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的茶經中對茶具的介紹,是對我國茶具首次有系統和完整的記述

2020-12-23 創繪畫室

陸羽的茶經中對茶具的介紹,是對我國茶具首次有系統和完整的記述

我國茶具的出現及發展是建立在飲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基礎之上,茶具是茶文化的次生文化。茶具的發展,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集中反映。在原始社會中,無專門茶具,人們用灶器和食具烹煮和盛、飲茶葉。進入階級社會,出現了陶碗,後逐漸演變成專門用於貯茶、煮茶和飲茶的茶具。中國茶具,「最先出現的是新石器時代的土陶,以後發展到硬陶,到秦漢時,有了釉陶的燒制,而後,又發展了瓷器,至北宋時期始有紫砂陶崛起。」對於漢以前的茶具,現有文獻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漢代茶具重碗形,但究竟有哪些茶具,學界至今也並未弄清楚。

直到唐朝,陸羽的《茶經》中關於茶具的介紹,是對我國茶具首次有系統和完整的記述。茶具主要分為五類:「風爐」俗稱爐子,是生火用具;「蝮」即鍋,「交床」是放鍋的架子,是煮茶用具;「水方」「灑水囊」「瓢」「熟盂」是貯水用具;「碗」是盛茶用具;「滌方」用以洗滌,「滓方」用以倒茶渣,「巾」用以擦拭,是洗測用具。陸羽總結的茶具既是對全國茶具的一次統一,也是對茶具的一次飛躍性的提高和發展,以後茶具的製造和發展基本以陸羽提出的這套茶器為範本。唐以後各時期都對茶具的材質、工藝製造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茶器種類大致沿用陸羽所提的茶具種類。

現代茶具的樣式在前人基礎上有所更新,做工也更加精緻,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類:水壺,用於燒開水泡茶,主要有金屬水壺,也有陶質水壺;茶罐、茶盒用於貯藏茶葉之用,從質地來說,有金屬的、陶瓷的、紙質的、塑膠袋等;茶匙,是一種帶柄的細長的小勺子,把茶葉置入茶壺、茶盞、茶杯中;茶荷,是從貯茶器皿中定量地取出茶葉放入茶壺、茶盞中的器具,一般用竹質或木質材料製成;茶壺,是泡茶的主要茶具之一,主要有瓷質、陶質、紫砂等材質的;茶盞,是一種瓷質或陶質的蓋碗杯,用來代替茶壺泡茶,再把茶湯分入茶杯供客人品飲;茶杯,是供客人或家人自己品飲的茶具,有瓷質、陶質、玻璃杯和紙質等質地。上述茶具的使用較為普遍,還有茶盤、水盂、茶巾等,在特定場合也是不可缺少的。

制度文化層面是指「茶葉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所形成的生產制度、經濟制度等,如歷史上的茶政、茶法、榷茶、納貢、賦稅、茶馬交易等,現代的茶業經濟、貿易制度等」。貢茶制:貢茶是產茶地向皇室進貢專用茶。周武王伐封,西南巴、蜀等國向武王進貢鹽、鐵、茶、蜜,這是我國最早貢茶的記載。隋唐時期,皇室貴族飲茶之風盛行,推動了貢茶制度的發展,各地紛紛以名茶作貢品,為了滿足皇室飲茶的需求,還出現了官營督造專門從事貢茶生產的「貢茶院」。宋代貢茶較之唐代有過之而無不及,相繼在江西、四川、江蘇、浙江設立御茶園和貢茶院,生產費工費時的「龍團鳳餅」供朝廷享用。

明清時期,貢茶產地進一步擴大,四川蒙頂甘露,杭州西湖龍井,江蘇吳縣洞庭碧螺春,安徽老竹鋪大方都被當朝皇上欽定為「御茶」。皇室的飲茶之風與貢茶制度的發展,促進了我國制茶水平的提升,也將我國的飲茶文化推升到了較高水平。稅茶制:唐以前,茶葉並無稅制,中唐時期,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政府開始設立茶法、茶稅,限制茶葉生產、掠奪茶利。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唐朝中央國庫拮据,政府以籌措常平倉為藉口,『詔徵天下茶稅,十取其一』,徵稅以後,發現稅額十分顯著,以後就將這一臨時措施改為『定製』,與鹽、鐵並列為主要稅種之一,並相繼設立『鹽茶道』『鹽鐵使』等官職。」②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時任鹽鐵轉運使的裴體制訂「茶法」12條,嚴禁私販,使茶稅斤兩不漏,我國茶葉專賣制度進一步加強。

宋朝時,推行茶葉官賣官賣制度,攫取茶業厚利,曾誘發多次茶農起義。元、明、清都堅持茶葉由國家專賣,直到清鹹豐以後,由於當時國際國內茶葉貿易都有了很大發展,才對茶葉徵收釐金稅。稅茶制是封建統治者重農抑商政策的一種反映,政府干預茶葉貿易,是為了謀取經濟利益,彌補財政支出,但是,為了最大限度的謀取經濟利益,後來演變成政府專營專賣,對我國茶葉生產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負作用。

