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楊村 |
大嵩嶺古道 |
亭溪嶺古道 |
在國慶長假後的第一天,寧波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秋天。在這個「秋高氣爽」的時節,很多市民會選擇去走走古道、尋訪周邊的古村落。
隨著時代變遷,多數的古道漸失其用,消失在歲月中。但在東錢湖邊的山上,卻仍然深藏著多條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古道。而在這些古道上,更有著不少古色古香的村落。在這裡,記者將帶著讀者走5條古道,去領略5個古村落的風採。
記者 林偉 通訊員 袁戰友 實習生 林倩雯
大嵩嶺古道
「地理方位」鄞州區嵩一村至東錢湖區洋山岙村,古道裡程約5公裡。
「古道簡介」大嵩嶺古道是在明、清時修築。一路有溪流相伴。古道南面平且長,北面陡且短,路面全用鵝卵石鋪設而成,沿溪而築。嶺兩邊因地勢險要,溪流上有明、清時期修築的6座單孔石拱洞橋。
「交通指南」汽車東站乘坐620公交車,到大嵩西站。步行一公裡到大嵩岙。
【大嵩嶺下洋山村】
洋山村,又名洋山岙,屬福泉山麓的一個半山區村。在洋山村東有個大嵩嶺古道,西起洋山村村前,東至大嵩岙口,全長10公裡,為鵝卵石路,寬兩米,修建於盛唐時期,至今已有1400年,是古代東西通行的交通要道。洋山村還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延續千年之久。在洋山村南面的一個深山茂林處,有一座延壽王寺,乃是後唐時期一位賢王在天童寺眾僧的幫助下所建,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此外,洋山村每年端午的「孝順山福」傳統節日、臘月二十五素齋節、大年三十祭祖等習俗也頗有意趣,當地的茶葉、醃竹筍也非常有名。
韓嶺嶺南茶馬古道
「地理方位」東錢湖鎮韓嶺村南至橫街村,古道裡程約5.3公裡。
「古道簡介」循古道登高遠望,東錢湖盡收眼底,是一處爬山健身、觀賞風景的好去處。途中可觀賞茶園、古道、古寺、峽谷、溪流、鳥瞰東錢湖全景。
「交通指南」603路、620-2路、654路、655路、667路、668路,在韓嶺公交站下車,步行即可前往步道入口處。
【千年古街韓嶺市】
韓嶺村為寧波市首批歷史文化名村之一,在東錢湖南隅,三面環山,北面臨湖。韓嶺是歷代官員巡行和文書傳遞的主要驛(站)道,也是各地商賈往返物資流通的重要交通樞紐。鄰縣、山鄉及甬城的生產、生活資料均要到韓嶺中轉或銷售。於是韓嶺成為城鄉物資集散中心,是鄞東南地區的商貿大集市,稱為「韓嶺市」。
當地人習慣將老街分為上街、中街和下街。上街,多是小本經營,為附近居民提供菸酒火柴等零雜用品。中街多是老字號商店,如金長順、施乾泰南北貨號、養生堂國藥鋪等。下街,店鋪多而雜,有南北貨店、洋布百貨、染坊、理髮、飯店、客棧。每逢集市,好不熱鬧,韓嶺市也被稱為「小寧波」。
韓嶺村的民居建築既有明清時代的風格,又有近代的布局,如今尚有百年以上的深宅大院和古居民房很多,規模龐大的有:鄭氏崇德堂大夫第、中西合璧的金寶泰小洋房。古樸幽雅的有:繁懋大院、鄒家牆門、新老萬豐、孔氏當店等等。
亭溪嶺古道
「地理方位」鄞州橫溪鎮周夾岙村至東錢湖鎮城楊村,古道裡程約6.5公裡。
「古道簡介」舊時為鄞州、象山、奉化三縣交通要道。古道上有眾安塔、月濤寺、太平軍戰鬥遺址、白雲寺等觀賞留影點。一路上多路碑廟宇亭臺,而且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平臺供休息,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古道。
「交通指南」111路、618-1路、629路公交車,在橫溪鎮下車。
【白雲山下城楊村】
