煌,馬頭琴和大玄月呼應既有民族特性又有宏大的想像空間,是一首具有著強力民族特質的英雄蒙古情歌。
  • 內蒙古大學民族博物館數位化平臺上線!
    內蒙古大學民族博物館成立於2004年,建築面積4400平方米,展覽面積1200平方米,位於內蒙古大學本部,是由內蒙古大學「蒙古民俗文化陳列室」發展起來,以全面、系統地收藏並展出蒙古族民俗實物為自己的辦館特色。
  • 一起來看鄂爾多斯舉辦蒙古族民風民俗風情節
    8月21日,第十三屆鄂爾多斯蒙古族民風民俗旅遊風情節暨第十四屆察罕蘇力德那達慕在烏審旗拉開帷幕。 鄂爾多斯蒙古族民風民俗旅遊風情節、那達慕大會是烏審旗延續多年、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盛會,是歷史與文化積澱的結晶,體現了烏審人特有的熱情、豪邁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內蒙古鄂爾多斯婚禮文化園,傳承蒙古族民俗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鄂爾多斯婚禮是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的瑰寶。在鄂爾多斯的很多景區,都有鄂爾多斯婚禮的現場表演,可以近距離體驗這種習俗。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到草原上來觀看鄂爾多斯婚禮的表演,真人真馬齊上陣,那才能體驗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 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
    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以下簡稱民俗館)隸屬東北師範大學,展覽面積1.3萬平方米,擁有民族民俗類藏品4萬餘件,是目前我國東北地區規模最大、展示東北古代及近現代民族最多、古今民俗事象最豐富的綜合型博物館「東北古代民族民俗」「東北近現代民族民俗」「東北代表性行業作坊」三個基本展區,「紅山文化」「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等若干專題展區,並建造多處東北傳統民居等人文景觀。
  • 【民族文化】蒙古族傳統的色彩愛好
    蒙古民族生活中的服裝,各種裝飾圖案、召廟壁畫,鑄造藝術,建築彩畫、木雕與泥塑等各方面,多喜歡用裝飾色彩。裝飾色彩較之寫實色彩應用的範圍要廣闊得多,但又與社會的關係十分密切。從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彩陶、到後來的召廟壁畫與建築彩畫,各種工藝品的色彩運用,可以看出蒙古人在應用裝飾色彩方面的才華。
  • 蒙古族--民族服務
    民族淵源  蒙古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據2011年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全省共有蒙古族9.98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77%。主要聚居於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烏蘭、都蘭、德令哈、格爾木。
  • 【少年派的西北漂流記】探秘馬背民族,變身草原小安達~札馬藝術暑期內蒙古夏令營!
    這,就是美麗的草原這,就是自由的內蒙今年夏天我們一起去西北漂流探秘馬背民族變身草原小安達~這裡有藍天白雲,這裡有觸手可及的廣闊草原。民俗體驗通過互動遊戲讓孩子們加入分隊部落成為部落新成員察哈爾部落、阿巴嘎部落、阿巴哈納爾部落、浩齊特部落、烏珠穆沁部落...
  • 青海蒙古族「巧手」傳承民族文化 「繡出」致富路
    李雋 攝中新網青海海北8月16日電 題:蒙古族「巧手」傳承民族文化「繡出」致富路作者李雋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有位心靈手巧的蒙古族婦女仁毛,她製作的蒙古族、藏族服裝,不僅深受海晏縣少數民族民眾的喜愛,還多次在各級民族手工藝美術展中折桂,她也因此獲得了「民間工藝示範戶」「文化中心戶
  • 【幸福花開新邊疆】牧民的節日那達慕:展示蒙古族文化的草原盛會
    【幸福花開新邊疆】牧民的節日那達慕:展示蒙古族文化的草原盛會  【解說】8月,水草豐茂,綠草如茵,是內蒙古草原最美的季節,也是蒙古族傳統節日那達慕舉辦的時候。8月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烏蘭毛都草原,「2020·興安盟那達慕」如期而至。當日,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相聚於此,共同領略著這場草原盛會的魅力。
  • 暢遊深圳民俗文化村,一次逛遍民族村寨,與漂亮美眉合照已三十載
    翻看老照片,30年前我曾到過深圳,除看高聳的國貿大樓外,遊玩一下新建的「錦繡中華」和「中華民俗文化村」是必不可少的。但受時間所限,只能二選一,我們同行三人,商量選擇了遊覽「中華民俗文化村」,盡情欣賞56個民族56枝花了。
  • 賽馬賽駝——盡顯馬背民族雄風
    英姿颯爽的賽馬、賽駱駝是蒙古族文化中備受矚目的體育娛樂活動,是草原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深得男女老幼喜愛。第四屆內蒙古沙漠那達慕舉辦的賽馬和賽駱駝比賽,讓奈曼大地沸騰起來,駿馬與駱駝在眾人的歡呼聲中競相追趕,演繹了真正的「速度與激情」。
  • 15、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根
    ——徐光春  關於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人類在不同的生態、文化環境和心理背景下創造出來,並在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傳遞、演變成的不同類型和模式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
  • 西北男人粗狂彪悍,長頭髮獸皮衣旋鼓舞,代溝村原生態民俗文化
    西北男人粗狂彪悍,長頭髮獸皮衣旋鼓舞,甘肅省武山縣灘歌鎮代溝村原生態民俗文化旋鼓舞。瀟浪影像 影像記錄生活,見證社會變遷。原創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甘肅省武山縣灘歌鎮代溝村原生態民俗文化旋鼓舞。瀟浪影像甘肅省武山縣灘歌鎮代溝村原生態民俗文化旋鼓舞。
  • 浩大壯美的文化—蒙古族經典典籍
    前面小編都講到很多的蒙古族文化啦,今天小編要來開啟蒙古族的文字文化之旅啦,今天,我們就要講講那些蒙古族的經典典籍 蒙古族重視保護和發展本民族的文化成就和歷史傳承,創造出許多鮮明民族特色的典籍,不但完整地記載了一個偉大民族的光輝歷史,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接下來就讓我們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