相關焦點

  • 陸羽的茶經中對茶具的介紹,是對我國茶具首次有系統和完整的記述
    陸羽的茶經中對茶具的介紹,是對我國茶具首次有系統和完整的記述我國茶具的出現及發展是建立在飲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基礎之上,茶具是茶文化的次生文化。茶具的發展,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集中反映。在原始社會中,無專門茶具,人們用灶器和食具烹煮和盛、飲茶葉。進入階級社會,出現了陶碗,後逐漸演變成專門用於貯茶、煮茶和飲茶的茶具。中國茶具,「最先出現的是新石器時代的土陶,以後發展到硬陶,到秦漢時,有了釉陶的燒制,而後,又發展了瓷器,至北宋時期始有紫砂陶崛起。」對於漢以前的茶具,現有文獻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漢代茶具重碗形,但究竟有哪些茶具,學界至今也並未弄清楚。
  • 陸羽《茶經》中的28種茶具
    一件高雅精緻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賞價值,且有很高的藝術性。所以,我國的茶具,自唐代開始發展很快。中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地,注意因茶擇具,這在唐·陸羽《茶經·四之器》中有詳盡記述。但唐代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許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見到過的。這裡,將唐代陸羽在《茶經》中開列的28種茶具,按器具名稱、規格、造型和用途,分別簡述如下。     風爐——形如古鼎,有三足兩耳。
  • 唐陸羽著《茶經》中的28種茶具
    所以,我國的茶具,自唐代開始發展很快。中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地,注意因茶擇具,這在唐·陸羽《茶經·四之器》中有詳盡記述。本世紀80年代後期,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成套唐代宮廷茶具,與陸羽記述的民間茶具相映生輝,又使國人對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認識。但唐代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許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見到過的。有關唐代宮廷茶具,下面已分件專述。
  • 在諸多茶具中,陸羽《茶經》認可的只有一種,不要捨本逐末
    茶具,又稱茶器、茶器具,是泛指完成泡茶、飲茶全過程所需設備、器具、用品以及茶室用品。狹義上來講,僅指泡茶和飲茶的用具。茶具選材廣泛,金、木、竹、陶皆可取,同其他飲、食具一樣,它的發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粗糙到精緻的過程。
  • 陸羽《茶經》列出多少種烹飲茶葉茶具?
    我國貢茶的歷史很早,專門設立採造宮廷用茶的貢焙,規定貢焙首批貢茶必須在每年清明王室祭奠前貢到,還是唐代中期開始的。2.西北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飲茶和出現茶葉貿易的記載,最早還是始於唐朝。3.唐中期以前,種茶、買賣茶葉,不徵收賦稅。
  • 連陸羽都沒見過的茶具!
    這是一套世界上惟一的珍寶,也讓我們看到了連陸羽也不曾看到的宮廷茶具,因為陸羽逝世於公元804年,而這套茶具據《資治通鑑》記載是公元873年末封藏的,即陸羽離世後69年。這批茶器以其本身明確的鏨文和出土《物帳牌》,成為我國茶文化考古上最齊全的一次茶器發現。
  • 包郵預售 :《茶之基本——陸羽茶經啟示》
    二、 30餘篇細緻講解,好讀又嚴謹,全方位說透茶聖陸羽的飲茶智慧 。唐代好茶的標準有哪些?不要隨便「約吃茶」?「精行儉德」便是君子之茶?喝茶的好處是什麼?茶祖是誰?茶不如奶嗎?……讀懂茶界「聖經」,這一本就足夠了!
  • 唐朝皇帝喝茶用什麼樣的茶具?御用茶具再現《茶經》吃茶文化
    茶聖陸羽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的問世,構築了一個氣度恢宏、體系完備的茶文化體系。可以說,直到唐朝,茶在我國社會經濟、文化中,才真正成為一種顯著的生產事業和文化。陸羽與《茶經》唐代制茶流程分別由「採、蒸、搗、拍、焙、穿」六個環節構成,吃茶的過程更加細緻,由「炙、碾、羅、煮、育、飲」六個環節構成,具體可見陸羽《茶經五之煮》的記載,整套煮茶程序是
  • 陸羽《茶經》中提到的二十四茶具的形狀和用途
    大家好,上次分享的唐代的飲茶文化中,引用了陸羽《茶經》中的「二十四茶具」。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二十四茶具。1、風爐:又名炭承,以銅鐵鑄成,形如三足鼎,為煮茶用的炭火爐。古人認為煎湯烹茶必須用炭火有焰為活火。2、筥(ju):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織之。
  • 走進我國的茶文化——茶席設計在茶具上的講究
