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夫婦是95後新晉父母,結婚前從來沒有過存錢的計劃,一年後意外有了孩子,生活的重擔一下子落在小倆口的頭上,面對促襟見肘的日子,夫妻二人不得不把孩子丟給老人,外出打工掙奶粉錢。孩子從半歲開始便與爺爺奶奶生活成長,表面上看的確沒什麼問題,可在一次節假日,小張夫婦回家團圓時,孩子見了他們就像陌生人一樣,躲在爺爺奶奶背後,說什麼也不願意親近。不願意開口叫「爸爸」或是「媽媽」;不讓抱;想要增進感情帶孩子出去玩,孩子看見爺爺奶奶後便立馬推開夫妻倆。小張夫婦見此情景心裡很是不好受,決定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接回自己身邊陪伴成長,一段時間後孩子才漸漸和自己親近起來。
現在的年輕人很多時候並沒有想好,孩子的到來意味著什麼,只有等到教育出現問題,才發覺沒有做好準備,解決沒時間帶孩子的辦法無非兩種:
要麼是交給爸爸媽媽,也就是老一輩人,他們更有時間、耐心和愛心;
要麼是交給保姆,他們受過專業培訓,有照顧孩子的經驗。
沒時間陪伴孩子,沒參與親子間的寶貴時刻:
第一次得到老師獎勵;
第一次交到好朋友;
第一次上臺表演;
………
錯過,只會失去與孩子的情感聯結,比起金錢與物質的富足,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更應該引起重視,甚至多多益善更好,因為只有陪伴,你才能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才會有親子與愛的溝通。
6歲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這個時期不管是心理或者生理,孩子都處於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在此期間,父母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就是陪伴,給孩子高質量的、深度的陪伴。
孩子第一次對你說「我愛你」,這是孩子發自內心的,純真的情感,從孩子的表達中,你能感受到溫暖,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被觸動,哪怕再煩,再累,再揪心,都讓你覺得這一輩子值得。這其中的主題詞就是「陪伴」。
那麼陪伴到底是什麼?有人說:「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給了孩子,這不叫陪伴嗎?」如果只是共處一間屋內,恐怕手機、ipad等這些無生命的高科技產品更適合「陪伴」這項工作,你我都明白,這不叫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是與孩子內心融為一體,你傾聽他的委屈、苦惱、困惑;你給予他理解、鼓勵、支持、關愛;你分享他的歡樂、喜悅…….讓孩子感受到和父母之間的情感依賴與依戀,對孩子來說,有一個能夠理解、感受並積極做出回應的成人,他就會有安全感,能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這需要家長科學教養孩子的方法,螢火蟲媽媽親子伴學營聯合國內專家,每周二、四邀請育兒大咖,採用社群直播方式,分享科學育兒方法以及學習經驗,也因為權威、專業的育兒大咖帶來的高質量、實操性極強的育兒經驗收穫眾多好評,螢火蟲媽媽親子伴學營也成為家長廣受讚譽的課程。
螢火蟲媽媽親子伴學營教會我們,陪伴並非簡單在孩子身邊待著,而是加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陪伴,質量高於數量。有句話說:「父親是孩子的天,母親是孩子的地」,當父母常常陪伴在孩子身邊,時常有愛意和溫情的互動,孩子會有腳踩大地、頭頂藍天的安全感。
安全感實在太重要了,試想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他還能自信勇敢的面對困境嗎?他自我的價值感會強嗎?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就像身處於毫無安全感的世界中,孩子內心會自卑、孤獨、多疑……高質量的陪伴,對孩子以後的社交、情感以及認知領域都會起到正向積極作用。
實際上,陪伴孩子也是父母再次成長的過程,孩子是父母的鏡子,見到孩子也就見到自己,即使毛病重重,也要不斷修行成長,與孩子一起共同進步。我們都應該珍惜與孩子相伴的機會,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努力學習提升、完善自己,你的內心也會越來越柔軟,越來越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