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網】:
吉林大學大三女生張洋說:「我們總會畢業,如果能親手繪製一幅院校的地圖,即使畢業了,我們的回憶或是思念也可以有物依附。」
初入吉大
畫了一棟校園建築參賽
近日,由吉林大學「暖僖」創意文化社出品的Q版吉林大學地圖在網上迅速躥紅,得到了學生們的廣泛好評。不少吉大學子紛紛留言預訂。
作為手繪吉大地圖的創作者,張洋目前作為交換生正在廈門大學進行交流。
「我是吉林大學文學院的學生,創作最初的想法就是想給自己的大學生活留個紀念。」電話另一端,張洋饒有興致,侃侃而談。
初入吉大,張洋就參加了一場「手繪明信片大賽」,當時就是「暖僖」創意文化社舉辦的,後來,她因為發揮出色順利進入該社團,並在一年後成為了社團的第二任社長。
「當時的參賽作品就是畫著校園建築物的明信片,得到了很多人肯定,也是從那時開始便著迷了。」張洋說,後來,她和當時的社長張馨月商量,有了最初手繪吉大校園地圖的想法。
一個校區地圖
整整畫了兩個月
因為身在吉林大學中心校區,張洋手繪吉大地圖的起點就定在了這裡。
「當時畫的第一張建築圖就是經濟信息樓,因為總在這個樓裡上課。」張洋說,在創作的最初階段,每到周末或有空閒的時間,她就背上畫板,徜徉在校園的各個角落,一畫就是幾個小時。很多時候,完成作品時,她的腿腳都已經酸軟了。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用來裝點自己的生活,但沒系統學過。上大學以後,因為學的是廣告學專業,才正式接觸繪畫。」張洋說,如果想要製作校園地圖,首先要把校園裡的建築物都畫一遍,然後再根據不同位置合併到一起,否則畫出來的圖你都不知道是哪。
僅僅中心校區的地圖,她就畫了整整兩個月。
手稿比三本新華字典摞起來還高
「母校有6個校區,7個校園,我就想把所有校園都畫下來,這樣才能稱作完整的手繪吉大地圖。」張洋說,雖然想法是美好的,但過程是曲折的,她差點半途而廢。
「首先各個校區太分散了,比如和平校區,我要倒兩趟車,花費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大一的課程又比較多,真的挺累的。」張洋說。除了勞累,最讓她崩潰的就是校園建築的歸屬問題,「還是和平校區,校園中間隔著好幾條馬路,我都分不清哪個樓是學校的,哪個樓是住宅……」
好在她最終咬著牙堅持下來了。從開始創作到最終完成,她用了近8個月的時間,手稿比三本新華字典摞起來還要高。
「我走遍了吉林大學的六大校區,按照實地路線及建築繪製出了全景地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記錄一份情感,也希望通過印刷和發行與更多人分享相似的心情……」張洋說。
新民校區
位於市中心,是原白求恩醫科大學所在地,現在是吉林大學醫學部。教學樓莊嚴、肅穆,曾經是偽滿洲國的辦公用樓。現在煥發出少有的自然、清新,常見小松鼠在校園裡穿梭。
朝陽校區
原長春科技大學所在地,標誌性建築地質宮是在溥儀「皇宮」基礎上建造的,現在是長春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湖校區
原長春郵電學院所在地,坐落在公園旁邊,有花園式校園之稱。
南嶺校區
原吉林工業大學所在地。一條平直的中央大道很長很長,幾乎看不到頭。體育館稜角飛揚,極富時代特色;體育場氣勢十足,遠遠看去像是奧運賽場。
和平校區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所在地,現為吉大農學部所在地。校園綠樹成蔭,各種建築錯落有致。
前衛校區
有兩個校園,北區是原吉林大學老校園,建築古樸大方;南區全部由現代化大樓組成。
給回憶或思念一個依附
「手繪吉大地圖其實在大一下學期就完成了,但一直是以明信片的方式發行的。」張洋說,真正想要把這些地圖都整合到一起,是到了廈大之後。廈大去年的入學通知書上就附帶這樣一張手繪地圖。
在廈大期間,張洋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手繪作品,把6個校區共計7張校園地圖排在了三折頁的卡片上。「我希望吉大人可以把它帶在身邊,作為紀念品或者禮物送給朋友。」
作品完成後,她第一時間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在廈大的朋友。「她們都很喜歡,很多同學沒到過吉大,但是通過地圖,她們也了解到我的母校有那麼多校區……」
「我們都希望當我們在回憶或是思念的時候可以有物依附,而手繪的母校地圖,就是我關於母校最美好的回憶。」作為吉大學子,聽得出張洋非常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