    我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在茶的本身上花樣無窮,還有各種衍生的文化活動,茶席就是其中一種。茶具組合是茶席設計的基礎,也是茶席構成因素的主體。茶具組合的基本特徵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相融合。實用性決定藝術性,藝術性又服務於實用性。
  • 連陸羽都沒見過的茶具!
    這是一套世界上惟一的珍寶,也讓我們看到了連陸羽也不曾看到的宮廷茶具,因為陸羽逝世於公元804年,而這套茶具據《資治通鑑》記載是公元873年末封藏的,即陸羽離世後69年。這批茶器以其本身明確的鏨文和出土《物帳牌》,成為我國茶文化考古上最齊全的一次茶器發現。
  • 為什麼解讀陸羽《茶經》,因為「山」就在那裡
    主要有宋百川學海本、明吳旦刻本、明玉茗堂本、明鄭思本、清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本、民國張宗祥校說郛本、重刻《陸子茶經》、鄧乃朋《茶經注釋》、張芳賜等《茶經淺譯》、傅樹勤、歐陽勳《陸羽茶經譯註》、蔡嘉德、呂維新《茶經語譯》、吳覺農主編《茶經述評》、周靖民《陸羽茶經校注》 張迅齊《茶話與茶經》、張宏庸編陸羽全書、林瑞萱《陸羽茶經講座》、程啟坤等《陸羽茶經解讀與點校》、沈冬梅《茶經校注》、方健《中國茶書全集校正
  • 陸羽的《茶經》對中國茶文化的影響是什麼,主要從哪些方面體現出
    《茶經》是人類茶文化的元典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地論述茶和茶事的專門著作。它完整地囊括了茶史、茶學、茶文化全部的內容,對後世的茶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茶經》總結了唐代以前及當時與茶相關的知識,使茶事成為專門的學問。
  • 陸羽的茶具丨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
    因才華出眾,陸羽受到竟陵太守李齊物的賞識和提攜,並推薦他到火門山鄒夫子處求學。後來陸羽又與被貶為竟陵司馬的崔國輔相識,兩人常一起出遊,品茶鑑水,談詩論文。是時正值安史之亂,陸羽跋山涉水,遍遊長江中下遊及淮河流域,親身實踐茶事並廣泛收集有關茶的材料,然後隱居鄉野,閉門著述,甚至朝廷徵召他出去做官也辭而不就。陸羽的《茶經》,是中國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
  • 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並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系統闡述茶的文章
    唐代的陸羽,在茶的歷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被人奉為茶聖,是有原因的。陸羽其名字「陸羽」這個名字,是他長大後自己給自己取的,他用《易經》給自己佔了一掛,是「漸「卦,卦辭是「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大概意思是鴻雁降落在陸地之上,翩翩飛舞的翅膀是禮儀的象徵,寓意將登上大雅之堂,因此陸羽就從中取「陸」「羽」二字,他將「鴻漸」作為自己的字。
  • 走進我國的茶文化——茶席設計在茶具上的講究
    我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在茶的本身上花樣無窮,還有各種衍生的文化活動,茶席就是其中一種。茶具組合是茶席設計的基礎,也是茶席構成因素的主體。茶具組合的基本特徵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相融合。實用性決定藝術性,藝術性又服務於實用性。
  • 陸羽《茶經》:平凡人的茶道
    」 本內容中涉及的信息及數據來源於公開可獲得資料 陸羽《茶經》:平凡人的茶道 《茶經》 作者:唐代.陸羽 南方有嘉木,其葉有真香,謂之茶。
  • 但凡講究品茗情趣的人,都十分重視茶具的選擇
    根據陸羽在《茶經》中的描述和記載,古代茶具泛指制茶、飲茶的各種工具。唐代文學家皮日休在《茶具十詠》中所列舉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篇、茶舍、茶灶、 茶焙、茶鼎、茶甌、煮茶「。陸羽在《茶經》之中推崇飲茶時使用青瓷,就是因為「青則益茶「,也就是說青瓷茶具可使茶湯看上去更加翠綠,實際上古時茶色本身偏紅。但隨著現在制茶工藝和茶樹種植技術的發展,茶的原色也在不斷變化。所有茶具的選擇也就不再局限在青瓷之上,而是更加多樣化了。
  • 陸羽《茶經》流變史
    所言次第和今本《茶經》全同。到了宋代,陳師道提出有家藏一卷本、畢氏三卷本、王氏三卷本、張氏四卷本等四種,都是因為繁簡有別。陳氏並據上述諸本合校成了新鈔二篇本。可知宋代以來,《茶經》即有各種不同版本。大致現存《茶經》有四種,一是有注本最早為宋代左圭本、二是無注本,傳世惟有百卷《說郛》本、一是增本,即在︿茶器﹀卷加入《茶具圖贊》,最早為明鄭思本,後來有《宜和堂》本。
  • 臺灣陸羽茶具30年精品回顧展在京舉行
    9月20日至10月10日,臺灣陸羽30年精品茶具回顧展在北京天福茶文化館(王府井金魚胡同3號)舉行。展覽期間,天福茶文化館將為來賓舉辦「陸羽茶具的經典創新」、「陸羽飲茶新觀念」和《茶經--茶之器》等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