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時,外蒙古還是中國領土,蘇聯此舉自然是無理,於是便聲稱,自己出兵是為了「尊敬中俄兩國主權,以去除公敵,此公敵即白軍領袖恩琴是也。
作者:班布爾汗,騰訊·大家專欄作家。
對克裡米亞的公投,指責其是俄羅斯霸權的人們一般抓住兩個問題,其一是俄羅斯在公投之前已經派兵進入克裡米亞,其二是在公投期間,監督者大部分是俄羅斯監票專家,而歐安會(歐洲安全與合作委員會,OSCE)監督團早就被擋駕。
於是人們當然可以指責,現有武力威懾,後有不公正的監督,公投的結果還能是公正、光明的嗎?
不錯,有了這兩個因素,公投的結果是難以服眾的。但是,若是沒有這兩個因素,是不是公投就會有所不同?以筆者來看,這兩個因素不過是俄羅斯為了萬無一失而上的雙保險,其前戲已經做足,即使不派兵,不將歐安會的監督團拒之門外,公投的結果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也就是說,公投是做給世界各國看的,或者說是獲得一個名分,有無公投,克裡米亞都註定是俄羅斯的。遠的來說,如果1783年俄羅斯沒有吞併克裡米亞汗國,如果1944年史達林沒有把克裡米亞韃靼人全體流放,然後讓俄羅斯人填充其地,俄羅斯會有底氣搞公投?從近來說,如果俄羅斯沒有足夠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壓制烏克蘭,如果歐盟和美國會有直接參與烏克蘭局勢的實力和興趣,俄羅斯還可能放心地搞公投嗎?
就如69年前發生的外蒙古公投,就是前蘇聯在前戲做足的情況下高調推出的壓軸戲,無非是將已成的事實賦予國際法的名分罷了。
蘇聯在外蒙古的前戲,從遠來說,在1921年便開始。那一年白俄男爵恩琴率所部進入外蒙古,迅速擊敗了中國駐軍,建立了由其控制的傀儡政權。哲布尊丹巴八世活佛秘密派人前往北京,希望當時的北洋政府能夠出兵驅逐恩琴,可北洋各派軍閥推諉扯皮,軍隊遲遲不能開拔。而蘇聯卻迅速出兵,將恩琴剿滅,並扶持蒙古人民革命黨建立了政權。
當時,外蒙古還是中國領土,蘇聯此舉自然是無理,於是便聲稱,自己出兵是為了「尊敬中俄兩國主權,以去除公敵,此公敵即白軍領袖恩琴是也。現白軍聚集蒙古中央,以抵禦俄軍及華軍,軍事日形擴大,致使俄軍不得不經過蒙古邊境,以與彼戰。查俄軍與恩琴作戰,實於中國有利而無害,俄共和國為協助中國起見,去除匪徒,而保存中國主權,此為俄軍與恩琴作戰唯一之原因,一俟大功告成,俄軍即退出蒙境,俄國政府以為恩琴亦為中國之敵,此次與彼作戰,實足增中俄兩國之睦誼,而益臻親善也」。
說是要親善,作戰之後要撤軍,但其軍隊卻一直留了下來。到1925年,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才通告北京政府外交部,說「蘇聯政府得蒙古當局之同意,開始由外蒙古撤兵,業已撤盡」。但所謂「業已撤盡」,不過是障眼法。
當年4月10日的《新聞報》在獲得情報後,做了如下報導,指出蘇聯「所有駐防蒙境軍隊,迄今尚未有撤防準備。此間接坐俄偵報,稱蘇俄在外蒙,實力至為雄厚,即庫倫一處,著有俄軍亦有3000餘人,其餘各要地,亦均有重兵防守。現雖日日佯言撤兵,而探其舉動,殊難取信。近俄政府欲使俄軍詳悉外蒙地理起見,由上烏金斯克起,經恰克圖、買賣城以至庫倫各地,所有駐防俄軍,時常令其換防,並在各該地方實地操練……」
有了軍隊駐紮,蘇聯開始操控蒙古的一切,先是鎮壓對其不滿者。從1922年至1932年,外蒙古爆發十餘次針對蘇蒙政權的起義,尤其是1932年,蒙古西部科布多、巴彥烏列蓋、戈壁阿爾泰、烏布蘇四省的數千名喇嘛發動武裝抗暴,牧民紛紛參加,參與者達數萬之眾,迅速蔓延到中部和東部地區,時間長達三年之久,甚至導致大量蒙古人民革命黨、青年團的黨團員脫黨、脫團參加。《蒙古人民共和國史綱》記載,有13157人自動脫黨,基層支部從910個減少到282個,黨員人數從44000名減少到7976名——這場暴動幾乎顛覆了蘇蒙政府,最後還是靠蘇聯紅軍用飛機坦克直接參戰,才鎮壓下去。
而在鎮壓完大規模反抗後,1937年在蘇聯專家的指導和三萬蘇聯紅軍的監督下,蒙古開始了肅反運動。運動波及了社會各個階層,無論是高級官員還是普通牧民都不能倖免,目前官方的統計的數字,是3.6至5萬人被屠殺,但這個數字被研究者普遍認為估計過低,因為在1918年,外蒙古的人口為647504人,而到1945年公投之時,有投票權的「公民」是487409人,刨除未成年人,損失的人口絕不僅3-5萬人。
可以說,在1945年公投之前,外蒙古已經沒有敢於違逆蘇蒙政權的人了。
