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雅瓊
編輯|友 子
「您希望在未來看到什麼樣的中國科幻電影?」
「我覺得應該拍《三體》。」
這段對話發生在前不久《阿麗塔》宣傳期間。在與劉慈欣的一場對話中,大導演卡梅隆可謂三句話不離《三體》。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的成功,讓人們終於對這部雨果獎作品的影視改編重拾幻想。
即使觀眾對科幻作品的呼聲日漸高漲,劉慈欣對於《三體》的影視改編依然相當謹慎,認為以目前的經驗和能力來說還是有困難。
但事實上,早在2016年,劉慈欣就曾給率先登場的《三體》舞臺劇打出了80分。這部在粉絲群中評價分化的作品,在原著作者看來「有著比科幻片更強烈的科幻感,並且表現出了《三體》小說很深刻的內核」。
作為該劇的總製作人和出品人,Lotus Lee未來戲劇的創始人李童賦予了《三體》舞臺劇別致的舞美設計和視聽技術,動用了3D繪圖、紗幕成像、餘光投影等技術,甚至首次在國內劇場啟用了無人機設備,創造了三體世界「三日凌空」的景象。
如今,籌備了兩年半的《三體II黑暗森林》即將上演。熟悉原著的人都知道,第二部是系列三部曲裡最精彩的一部。由於涉及到人類與三體人的末日戰爭以及跨越200年的時間寬度,舞臺劇的呈現難度進一步加大。
李童選擇用國際化團隊以及技術升級來應對挑戰。在與數娛夢工廠的對話中,這位90後海歸難掩對舞臺新技術的興奮。按照她的介紹,在《三體II黑暗森林》舞臺劇中,小說中最為粉絲樂道的「水滴大戰「、「搖籃計劃」、「太空大戰」等精彩情節都會呈現,下半場觀眾甚至需要佩戴3D眼鏡觀看,以達到「沉浸式」觀看體驗。
第一部票房豐收評價分化,
如今找來歐洲、百老匯外援
較少關注戲劇的大眾或許少有注意到,《三體》第一部舞臺劇開演距今已有兩年半了。
從2016年6月1日開啟全國巡演後,《三體》舞臺劇憑藉著原IP的強大號召力得到了粉絲的支持,2017年更是憑藉近5000萬票房成為當年中國大劇場話劇票房十強。
李童向數娛夢工廠表示,經過多輪巡演之後,如今《三體》舞臺劇的票房已經破億。這樣的票房顯然已經達到了預期,對於一部製作成本在1000萬左右的舞臺劇來說,這已經是非常好的票房表現。
雖然第一部的票房表現讓李童在2016年就決定籌備《三體II黑暗森林》,但《三體》舞臺劇6.5分的豆瓣評分只能算是表現尚可,一些網友對舞臺劇的意見也使李童充滿了壓力。
相當一部分網友對《三體》舞臺劇呈現出的視覺效果表示感到驚豔,包括以觀眾主觀視角進行的「古箏計劃」(納米線切割巨輪)、質子展開之後餘光投影產生的包圍感以及「三日凌空」的場景。
為了展現三日連珠這一小說中的標誌性奇觀,舞臺劇的現場還出動了3架無人機包裹直徑超過1.8米的巨大氦氣球飛入觀眾席。
但在視覺效果受到稱讚之時,對原小說內容的一些改編也讓粉絲們產生了意見。葉文潔黑化過程缺乏鋪墊導致後期反轉缺少可信度、將伊文斯改為未死楊衛寧的化身也使得宏大的人類終極問題被劃歸為兒女情長之上,讓一些粉絲難以接受。
而外部環境上,當時備受關注的《三體》電影版跳票,也導致市場上對於這一IP的整體預期陷入低迷。
粉絲們對改編的意見,加上外界對三體IP的輿論變化,使得李童進一步決定在第二部啟用國際化團隊。
2016年11月,李童在美國紐約成立了分部,開啟了全球遴選眾主創的工作。
(李童與《三體||黑暗森林》舞臺劇眾主創)
2017年初,她飛赴波蘭尋求與Platige ImageStudio合作。該公司成立於1997年,是《最終幻想5》和《神奇女俠》的特效團隊,代表作品《大教堂》和《墮落的藝術》曾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提名,同時也是歐洲最早一批在舞臺上運用特效技術的玩家。
「我去波蘭看了他們自己的劇,就是戴3D眼鏡進劇院,你戴上眼鏡看到的就是立體畫面和人物表演的結合。這是我覺得《三體2》可以運用到的技術,因為《三體2》有一些戰爭場面比如水滴大戰,也有一些很開腦洞的場面,是需要藉助新的特效技術才能在舞臺呈現的。」李童說。
法國舞蹈家、舞臺劇導演菲立普·德庫弗列(Philippe Decouflé)更是李童非常執著的合作對象,他不僅執導了1992年法國冬奧會開閉幕式的舞蹈、在太陽馬戲團擔任過導演,更是更是曾憑藉音樂劇《情人》蜚聲百老匯,尤其後者將高科技、馬戲表演與音樂劇相結合,給李童留下深刻印象。
「這個劇裡面有我一切想要的東西,包括技術、傳統音樂劇、雜技演員和音樂劇演員的配合。」李童說。
(導演菲立普·德庫弗列)