白雲山位於東錢湖南岸,有千年古道亭溪嶺,嶺下的城楊村由陳夾岙、楊家兩個自然村組成,村莊四面環山,中間聳立了一座門前山,隔開了陳夾岙、楊家。古稱「陳夾岙楊家」,1950年易名「城楊村」。村莊東鄰俞家塘岙,南和錢家山、吳徐相連,西毗橫溪周家岙以亭溪嶺為界,北以黃龍崗石屋為屏。
其中陳夾岙坐西朝東,背靠馬頭山,面朝門前畈。黃泥崗下屹立著一顆需四人合抱的800多年古銀杏樹,守護著俞、陸兩姓。民居依山而建,依溪而居。陳夾岙俞、陸兩姓共佔大小堂前六個,民居圍著祖堂,整個村莊形成了六個四合院。現仍保留完好的「俞家堂前」、「陸氏堂前」四面對稱,中間鵝卵石鋪成大路,花樣精緻,通向村內四面八方,很有保留價值。
村莊歷史悠久,古建築、古蹟遺留頗多。古建築「裴君廟」位於陳夾岙村東象牙山下。坐北朝南,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保存完好。經楊家門口卵石路曲徑沿溪而上,有著名千年古剎「白雲寺」。村莊多古橋,村口有「永安橋」、「凌雲橋」,村內還建有多座明清時期石拱橋,洞橋庵邊稱「洞橋」,白雲山腳謂「長生橋」,還有「裡洞橋」、小洞橋等,諸多石拱橋均為就地取鵝卵石砌造,可謂亭溪一絕。
黃菊嶺古道
「地理方位」東錢湖綠野村至鄞州區東吳鎮,古道裡程約3公裡。
「古道簡介」黃菊嶺古道是一條宋代古道,舊時為天童寺進香線路,空氣清新,風景旖旎,是尋蹤探秘的絕佳勝地。翻越黃菊嶺,即是三溪浦水庫。
「交通指南」乘960公交車到綠野村。
【林染橋上綠野村】
位於鄞州東鄉的綠野村,屬福泉山麓的一個半山區村。綠野村過去叫綠野岙,是一個有千年歷史的古村,它名字的由來與宋朝的名門望族———史氏有關。
根據《鄞東史氏家乘》載錄,在綠野岙區域內,史氏祖先的墓地極多。其中史詔的墓位於綠野岙相亭山,此山似蜈蚣形,「蜈蚣」曲身尾朝北,昂首朝南,墓在「蜈蚣」的額頭間,旁又有一潭山泉。
除了墓地墓群外,綠野村還有許多遺蹟美景,如林染橋、德行橋及其他三座古橋,兩座均稱為八行堂的宗祠,有兩顆百年歷史銀杏樹的靈佑廟,古時香火不絕的滄州庵、中正庵等四個家庵兩處殿宇,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的綠野亭以及黃菊嶺、穆公嶺兩條古道等。
小靈峰古道
「地理方位」東錢湖鎮藝術家村至高錢生態村,古道裡程約6公裡。
「古道簡介」拾階而上,道路兩邊竹林茂密,步道外面還是車水馬龍,進入步道後則立即靜謐一片,清幽猶如世外桃源。抵達小靈峰山頂,視野向下俯視,山一側是清明如鏡的東錢湖一汪湖水,而另一側則是群樓林立的小區房舍,形成了人文與自然的和諧畫面。
「交通指南」901路、906路、966路等,到東錢湖旅遊學校下車,沿錢湖東路向連心路走,到藝術家村口進入即可。
【史浩故裡下水西村】
下水西村位於東錢湖的上遊,整個地形呈蝴蝶狀。剛入村口,就能看到坐北朝南的忠應廟,這是紀念王安石的祠堂。不過,讓下水西村出名的,卻是北宋年間「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的名門望族———史氏家族。如今,已有幾百年歷史的西村史氏宗祠仍保存完好,這個曾辦過學堂的祠堂,現已成為村老年人的集聚地老年活動室。祠堂的正堂掛著史簡、史詔、史浩、史彌遠等人的畫像。走出祠堂的東門,可見一塊大的石碑,上刻「南宋丞相史浩故裡」。石碑的旁邊是「德行橋」,相距百米處,又有一座「八行橋」,從橋名來看,這兩座橋與太師越國公、八行公史詔都有密切關係。
除了祠堂、古橋,有著輝煌歷史的史氏家族留給西村及周邊村莊的見證就是一座座氣勢不凡的王族墳墓,以及形狀各異的墓前石碑。
現在,下水西村隨著十裡四香景區和風情一條街的開發建設,正成為開發建設熱土。特別是十裡四香景區,開發建設項目有鄉村俱樂部,體驗露營地、探險獵奇體驗帶、老年養樂園、南宋歷史文化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