而公投要涉及的另一方中華民國呢?因為一個堪比巴黎和會「分贓會議」的雅爾達會議的召開,美、英、蘇瓜分了戰後利益,而中國已經被作為給蘇聯的酬勞送了出去:已被蘇聯控制的外蒙古的現狀須予以維持,日本原在中國東北的鐵路、港口權益由蘇聯接收。《雅爾達協議》籤訂4個月之後,民國政府才知道其內容,雖然表示絕不能接受,但一方面美國已經提出對協定不能不予以支持,一方面蘇聯進軍中國東北,控制了東北全境,民國政府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於是,1945年8月14日,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政府籤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民國政府在獲得「日本投降以後,蘇軍當於三星期開始從東北撤軍,並在三星期內撤完」的承諾後,表示「因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願望,中國政府申明於日本戰敗後,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證實此向願望,中國政府當承認外蒙古之獨立,即以其現在之邊界為邊界」。
如此局勢之下,誰都明白,公投不過是做做樣子。
即使最不情願的民國政府,在派出公投參觀團之時,便以定下了走過場的基調。
1945年10月9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和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會議第一次會議聯席會議通過了派遣代表團觀察外蒙公民投票的決定。在決定中,國府要求參觀團對投票過程「不事幹涉」,如果「其投票區域超出現在之邊界地區之外時」,則「發表聲明並向蘇聯、外蒙對邊界問題提出保留備忘錄」,並言明「承認外蒙獨立之時間必須待外蒙代表團到渝仃約等交涉完妥後再行承認,不可太早」。勉強算是反抗的的舉動,不過是「只能稱呼『外蒙古』而不用『蒙古人民共和國』」,「代表團發言時應用中文」而已。
代表團由內政部常務次長雷法章任團長,成員有蒙藏委員會委員兼矇事處長楚明善、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謀馬瑞圖、航空委員會政治部主任簡樸、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謀馬瑞圖、航空委員會政治部主任簡樸、國際問題專家劉馭萬、外交部科長賀之俊、內政部技正傅角今、內政部秘書許正直、中央社記者劉劍、翻譯蕭紹何、醫官盧思浚、總務兼會計陳鼎誠組成,共12人。
10月18日,觀察團到達烏蘭巴託,受到蒙方高規格接待,享受宴席並觀看電影,並被告知,公投將在10月20日早6時開始,至當晚12時結束。外蒙古最高領導人喬巴山更是對雷法章言道:「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公民投贊成票」,雷法章日後回憶說,喬巴山顯得很自信,其實所謂百分之九十以上投贊成票是謙虛了。
10月20日,公投開始。觀察團分為兩組進行觀察,雷法章、楚明善、馬瑞圖、簡樸、許正直、劉劍等6人觀察烏蘭巴託市區,而傅角今、劉馭萬、賀之俊、蕭紹何、盧思浚、陳鼎誠等6人赴烏蘭巴託西南135公裡的龍桑姆鎮觀察。
據觀察團的記錄,公投採取的是記名籤字的投票方式。每張投票薄上用蒙文書寫「蒙古人民為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而證實個人之願望」,落款為「蒙古人民共和國某省(市)某縣(區)某鄉(某戶)」,每張投票簿分有「第幾號」、「姓名」、「贊同」、「否」、「備考」等5個欄目,凡贊同獨立者即在其本人籤名欄之一行內籤名於「贊同」欄,反對獨立者則籤名於「否」欄,且每個投票所「亦有蘇聯籍工作人員。」
當天投票結束,21、22兩日為計票日,在此期間,觀察團被招待觀看歌舞,參觀學校。到22日傍晚,計票結果公布:「全國投票擁護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獨立的有487409票,即戰全部參加公民投票的人數的100%,投反對票的一個也沒有。」
10月24日,觀察團返回重慶,通告公投結果。12月13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十六次常務會議就外蒙古獨立一案通過決議:第一,1946年1月15日以前完成承認手續;第二,1946年1月15日左右承認外蒙獨立,並希望現在內蒙境內的外蒙軍隊於承認前完全撤回外蒙境內。
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發表公告:「外蒙古人民於民國卅四年十月廿日舉行公民投票,中央曾派內政部次長雷法章前往觀察,近據外蒙古投票事務人員之報告,公民投票結果,已證實外蒙古人民贊成獨立,茲照國防會最高委員會之審議,法定承認外蒙古之獨立,除由行政院轉飭內政部將此項決議正式通知外蒙古政府外,特此公告。」
至此,曲終人散,塵埃落定。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