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1 17:08 來源:中國西藏信息中心 編輯:莊越 瀏覽:6783
基本概況
日喀則地區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南與尼泊爾、不丹、錫金三國接壤,西銜阿里地區,北靠那曲地區,東鄰拉薩市與山南地區。東經82°00′至90°20′,北緯27°23′至31°49′。面積18.2萬平方公裡,東西長800公裡,南北寬220公裡。邊境線長1753公裡,接近全區邊境線長的一半,是祖國西南邊疆的前沿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現有國家一類陸路通商口岸2個(聶拉木口岸、吉隆口岸),二類口岸1個(定結日屋),2003年,中印兩國就開放邊境貿易市場達成協議,亞東縣仁青崗即將開放。邊境互市貿易點21個,歷來是與南亞各國友好往來的重要門戶。318、219國道和214省道(日亞)貫穿境內東西、南北,全地區通車裡程12308.685公裡。全地區以農牧業為主,糧食產量佔全區的40%,商品糧佔全區的60%以上,畜牧業總量在全區各地市中居第二位。
行政區劃 歷史上日喀則地區亦稱「後藏」,舊時屬於「衛藏」中的「藏」地,歷來是西藏的一個重要行政區域,建制多變。十三世紀,西藏納入中國版圖,元朝將西藏分為十三個萬戶,日喀則有曲美、夏魯、古美、拉堆強、拉堆洛、香巴六個萬戶。帕竹王朝時期,取消萬戶制度,在西藏建設十三大宗(相當於現在的縣),後藏有仁布、日喀則、白朗、江孜等宗。二十世紀初,西藏嘎廈政府把日喀則提升為「基宗」(相當於現在的地區),下設十六個宗和三十多個獨立溪卡(莊園)。和平解放後,分設日喀則、江孜兩個分工委。1956年,成立「基巧」級辦事處(相當專署級)。1959年,分別成立了日喀則、江孜專員公署,宗改為縣。1964年兩專區合併為日喀則專員公署。1978年,改稱日喀則地區行政公署。現轄1市17縣和1個口岸管理委員會,203個鄉鎮(街道辦事處),1759個村(居)民委員會,其中邊境縣9個,邊境鄉(鎮)54個,邊境村(居)民委員會549個。縣市數佔全區的1/4,其中邊境縣數佔全區的1/2。
行署駐地日喀則市歷來是西藏第二大城市,班禪的駐錫地,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民族文化底蘊,是日喀則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歷史文化名城。海拔3800米,是夏季理想的休閒和旅遊勝地。
民族人口 全地區總人口為65.5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藏族人口佔人口總數的95%。除藏族外,還有漢、回、蒙、土、滿、苗、壯等十幾個民族,約佔人口總數的5%,另有少數夏爾巴人。人口分布相對集中於雅魯藏布江流域,西部牧區較為稀少。全地區農牧民佔總人口的90%以上。
地形地貌 日喀則處於喜瑪拉雅山脈中段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間,南、北地勢較高,其間為藏南高原和雅魯藏布江谷地。整個地形複雜多樣,基本上由高山、寬谷和湖盆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山脈 橫亙全境南部的喜瑪拉雅山脈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山系,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其間高峰林立,萬山高聳。日喀則境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即珠穆朗瑪峰(8844米)、洛子峰(8516米)、馬卡魯峰(8463米)、卓奧友峰(8201米)、希夏邦瑪峰(8012米)。其中位於中尼邊境上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號稱萬山之首。另外7000米以上的高峰還有14座。這些山峰綿延逶迤,終年積雪,冰川懸垂。除喜瑪拉雅山脈的高峰外,還有卡如拉、加措拉、馬拉、仲拉、拉吉、馬熱拉等眾多高山。這些突兀峻立的山脈和高峰構成了壯麗的自然景觀,是旅遊、探險和科學考察的理想去處。
平原 藏南谷地上段的雅魯藏布江和年楚河流域的河谷平原是日喀則地區最大的平原,主要由拉孜——仁布寬谷和江孜——日喀則平原組成。另有喜瑪拉雅山脈北側、藏南高原上的朋曲河谷平原以及其它一些零星的河谷平原。這些谷地地勢平緩,土層較深,水源較充足,適宜青稞等高寒農作物生長,是日喀則主要的農業區。
