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史館」限制大陸學者查檔,倒行破壞兩岸學術交流

2020-12-21 澎湃新聞

7月26日下午,臺灣「國史館」網站宣布「臺北及新店閱覽室自8月1日起停止閱覽服務」,進行為期約一個半月的整修;在整修完成後,同步調整閱覽規則。

新規則規定,以所謂「平等互惠原則」為由,拒絕大陸及港澳地區學者調閱館藏資料;若是臺灣人士則改為延長審核時間的申請預約制。臺灣學者若要查看則需提前15天申請,30天內回復。

此新規引發兩岸乃至全球學者的激烈批評。8月2日起,臺灣學術界發起「捍衛學術自由·反對閱覽新制」的全球學者聯署活動,現已得到美國、英國、日本等世界各地學者、各界人士的支持。

截圖來自臺灣「國史館」官網。上為吳密察出任館長後頒布的規定,下為此前舊規定。

「大陸先不讓臺灣人看」?

對此新規,臺灣「國史館」現任館長吳密察給出的理由是,國史館過去並未落實檔案管理局規範,對調閱檔案與閱覽對象設限是「回歸法制」,他表示願意推動解套,以「平等互惠原則」,與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進行「機關與機關」的檔案交換閱覽。

也就是說,臺灣「國史館」不對大陸和港澳學者開放,是因為如第二歷史檔案館這樣的大陸機構並未對臺灣開放資料查閱,因此不符合新規中可以查閱的第三類對象,即所謂「平等互惠之外國人」。

平等互惠,作為外交術語,顯然是指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但是臺灣在國際「外交」場合能夠使用「平等互惠」的涵義非常有限,因為目前仍與臺灣當局保持有「邦交關係」的國家並不多。按照推論,「國史館」以此來拒絕臺灣本地之外的人士調閱資料,那就不應該單單針對大陸及港澳地區人士。

顯然,吳密察這裡更多是將「平等互惠」解釋為一般字面意思,「你讓我看,我讓你看,就是平等互惠」。但是,無論是南京的第二歷史檔案館,還是大陸的其他學術機構,都沒有單純禁止臺灣地區人士調閱資料的規定。臺灣學者到大陸學術機構無法查閱的資料,大陸和其他國家、地區學者也同樣無法查閱。

臺灣「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浤源表示,大陸圖書館並未限制臺灣學者調閱數據,一般省級圖書館都可查閱,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最近雖因數位化作業對全球封閉,但非僅對臺灣,數位化完成後也會開放。相比之下,臺灣「國史館」限制陸港澳學者,就是「政治理由而非行政理由」。「國史館」過去也都依照全球學術機構慣例,資料對全球開放,但現在似乎借行政理由刻意限制大陸學者,這是「國史館在搞政治」。

臺灣「中研院」臺史所所長謝國興則在Facebook上質問吳密察,「我從未聽說臺灣與任何國家間定有類似協定,因此依法只說太過勉強。」

年輕學者研究或受阻

臺灣「國史館」收藏有大量民國初年、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檔案,其中鎮館之寶「大溪檔案」收錄了蔣介石親批文件、對外電文、書信等重要史料,1995年由「國史館」接管後正名為「蔣中正總統文物」,是兩岸研究中國現代史學者的重要學術資源。

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陳紅民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他個人和浙大蔣研中心的同仁對於臺灣「國史館」這種「開倒車」的行為堅決反對。

從個人經驗看,陳紅民認為,30年來海峽兩岸在學術交流和資源共享方面,可以用「親密無間」來形容,「學術交流上已經沒有任何的界限了」,「國史館」更是這方面的典範。「我們以前還總是拿呂芳上(『國史館』前館長)時代的『國史館』作為典範,批評『調查局』、『國防部史政編譯室』不夠開放,希望它們向『國史館』學習,結果沒想到『國史館』倒退得這麼厲害。」

在陳紅民看來,臺灣「國史館」此舉完全是政治原因,「它裡面的檔案資料這麼多年該看的都看過了,根本不涉及保密性質。」所以對於比較資深的兩岸學者,臺灣「國史館」的新規影響並不會特別大,「但對於年輕學者,尤其是亟須查閱相關資料完成研究的學者來說,那可能就是個很大的問題了。」陳紅民告訴澎湃新聞。

鉗制學術交流,全球學者抵制新規

臺灣「國史館」新規對於學術研究開展帶來的不便和傷害是一個問題,更重要的,在很多學者看來,此舉所釋放出來的信號——因政治因素鉗制學術交流,才是讓他們最為擔心的。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楊天石評價臺灣「國史館」的新規為「倒行逆施」,認為不僅會危害到兩岸正蓬勃發展的民國史研究,同時也會給兩岸關係、兩岸人民的情誼帶來傷害。

楊天石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檔案資料的開放與共享是當下全世界學術機構的通行原則和普遍做法,而且會越來越開放。

楊天石表示,臺灣「國史館」新館長的理由完全是謊言。「他說『平等互惠』,但是能夠和臺灣談得上『對等邦交』的也就那麼20幾個小國,按照這個邏輯,美國、日本也應該和大陸一樣是被拒絕的。」

