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9月12日訊上世紀90年代末參加高考的人都還記得一種鏡片,叫「OK鏡」,部分想參加警校招考的人,都用這個鏡片矯正視力,通過了體檢;但是不久,這種鏡片就淡出了視線。從前年開始,這個鏡片又逐漸重新走入大家的視野,開始被許多近視孩子的家長所追捧。9月9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官網上發布了消費提示,建議大家謹慎選擇。
「OK鏡」在醫學上被稱為「角膜塑形鏡」,這種鏡片對於近視的防治到底有沒有作用呢?使用時又該注意些什麼?昨天,記者就此採訪了眼科專家。
9月9日,國家食藥總局在官網上發布了消費提醒,表示目前少數企業和醫院為了推銷角膜塑形鏡,擅自誇大矯正範圍,給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
國家食藥總局提醒,角膜塑形鏡屬於三類醫療器械,消費者應在符合規定的醫療機構並由經過正規培訓的眼科專業人員進行驗配,同時應確認所使用產品為經過註冊的合法產品。
角膜塑形鏡是一種逆幾何設計的硬性透氣性接觸鏡,通過配戴,使角膜中央區域的弧度在一定範圍內變平,從而降低一定量的近視度數。目前我國已經批准上市角膜塑形鏡的矯正屈光度最高為600度。
由於環境、個體差異等因素影響,即使正確使用角膜塑形鏡也仍然存在發生角膜內皮細胞減少、巨乳頭性結膜炎等眼部疾病的風險。如不按要求驗配,則更容易導致眼分泌物增加、眼充血、淚液過多、視覺變化、異物感等異常現象增加。
「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戴這個眼鏡的,佩戴之前要做詳細檢查。」浙江醫院眼科主任徐潔慧說,因為是進入角膜的鏡片,存在角膜感染的風險,所以必須到專業的醫院由專科醫生檢查後,再確定是否佩戴。
徐醫生表示,研究機構曾跟蹤調查了大量的佩戴者,發現部分人群確實獲得了矯正近視的效果,但是作用機理不明。
「角膜塑形鏡,從這個名字上,大家就可以知道是對角膜進行塑形。」省中醫院陳國孝醫生說,過度用眼會導致眼軸拉長,使眼球成像的位置發生變化,而角膜塑形鏡就是利用晚上佩戴6至8個小時的時間,對角膜進行壓迫,逐漸將拉長的眼軸壓回去,達到矯正目的。
「我們一般建議近視300度左右的青少年佩戴,雖然國家規定是600度以下有效,但是從效果上來說,我們覺得300左右最佳。」陳醫生。
對於角膜塑形鏡,陳醫生建議大家要持客觀的態度來看。首先是感染的問題,只要是進入角膜的鏡片,就存在感染的可能,角膜塑形鏡和隱形眼鏡一樣,如果不注意衛生,都存在感染風險。如果出現感染了,要及時就醫。
其次是矯正近視的問題,角膜塑形鏡沒有外界傳得那麼神奇,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矯正近視的,不過它確實可以起到延緩近視發展速度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末,角膜塑形鏡進入國內後,獲得許多家長的熱捧。不過此後的發展是一波三折。
浙江省中醫院眼科副主任陳國孝副主任醫師說,記得在2000年左右,當時全國有16名孩子因為佩戴角膜塑形鏡引發了角膜炎,其中有一名還是浙江嵊州的孩子。因為這個全國性的事件,角膜塑形鏡被叫停了。
「其實這個技術還是有可取之處的,關鍵是要規範。」陳醫生說,後來經過多次規範,從前年開始,全國各地又開始陸續應用這個技術。
「食藥總局的這個提示非常好,我們覺得行業要進入良性發展,必須要有規可循。」杭州明視康眼科執行院長趙霞說,他們關注這項技術很多年了,但是直到去年才正式引進這個技術,截止到昨天,只做了200多例。
「一年來為什麼只做了200多例,因為我們嚴格篩選使用者,如果篩選不當,對於這個技術是一種不良的影響。」趙院長表示,家長的配合度、孩子的衛生習慣都是他們選擇患者的考慮因素,國內部分企業和醫療機構,之所以會出現一些負面的例子,就是在篩選和後續服務上出問題。
「戴這個鏡片需要不斷複查,這些複查工作產生不了多大的經濟效益,部分醫療機構就不願意承擔這個複查工作,所以一些生產鏡片的企業培養了技術人員,進入醫院承擔複查的工作,這就埋下了隱患。」趙院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