河流 日喀則地區河流密布,大小河流100餘條。西藏第一大河雅魯藏布江發源於仲巴縣傑瑪央宗冰川,由西到東流經仲巴、薩噶、吉隆、昂仁、拉孜、薩迦、謝通門、日喀則、南木林、仁布十縣市,境內長度700多公裡,流域面積10萬多平方公裡。年楚河是日喀則地區的另一條重要河流,發源於康馬縣,流經江孜縣、白朗縣,在日喀則市匯入雅魯藏布江。境內其它河流還有朋曲河、多雄藏布、仲曲河、絨轄河、波曲河等。除少數內流河外,均屬印度洋水系。河流水源主要靠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補給,水溫偏低,含沙量小,水質好。徑流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小。
湖泊 境內有大小湖泊40多個。以西部的仲巴縣、昂仁縣境內為多。面積大於200平方公裡的湖泊有4個,分別為塔若湖(520平方公裡)、佩枯湖(300平方公裡)、扎布耶茶卡(235平方公裡)、許如湖(208平方公裡)。這些湖泊多為內陸湖,大都是鹹水湖或鹽湖,湖水富含鹽、硼、鈣、鈉等礦物質成分。在喜瑪拉雅山脈的雪峰冰川區,還分布有眾多大小不等的冰川湖、冰磧湖等,其中長芝冰川附近有一小湖,海拔6116米,被列為世界「懸湖」之最。
氣候 日喀則境內大致有三種區域氣候。喜瑪拉雅山以北、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區,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少部分地區屬高原亞寒帶季風半乾旱、乾旱氣候;喜瑪拉雅山主脊線以南地區屬高原溫帶季風半溼潤氣候。
主要氣候特徵為:空氣稀薄,氣壓低,空氣含氧量小。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日照時間達3300小時。高原紫外線強烈。氣溫偏低,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年平均氣溫西部亞寒帶地區為0℃,東部溫帶地區為6.5℃,年平均日溫差西北部為16℃,東部為14℃。乾濕季分明。每年十月至翌年四月乾旱多風,低溫少雨雪,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的10%,為幹(旱)季或風季。五至九月為雨季,氣候溫和,空氣溼潤,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的90%以上。多夜雨,多雷暴,多冰雹,夜雨量佔總降水量的70—80%以上。降水的空間分布不均,東部較多,在200—430mm之間,西北部偏少,少於200mm。東部降水比西部早,降水年際波動大。無霜期短,降雪強度小,主要集中在亞東帕裡——聶拉木——定日的南部一帶。喜瑪拉雅山南坡的亞東、樟木、吉隆、陳塘、絨轄終年溫暖,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mm左右,最暖日平均氣溫在18—22℃,具有高山亞熱帶氣候特點。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地域廣闊,土地資源類型多樣。有耕地、草原、林地、荒灘、湖泊、沼澤等。其中:耕地面積7.77萬公頃,常年播種面積約7.33萬公頃,主要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帶。有些湖泊沿岸的狹窄地帶,地勢較低,牧草豐盛,也是農牧業較發達地區。尚待開墾的荒地有3.3萬公頃;草場總面積946.6萬公頃,可利用面積733.3萬公頃。草場較為零散,多為高山草甸型牧場。藏南谷地是西藏高原草質最好的地區,草質優良,西藏聞名的「桑桑酥油、帕裡犛牛、崗巴羊」就產在該地區。宜林宜草河穀草甸有2萬多公頃,水源充足,草質好,適宜發展人工草場。仲巴、薩嘎、昂仁等縣為重要牧區;森林主要分布於亞東、樟木、吉隆、陳塘、絨轄等喜瑪拉雅山南坡的部分地區。農業區適宜種植楊樹、柳樹等,已有大量人工造林面積。目前,全地區可採森林面積4.13萬公頃,林木蓄積量約1000萬立方米。
植物資源 由於氣候類型複雜,適宜多種植物生長,植物資源較為豐富。
栽培植物 西藏農業生產歷史悠久,作物品種繁多,在河谷、湖濱地帶和一些適宜的小氣候環境區,種植著喜溫、喜涼、喜溼、耐旱等不同生態類型的作物種類。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春青稞、春小麥、冬小麥、油菜、豆類等,尤以青稞種植面積最大。在吉隆、定日、亞東等喜瑪拉雅山河谷地帶還出產玉米、穀子、蕎麥等農作物。種植的主要蔬菜有白菜、蘿蔔、蓮花白、萵筍、菠菜、芹菜、韭菜、辣椒、蕃茄、黃瓜、大蒜等幾十種。部分地區還種植有少量的蘋果、核桃等果木植物。
