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窄窄青石板的路上,在深冬的霧中,飄浮著不同人的聲音。他們身著青布長衫,頭上頂著薄薄的霜,急急地行走在這坎坷不平的幽深小巷。我恭敬地側旁站立,用目光向他們致敬,他們轉身回首,陳獨秀、郭沫若、于右任、黃炎培、粱漱石……他們的容顏和步履透過霜霧清晰地印在了白沙的歷史裡,留駐在白沙的記憶中。
位於重慶江津的白沙鎮被大家稱作最古老的鎮子,走進白沙第一眼看見的就是歲月。
現如今的白沙影視基地已初步形成規模。目前白沙正以江記酒莊為基礎籌建「酒城」,不久後的白沙影視基地也能聞到陣陣酒香。
2006年以來,吸引了《江姐》《母親·母親》《開羅宣言》《既然青春留不住》等80餘部影視劇前來取景拍攝。
其中電影《陌生》獲得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處女作提名獎,範偉憑藉在白沙拍攝的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獲臺灣金馬獎影帝。
白沙朝天嘴可以說就是重慶碼頭文化的一個縮影。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碼頭共有77步臺階,每一步臺階長2.3米,寬0.4米。
在明清時期,這裡一直是白沙米、鹽的重要輸出港口。到了抗戰時期,這裡作為長江上遊以及抗戰後方重要的戰略運輸港,曾經運送過大量的軍事物資出川,也曾接納了全國各地的流亡師生來白沙躲避戰亂。
由於這裡的地勢和建築風格與重慶老朝天門非常相似,因此流傳著一種說法,就叫做「白沙朝天嘴,重慶朝天門。
鄧家院子始建於清末,為江津望族之一鄧家的祠堂,後祠堂收歸集體,為江津縣工商校皮塑廠。
抗戰時期,曾做過軍政部學兵總隊炮兵第二團第三營的駐地、國立中央圖書館的辦公樓和四川省立重慶女子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分部住址。
大院由門廳,正廳及兩側的廂房組成四合院布局,土木石結構,正廳為中西合璧建築,一樓一底。
鄧家院子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對研究以鄧氏家族為代表的各行各業人民在抗戰時期所發揮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夏公館又名「徳廬」,是抗戰名將、重慶民革創始人和卓越領導人之一的夏仲實先生的舊居。建國初期為江津縣政府所辦公場所。
建於1929年,坐南朝北,建築面積2814平方米,為一樓一底土木石結構,硬山式屋頂,圓穹式封火牆,是上廳、下廳、天井及兩側廂房組成三重堂四合院,擁有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走馬轉角樓。
整個公館布局嚴謹,設計巧妙,較好的結合了中式和西式建築優點。大量採用西式建築工藝手段,借鑑西式建築大方實用,通風、採光較好的優點,融合中式裝修風格,突出中國山地建築靈秀、簡約的風貌。
張爺廟,建於明代,為土木結構,依山形地勢氣脈構建,殿堂宏偉高大,左右廂房各一,因供奉張飛,故名張爺廟。
1922年至1926年,聚奎書院在此辦學,1931年至1950年白沙鎮區立女子初級中學校在此辦學,抗戰時期,接收許多流亡的師生並安置傷兵。為重慶市抗戰文化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宗教、藝術和科學價值。
2014年,白沙鎮對張爺廟舊址進行了修繕。為紀念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2015年,白沙鎮在張爺廟設置了抗戰歷史文化陳列館。
黑石山位於江津區白沙鎮東南方,距白沙城區3公裡,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黑石山歷史悠久、人文厚重、抗戰文化濃墨重彩,抗戰遺址豐富,是重慶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清代五十大書院之一的聚奎書院、抗戰時期川東第一大禮堂鶴年堂、七·七紀念堂、白屋詩人吳芳吉墓、于右任題刻、馮玉祥題刻、鄧鶴丹和鄧燮康合葬墓等抗戰遺址題刻群,抗戰時期,許多內遷的名人曾到此講學,傳播先進的思想和文化。
聚奎書院正中大廳為講學處,抗戰時期,白沙人文薈萃,聚奎中學每周周末都邀名人來校講學,如:馮玉祥、陳獨秀、文幼章、歐陽漸、臺靜農、佘雪曼等。
石奇含天地,趣雅意雋永。黑石山的石,是山的載體、山的精靈。每一塊石頭,都是大自然的傑作;每一塊石頭,都蘊含著一個久遠而神秘的故事。
世間煙華,寂寂匆匆。
途徑一個地方,感受一場歲月時光,
目光所及,是眷念過去的時光。
走過的城市街鎮,走過的角落,
任那時光流逝,回憶過去歲月。
這就是白沙一個記憶之城,
在這裡看見過去,
回憶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