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然死亡》的核心思想和入殮師很像,都是講述一個與死亡打交道而不被人們看好的職業,通過一段段死亡講述情和反應社會現實,落腳於情。
三年無數次的等待遲到的女主,從來沒有怨言,等得甘之如飴,也總是給女主安慰和溫暖。準備要結婚的話,見家長這麼重大的事情,
他只是希望至少這一次女主能把他和這段感情看得比這一天的工作重要,何況還要男方父母一起等待。
女主的工作很偉大,她的忙碌也很有意義,但是這件事就是她的處理有問題啊。男朋友到最後還是溫柔地放手,真的非常優秀,不能在一起是很可惜的事情。
每次,看日劇,無論正劇還是兒童劇,都會產生一種對主角的職業的尊重感,學習到一些東西,甚至產生對這種職業的嚮往感。
但是國內電視劇吧,可能是我看的少,我總覺得他在貫徹一個東西,什麼職業都在談戀愛,國產的職業劇,只是職業殼,戀愛芯。
很多人都會有疑惑為什麼法醫去破案,但是很多人忘記了udi的特殊身份(獨立於警方第三方機構),非自然死因追查研究所,
本身這所研究所的設定就是通過法醫解剖的手段去追查官方或者民間委託的死因。獨立於傳統編制的設定使得超出平常法醫職責範圍的事情變得合理起來。
所有東西都含有毒素,沒有任何東西是完全無毒的,劑量才是決定物質毒性的關鍵。精簡一下就是劑量決定毒性。
這個觀點是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蘇斯提出的,他是個鍊金術師,原名-菲利普斯·奧裡歐勒斯·德奧弗拉斯特·博姆巴斯茨·馮·霍恩海姆,對,你沒有看錯,馮·霍恩海姆,鋼煉主角的爸爸就是以他為原型的。
「只要道歉就行了」確實成為日本的一個社會問題了,政府也好,企業也好犯了重大錯誤,開記者會在鏡頭前鞠個躬就可以平息指責,
一個不行那就兩個,然後就仿佛無事發生。這集所長也是跟院長說,開個記者會認個錯。
人們為什麼害怕真相?因為那可能會牽涉更多的麻煩、更大的責任、更殘酷的現實。《非自然死亡》面對的是屍體,解剖的卻是整個社會的惡。
這劇真是不錯,既反應現實的殘酷,也不會一味的灌雞湯,卻又讓人懷有希望,正因為劇情拿捏有度才能觸動人心,不假不做作,只可惜還是有日劇的通病,草草收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