「我們花了很長時間說服他們,每一位主創我都邀請他們來國內觀看《三體》舞臺劇。當然了,這些藝術家都比較委婉,他們都會反饋說某一部分可以做得更好。」李童說,「比如導演看了之後就覺得演員的表演太單一了,不夠生動,他覺得可以把演員調教得更好,而且他也認為《三體2》也需要有更多比《三體1》更出彩的地方。」
(《三體2黑暗森林》舞美概念圖)
李童也向數娛夢工廠透露,由於第一部的成績比較亮眼,此次籌備《三體2》時,她拿到了來自兩家投資方共計1000多萬的項目融資,「這在舞臺劇市場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單個項目的融資一直都比較艱難。」
回顧版權契機:並不激烈但時間緊張
這樣的關注度,似乎又回到了三體IP最熱的時候。
2014年李童去談《三體》舞臺劇版權時,正是這一IP版權歸屬最為複雜的時候。
彼時的李童還在英國上大學,她一直希望能將數位化技術與文化作品相結合。在最初的預想中,她想自己寫一個劇本或者買一個百老匯舞臺劇的版權去進行視覺呈現上的二次創作,但機緣巧合下得知自己的哥哥與《三體》的版權方是商學院的同班同學。
「我自己之前就看過《三體》,知道這個事情之後很興奮,如果版權離你非常遙遠的話你就不會想到要去找版權方磋商這個事,但是離你近的話,這就是你觸手可得的資源,所以其實是一個偶然的契機。」李童回憶。
2014年正是《三體》小說獲獎的前一年。早在2009年劉慈欣便將《三體》小說的全部版權賣給了張番番與宋春雨夫婦,隨後在2014年8月,遊族影業與張番番達成《三體》系列電影的合作。
然而李童去求購《三體》舞臺劇版權之時,由於舞臺劇市場規模有限,版權競爭並沒有預想的激烈。
但版權方也有其他要求。當時就希望舞臺劇能與當年《三體》電影版同步上演,即2016年六七月份,這一時間段剛好是國產電影保護月,「但當時留給我的籌備時間太緊張」。
考慮到國內團隊效率更高,原本希望引入國際團隊的李童很快找到了此前因執導《盜墓筆記》系列舞臺劇而備受關注的劉方祺導演。劉的代表作還包括英國推理劇《捕鼠器》獨家授權中文版、《聖誕夜驚魂》等。
第一部的編劇則交由師從香港著名導演黃泰來的顧奕,其舞臺劇代表作包括《牛虻》《在彼岸唱歌》。
第二部劇本歷時兩年三次審稿,
投資方紛至沓來?
或許是吸取了《三體1》舞臺劇的經驗教訓,出品方對《三體2》的劇本更加重視。李童介紹,第二部的劇本創作前後歷時兩年,經歷三次審稿。
參與第一部舞臺劇的顧奕依然在編劇團隊中,但第二部這次的又找來了美方編劇肯尼·芬克 (Kenny Finkle)一道配合,後者是一位致力於非傳統戲劇作品的資深編劇。
李童介紹,2016年開始顧奕創作了第一稿劇本,翻譯成英文後由美方編劇肯尼·芬克在此基礎上做調整,隨後導演助理以及導演菲利普介入之後又分別加入了各自的想法。劇本最終由中方團隊把控、調整,以適應本土觀眾。
「反正就是反覆修改的一個過程,很痛苦,包括現在排練期間也在不斷根據演員表演和現場情況去做微調。」李童告訴數娛夢工廠。
在劇本創作期間,整個創作團隊在國內進行了一次為期半個月的封閉式頭腦風暴,確定了工作進度表、三次審稿的具體時間等,歐洲和美國也會進行局部小會議,每周都會有大大小小的線上創意溝通會。
(菲立普·德庫弗列手繪的分鏡圖)
在李童看來,這些來自海外的創作者們對《三體2》項目也充滿了激情。
擅長繪畫的菲利普導演會給重要場次設計分鏡頭手稿,對具體角色的形象塑造也有特別的想法,比如李童與導演最終決定將遊戲中周文王這個角色與京劇相結合,加入了中國元素。
觀眾是否能接受這種混搭風格?李童也坦言確實考慮過,但周文王本身就是科幻世界裡的遊戲人物,因此希望可以更多考慮個性化和創意性。
而服裝設計師對於未來的想像也讓她驚嘆,「她會想到兩百年之後的病號服是透明的,是用透明材質去設計的,不僅漂亮而且很有未來感。她會介紹這個服裝的材料,它的功能可能是防輻射,另外她給每個主要角色設計了個人的專屬色。」
目前可以推斷的是,《三體2》在舞美造型、視聽風格、多媒體特效等方面會比第一部有所升級。
李童也直言,在對重大戰爭場面和複雜場景的呈現上,第二部裡3D製作會佔很大一部分。
至於此次《三體2》對原著內容上的改動是否能夠讓粉絲們滿意,可能還是要看上演之後的情況。
製作升級帶來的自然是成本的上升。李童向數娛夢工廠表示,與第一部千萬級別投資相比,此次《三體2》的製作成本有所上升。除了前期拿到的1000多萬元的融資,目前依然還有不少投資方去找她洽談合作。
「從我們角度來說,首先份額確實是沒有了,但我們可以考慮其他層面的一些合作。比如說巡演,或者其它方面的一些合作。」李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