「再說大陸學術機構,包括大學圖書館、各省市圖書館、一檔、二檔,都從來沒有單獨針對臺灣學者設置限制和障礙。二檔館長告訴我,就在前幾天,還有兩個臺灣學者在二檔查資料。如果有天大陸學術機構真的跟你談『對等』,也禁止臺灣學者調閱資料,那對臺灣的學術研究,尤其是年輕學者的發展不也是一大阻礙嗎?」

學術界普遍認為,這種站不住腳的理由背後,是政治對學術的鉗制,擔心「今日是國史館,明日可能會有另一個效仿之館」。因此在8月2日,臺灣學術界發起「捍衛學術自由·反對閱覽新制」的全球學者聯署活動,現已得到美國、英國、日本等世界各地學者、各界人士的支持。

楊天石認為,聯署活動說明全世界學者都看到了新規的錯誤和危險,他相信事情會出現轉折,也希望新任吳館長能夠「懸崖勒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臺灣"國史館"搞"去中" 阻撓兩岸學者調閱兩蔣資料
    (網絡圖)  中國臺灣網12月8日訊 蔡英文執政當局上臺後,於8月1日頒布「新規」,取消陸、港、澳學者調閱臺灣島內「國史館」館藏資料權限,引發兩岸學界譁然。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當時痛批,此舉非常荒謬。時隔數月,「國史館」爭議還在持續延燒。
  • 大陸腳,走臺灣︱我所經歷的兩岸史學交流
    學者們的預感果然沒錯。5月20日民進黨上臺後,臺北「國史館」館長由綠營學者吳密察出任,旋即風傳「國史館」檔案將不再對大陸學者開放。「國史館」網站上暗示不對大陸學者開放的通知近期從臺灣傳來的消息表明,與兩岸近代史學界交流有關的各個方面都在緊縮。或許,陳三井先生所樂觀展望的「春江水暖,山登絕頂我為峰」的盛景,短期內不會到來,反而會步入一段停滯甚至倒退的「冰河期」。在這一背景下,將20多年來筆者參與兩岸近代史交流的所見所聞與所為做一簡單的回顧,不無意義。
  • 陳紅民|臺北探營:大陸學者已可入「國史館」臺北閱覽室
    2016年7月26日,臺北「國史館」突然宣布「臺北及新店閱覽室自8月1日起停止閱覽服務」,進行整修,並將同步調整閱覽規則。「新規則」以「平等互惠原則」為由,拒絕大陸及港澳人士調閱館藏。若是臺灣人士則改為延長審核時間的申請預約制,臺灣學者若要查看則需提前15天申請,30天內回復。民進黨當局執政後的「國史館」倒行逆施,遭到世界各地學者的一致反對。
  • 大陸腳,走臺灣︱在臺灣查檔案是種怎樣的體驗?
    大陸近代史學者去臺灣,很大的動力是那裡的檔案利用起來較為方便(現在寫此文章,可能要改為「一度較為方便」)。我去臺灣,有時是專程去查檔案的,有時是利用開會與講學之便,抽空去查檔案。楊奎松以前寫過一篇《在臺北看檔案》,有許多地方談到兩岸檔案機構的對比,至今在網上流傳。我只談在臺灣查檔案的感受。
  • 臺「國史館」將大批檔案放上網 禁大陸人閱覽「蔣檔」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明宇】臺灣「國史館」全新改版的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5日起上線服務,第一批將開放「蔣中正總統檔案」,即一般所稱的「大溪檔案」5萬件文件上網,不過大陸和港澳地區人士無權申請閱覽檔案。
  • 臺灣"國史館"禁大陸人士調閱惹議 洪秀柱:非常荒謬
    臺灣「國史館」禁大陸及港澳學者調閱檔案,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表示非常不恰當。(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7月30日訊 臺灣「國史館」自8月1日起,將謝絕大陸及港澳地區學者調閱館藏資料,此事引發兩岸學者譁然。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今天(30日)表示,此舉非常荒謬,「本來史料就是公器,開放才是正途」,民進黨要求國民黨公開黨史,卻歧視部分地區,不準人家看自己歷史,心態可議。
  • 臺「國史館」網上公開26萬件蔣介石檔案 但仍拒陸港澳人士調閱
    自去年8月起,「國史館」推行「館藏檔案史料開放應用要點」,導致史料調閱成為爭議焦點。依據這個「要點」,不具有「臺灣公民」身份的香港、澳門及中國大陸居民要閱覽「國史館」的檔案資料將受到限制,由於這是民進黨執政後採取的新措施,這一規定公布後立即引發外界聯想。
  • 眾議院 兩岸民國史研究嚇壞綠營
    2016年8月1日,臺北「國史館」改變閱覽規則,禁止本港、澳門和大陸同胞查閱館內檔案。臺灣本地讀者查檔方式則改為「審查預約制」,必須提前半個月申請審查、預約時間,不再能夠直接到館查檔。此舉必然引起軒然大波,臺灣學術界在網絡上發起「捍衛學術自由·反對閱覽新制」聯署活動。輿論對閱覽新制度的批評,一般集中在禁止港澳大陸人士閱覽,實則遠沒這麼簡單。
  • 這幾天,臺灣島內學者收到一份讓人心裡發毛的公文,與大陸有關
    王立升說,臺灣要走出去,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學術交流、國際競賽等,如果把管道關閉或縮減,到底是沒錢還是閉關自守?策略有待商榷。私立高校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認為,在這個時間點去查證很敏感,動作有點多餘,對學術交流是有負面影響的,臺「教育部」要清查,教授自然減少交流意願,首波針對公立大學,但恐怕也會讓各私校交流時更加謹慎。
  • 國臺辦:民進黨黑手伸向臺灣大專院校和兩岸學術交流,倒行逆施不得...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 劉歡、陳舒、查文曄)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4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一段時間以來,民進黨一些政客以所謂「修法」等手段強行阻撓、限制兩岸民間交流,製造「綠色恐怖」,現在又變本加厲,把黑手伸向臺灣大專院校和兩岸學術交流。
  • 海峽兩岸科技博物館學術交流研討會在臺北舉行
    中新社香港三月二十九日電 臺北消息:海峽兩岸科技博物館學術交流研討會今天在臺灣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行,這是兩岸科技博物館界人士首次在臺北聚會,並探討兩岸館際的交流與合作。  據「中央社」報導,包括中國科學技術館館長李象益、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艾春初、上海自然博物館副館長楊松年等多位博物館界學者應邀與會。
