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黃山7月9日消息(記者王利 孫魯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隨著近期我國江南、華南、西南暴雨增多,一些地方文物單位受到洪水威脅。據不完全統計,截至7日16點,南方11省份有130餘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受到損失,一些文物單位受損嚴重。
7日上午,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鎮海橋(屯溪老大橋)被山洪衝毀。而就在前一天,地處安徽旌德縣的明代古橋樂成橋也被洪水衝壞。
在安徽黃山屯溪區新安江、率水、橫江交匯處,有一座名為鎮海橋的老大橋跨立在橫江口上,東西貫穿屯溪老街與黎陽古鎮。
7月6日晚到7月7日上午,持續暴雨引發洪水,歷經歲月滄桑的鎮海橋,最終沒能抵禦住洪水的侵襲。7日上午,這座黃山人口中的屯溪老大橋,轟然倒塌。
徽州文化學者張俊傑介紹,鎮海橋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400年間,橋屢毀屢建,保存至今。
張俊傑說:「鎮海橋最遠的初建時間,是明嘉靖15年(1536年),剛剛衝掉的這座橋是清代康熙38年(1699年)第三次修建完成,它屢毀屢建。」
據介紹,鎮海橋長133米,寬15米,為六墩七孔石質拱橋,是安徽省現存的長度排在前20位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石拱橋之一。2019年10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俊傑表示:「鎮海橋是黃山市中心城區最古老的、最壯觀的地標性質的大橋。作為地標大橋,一直沒有喪失使用的功能,是連接屯溪老街和黎陽巷一個必要的通道,所以既是地標性建築,又有故事、有文化、有歷史,至今還有使用功能。鎮海橋寄託了所有徽州人的情感。」
看著如今僅剩的幾個橋墩,許多市民不禁扼腕嘆息。
生於此、長於此的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翟屯建,在看到消息後第一時間去了現場,看到被毀的鎮海橋,翟屯建痛心不已。
翟屯建說:「屯溪在我們的概念裡,當時只有兩個東西,第一個是鎮海橋,第二個是屯溪老街。看到鎮海橋被衝毀以後,當時的心突然一跳,好像失去了心頭非常重要的東西,鎮海橋是屯溪的一個象徵,現在沒了,實在是不應該的。」
而另一座被衝毀的旌德縣三溪鎮的樂成橋,有「皖南第二大古石橋」之稱,位於三溪鎮徽水、抱麟溪、玉溪三水匯合處,全長156米。旌德縣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主任方光介紹:「樂成橋始建於明代,現在有470多年的歷史,它是商貿的必經之道。對這個橋我們是很有感情的。」
持續強降雨不僅是造成了兩座古橋被摧毀,安徽省文旅廳文物保護處一級調研員黃會介紹,黃山、宣城等地多處國保單位和省保單位同樣面臨嚴峻的考驗。黃會說:「黃山市徽州區潛口民宅、績溪縣龍川胡氏宗祠裡面都進水了,到腳踝以上;另外還有一處國保單位是休寧縣登封橋,一個橋墩被水衝裂了,不是太嚴重。這些相關單位正在積極排水,在搶險當中。」
對於此次被洪水損毀的古橋,張俊傑建議,儘快復建。他說:「我贊成復建,這恢復的不僅僅是一座石橋、一個建築,更是徽州人的自強不息和社會公益,這些精神都可以在修建這座橋的過程中,得到非常好的提升。」
旌德縣文旅局副局長方立新表示,只有等降雨停止、洪水退卻後,才能開始古橋構件打撈工作。按照以往的經驗,70%以上的構件能夠打撈上來。等專家組研判後,才能確定復建或重修方案。
方立新說:「現在去打撈是不可能的,看也看不到,必須要等洪水退卻。等洪水退卻後,組織力量對這些老構件集中打撈,然後集中堆放。以後專家萬一提出要復建或重修,這些老構件基本上都還在。」
安徽省文旅廳文物保護處一級調研員黃會表示,下一步經過專家勘察、論證後,根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會做好相關修復工作。
黃會說:「這些古建古橋損毀以後怎麼修復,我們正在部署。如果能夠修復儘量修復,不能修復的採取一些變通的措施。下一步是進行專家論證,派專家到現場去勘察。現在皖南地區汛期還在發展,所以我們還是要求各地不能鬆懈,做好防汛搶險工作。」
受洪澇地質災害影響,除了安徽鎮海橋、樂成橋等被洪水衝毀,湖北的武當山五龍宮、龍虎殿,湖南的朱家大院等古建築也因洪水房屋倒塌嚴重,汛期文物安全形勢嚴峻。國家文物局緊急向相關省份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強汛期文物安全工作。
據國家文物局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7日16時,南方11省份有130餘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受到損失,一些文物單位受損嚴重。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安全監管處侯冉冉介紹,國家文物局緊急向相關省份發出電話通知,要求各地文物部門和文博單位,密切關注氣象、及時排查隱患、做好應急處置,全面加強汛期文物安全工作。
侯冉冉說:「要求各地文物部門和文博單位,與環保、應急管理、氣象等部門加強協調溝通,密切注意氣象和地質災害預報,高度關注本地雨情水情風情汛情,及時組織排查文物單位災害險情和隱患,切實採取有效防汛措施,保障文物和人員安全;建立汛情報告制度,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嚴陣以待,一旦發生文物損失,要立即報告,並會同當地有關部門、單位,妥善做好後續保護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構件或者部件,將文物損失降到最低。」
目前,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各相關省份文物部門和文博單位均已啟動汛期安全應急機制,全力開展文物防汛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