野生植物 常見的森林樹種中,有高山松、喜瑪拉雅冰杉、喜瑪拉雅雲杉、樺樹、西藏落葉松等,其中長葉雲杉、鐵杉、長葉松、喜瑪拉雅紅豆杉、雪松屬名貴樹種。日喀則地區還生長分布著眾多的典型的高山植物,灌木叢叢,草甸片片。另外,還有廣為分布的高山灌木等植物,這些高山植物多呈座墊狀,莖葉毛絨發達,長型大而色彩豔麗。在豐富多彩的野生植物資源中,藥材資源最為繁多。常用藥品種有貝母、黨參、蟲草、天麻、雪蓮花、黃芪、胡黃蓮、獨角蓮、紅景天、當歸、大黃、首烏、紫苑等約300種,這些藥材產量高,既是常用的中草藥,同時也是當地獨具特色的藏藥的重要成份。
動物資源 日喀則地區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河湖眾多,草原廣袤,森林集中,氣候獨特,繁衍生息著各種各樣的珍禽異獸。
家養動物 主要有犛牛、黃牛、犏牛、馬、驢、山羊、綿羊、豬等,它們大都有適應高寒、缺氧、低壓特殊高原環境的能力,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特別是被譽為「高原之舟」的犛牛為高原環境所獨有,喜冷涼氣候,用途極廣。
野生動物 可分為獸類、鳥類和魚類。在喜瑪拉雅山南坡亞熱帶、溫帶叢林有小熊貓、長尾葉猴、野牛、棕熊、黑熊、金錢豹、獼猴、野豬、河鹿、野貓等幾十種。在永久積雪線附近有號稱「高山之霸」的雪豹和爬山越嶺的巖羊。在喜瑪拉雅山以北高原上有野犛牛、野驢、巖羊、羚羊、黃羊、狐狸、灰兔、獐子、野狼、猞猁、旱獺、豺等近百種獸類。有馬雞、藏雪雞、喜山禿鷲、黑頸鶴、血稚、魚鷗、野鴨、斑頭雁、紅嘴鷗、棕頭鷗、赤麻鳥、太陽鳥、山雀、鴿子、斑鳩、麻雀、山鷹等200多種鳥類。在上述鳥獸之中,野犛牛、野驢、藏羚羊、巖羊、雪豹、黑頸鶴等均屬國家保護動物。魚類資源主要由裂腹魚亞科和條鰍屬類組成。其特點是皮厚肉多,刺少,脂肪多,味道鮮美。亞東鮭魚只見於亞東的河內,尤為珍貴。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較為豐富,開發利用前景較為可觀。根據普查,日喀則地區18個縣市發現礦床、礦(化)點及找礦線索234處,其中有金、銀、鋅、鉛、鋰、銻、汞、銅、鐵錳、銫、鉻、硼、雲母、砷、食鹽、芒硝、鉀、水晶、硫、磷、明礬石、煤、泥炭、油頁巖、菱鎂石、瓷土、石膏、石墨、石灰石、仁布玉石等46種。其中硼砂儲量較大,僅仲巴縣秋裡南木湖一處就達83.2萬噸。另外,謝通門縣、拉孜縣的金礦,日喀則市、仁布縣、白朗縣的鉻鐵礦,昂仁縣、定日縣的鉛鋅礦等都具有一定開採價值。目前已被少量開採利用的有煤、硼砂、玉石、食鹽、石灰石、大理石等。
能源資源 日喀則地區的能源主要有水能、地熱能、太陽能、風能等,尤以水能資源最為豐富。初步估計,僅雅魯藏布江、年楚河等河流,年徑流量就達270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約為1000餘萬千瓦。全地區現有發電裝機5萬餘千瓦,日喀則電網已併入藏中電網,電力供應可靠充足。城農網一、二期項目實施後,城鄉電網基本覆蓋了腹心的日喀則、江孜和白朗等縣市所有鄉村以及其他縣城駐地和重要鄉鎮。高原地區具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目前,地區建有太陽能實驗站,太陽灶的使用在一些城鎮較為廣泛。另外,在溫室種植蔬菜、太陽能取暖等開發利用方面也邁出了可喜的步伐。
礦泉資源 日喀則地區有著明顯的地熱顯示,形式多種多樣,沸泉、熱泉、溫泉等較為普遍。目前普查結果表明,全地區共有溫泉點94處。尤以拉孜的錫欽泉、謝通門縣的卡嘎泉、亞東帕裡的康布泉、薩迦的察絨泉和定日的高山泉較為著名。這些泉都具有較高的醫療價值,洗浴之後,不僅可以解乏爽身、滑膩肌膚,還能治療諸如胃病、腎炎、皮炎、關節炎、傷損骨折、神經麻痺等病症。昂仁的達甲泉是中國最大的間歇噴泉,水溫高達85—86℃,沸泉口近百個,噴出水柱高達四、五十米,景象頗為壯觀。礦泉水資源分布較廣,清潔純淨,富含碘、鍶、鋅、硒、鈣、鋰、鈉、偏矽酸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成分,對治療食欲不振,促進骨骼發育,改善心血管功能,預防甲狀腺腫等有一定的療效。其中最著名的是崗巴縣的曲登尼瑪礦泉水。另外,江孜、定日、日喀則等地也有上好的礦泉水資源,開發前景廣闊。
相關搜索:日喀則地區 西藏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