  • 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資料庫丨兩岸學者齊聚一堂,福建子庫隆重推出
    兩岸專家學者將齊聚一堂,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碰撞出更多學術火花,共同為「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彙編」項目的建設規劃藍圖。在會議即將召開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彙編」項目的建設歷程。1949年國民黨退守臺灣,國民黨黨政軍人員、學生以及文化界人士等約120萬人到臺灣並定居下來。赴臺人員為了聯絡鄉誼、互相濟助,成立了300餘個同鄉會組織。
  • 兩岸關係艱難前行 學者強調維護和平促交流
    第七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13日在「雲端」舉行,兩岸逾60位專家學者圍繞「維護和平穩定、深化融合發展」展開研討。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指出,2020年兩岸關係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衝擊。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二是臺灣政治局勢演變與臺當局採取對抗性兩岸政策;三是美國大選與川普政府大打「臺灣牌」以遏制中國大陸。
  • 大陸學者聚焦2020臺灣選舉:將對兩岸關係產生重大影響
    大陸學者聚焦2020臺灣選舉:將對兩岸關係產生重大影響 2019年11月09日 21:3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由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主辦的「當前臺灣政局及兩岸關係前瞻」學術研討會11月9日在京開幕。
  • 【研討會】第三屆「兩岸一家親」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在梅舉行
    16日上午,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閩南師範大學主辦的第三屆「兩岸一家親」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在梅城舉行。 此次研討會以「新形勢下臺灣民情新變化與兩岸融合發展」為主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臺灣研究會、廈門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大陸研究機構、高校的專家學者和來自島內的專家學者以及在大陸高校任教的臺籍教師100餘人參加論壇。
  • 「兩岸一家親」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在珠海舉行
    」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在珠海舉行。郭軍 攝   中新社珠海12月5日電 (記者 郭軍 程景偉)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合辦的「兩岸一家親」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5日在廣東省珠海市舉行。
  • 兩岸四地公共學術研討會將在臺灣義守大學舉行
    據臺灣媒體報導,以「華人地區公共治理變革與實踐」為主題的「2010第六屆兩岸四地公共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於19及20日在臺灣義守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行。會中邀請臺灣外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  臺灣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主任林皆興表示,「兩岸四地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自2005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首次舉辦以來已舉辦5 屆,在兩岸四地學人中產生重要的影響,成為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和展示華人地區公共管理研究成果的重要平臺。
  • 臺灣間諜約大陸學者寫稿轉給軍情局,13年領160萬新臺幣經費,套路...
    《環球時報》記者獲悉,國家安全機關日前破獲蔡金樹、施正屏臺灣間諜案,此二人以打著兩岸學術交流的旗號,分別先後向臺灣情治人員介報多名大陸涉臺工作部門人員、智庫專家、媒體記者,搜集套取大陸內部文件資料,淪為臺灣情報部門搜集大陸情報的工具。
  • 兩岸學者齊聚廈門 探討「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
    「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論壇」17日在廈門開幕。兩岸專家學者就兩岸融合發展的歷史文化,以及新時期兩岸融合發展等話題進行廣泛交流。
  • 臺灣學者嘆惜「法輪功」丟了臺灣人的臉
    本報電 (佛安、淨儒、銀河)臺灣中華華夏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沈智慧博士12月22日在一個兩岸學術論壇上發出嘆惜:「法輪功」丟了臺灣人的臉。沈博士說,臺灣民眾素有熱情待客的傳統,臺灣各界人士,即使政見不同,信仰各異,但對於「法輪功」的做法頗不以為然,以各種方式表示不滿與不屑,認為「法輪功」的所作所為「丟了臺灣人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