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鎮海橋」遭山洪衝毀:始建於明代 系國家級重點文物

2020-12-12 央廣網

央廣網黃山7月9日消息(記者王利 孫魯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隨著近期我國江南、華南、西南暴雨增多,一些地方文物單位受到洪水威脅。據不完全統計,截至7日16點,南方11省份有130餘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受到損失,一些文物單位受損嚴重。

7日上午,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鎮海橋(屯溪老大橋)被山洪衝毀。而就在前一天,地處安徽旌德縣的明代古橋樂成橋也被洪水衝壞。

在安徽黃山屯溪區新安江、率水、橫江交匯處,有一座名為鎮海橋的老大橋跨立在橫江口上,東西貫穿屯溪老街與黎陽古鎮。

7月6日晚到7月7日上午,持續暴雨引發洪水,歷經歲月滄桑的鎮海橋,最終沒能抵禦住洪水的侵襲。7日上午,這座黃山人口中的屯溪老大橋,轟然倒塌。

徽州文化學者張俊傑介紹,鎮海橋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400年間,橋屢毀屢建,保存至今。

張俊傑說:「鎮海橋最遠的初建時間,是明嘉靖15年(1536年),剛剛衝掉的這座橋是清代康熙38年(1699年)第三次修建完成,它屢毀屢建。」

據介紹,鎮海橋長133米,寬15米,為六墩七孔石質拱橋,是安徽省現存的長度排在前20位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石拱橋之一。2019年10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俊傑表示:「鎮海橋是黃山市中心城區最古老的、最壯觀的地標性質的大橋。作為地標大橋,一直沒有喪失使用的功能,是連接屯溪老街和黎陽巷一個必要的通道,所以既是地標性建築,又有故事、有文化、有歷史,至今還有使用功能。鎮海橋寄託了所有徽州人的情感。」

看著如今僅剩的幾個橋墩,許多市民不禁扼腕嘆息。

生於此、長於此的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翟屯建,在看到消息後第一時間去了現場,看到被毀的鎮海橋,翟屯建痛心不已。

翟屯建說:「屯溪在我們的概念裡,當時只有兩個東西,第一個是鎮海橋,第二個是屯溪老街。看到鎮海橋被衝毀以後,當時的心突然一跳,好像失去了心頭非常重要的東西,鎮海橋是屯溪的一個象徵,現在沒了,實在是不應該的。」

而另一座被衝毀的旌德縣三溪鎮的樂成橋,有「皖南第二大古石橋」之稱,位於三溪鎮徽水、抱麟溪、玉溪三水匯合處,全長156米。旌德縣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主任方光介紹:「樂成橋始建於明代,現在有470多年的歷史,它是商貿的必經之道。對這個橋我們是很有感情的。」

持續強降雨不僅是造成了兩座古橋被摧毀,安徽省文旅廳文物保護處一級調研員黃會介紹,黃山、宣城等地多處國保單位和省保單位同樣面臨嚴峻的考驗。黃會說:「黃山市徽州區潛口民宅、績溪縣龍川胡氏宗祠裡面都進水了,到腳踝以上;另外還有一處國保單位是休寧縣登封橋,一個橋墩被水衝裂了,不是太嚴重。這些相關單位正在積極排水,在搶險當中。」

對於此次被洪水損毀的古橋,張俊傑建議,儘快復建。他說:「我贊成復建,這恢復的不僅僅是一座石橋、一個建築,更是徽州人的自強不息和社會公益,這些精神都可以在修建這座橋的過程中,得到非常好的提升。」

旌德縣文旅局副局長方立新表示,只有等降雨停止、洪水退卻後,才能開始古橋構件打撈工作。按照以往的經驗,70%以上的構件能夠打撈上來。等專家組研判後,才能確定復建或重修方案。

方立新說:「現在去打撈是不可能的,看也看不到,必須要等洪水退卻。等洪水退卻後,組織力量對這些老構件集中打撈,然後集中堆放。以後專家萬一提出要復建或重修,這些老構件基本上都還在。」

安徽省文旅廳文物保護處一級調研員黃會表示,下一步經過專家勘察、論證後,根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會做好相關修復工作。

黃會說:「這些古建古橋損毀以後怎麼修復,我們正在部署。如果能夠修復儘量修復,不能修復的採取一些變通的措施。下一步是進行專家論證,派專家到現場去勘察。現在皖南地區汛期還在發展,所以我們還是要求各地不能鬆懈,做好防汛搶險工作。」

受洪澇地質災害影響,除了安徽鎮海橋、樂成橋等被洪水衝毀,湖北的武當山五龍宮、龍虎殿,湖南的朱家大院等古建築也因洪水房屋倒塌嚴重,汛期文物安全形勢嚴峻。國家文物局緊急向相關省份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強汛期文物安全工作。

據國家文物局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7日16時,南方11省份有130餘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受到損失,一些文物單位受損嚴重。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安全監管處侯冉冉介紹,國家文物局緊急向相關省份發出電話通知,要求各地文物部門和文博單位,密切關注氣象、及時排查隱患、做好應急處置,全面加強汛期文物安全工作。

侯冉冉說:「要求各地文物部門和文博單位,與環保、應急管理、氣象等部門加強協調溝通,密切注意氣象和地質災害預報,高度關注本地雨情水情風情汛情,及時組織排查文物單位災害險情和隱患,切實採取有效防汛措施,保障文物和人員安全;建立汛情報告制度,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嚴陣以待,一旦發生文物損失,要立即報告,並會同當地有關部門、單位,妥善做好後續保護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構件或者部件,將文物損失降到最低。」

目前,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各相關省份文物部門和文博單位均已啟動汛期安全應急機制,全力開展文物防汛安全工作。

相關焦點

  • 黃山明代鎮海橋被山洪衝毀,為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網友:好難過
    7月7日上午近10時許,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鎮海橋(屯溪老大橋)被山洪衝毀。今天上午近9時,記者曾在現場查看水情時看到,屯溪老大橋所在的橫江河洪水迅猛,濁浪滔天,當時老大橋還沒出事。
  • 安徽黃山將修復被洪水衝毀的明代鎮海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通訊員 趙俊燕)受持續強降雨引發的洪水衝刷及長時間高水位浸泡影響,7月7日9點35分左右,位於黃山市屯溪老街口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鎮海橋1處橋墩遭水毀,之後橋面出現垮塌,橋墩受損嚴重。
  • 黃山啟動明代鎮海橋修繕工程
    鎮海橋始建於明代,全長131.2米,寬7.53米,是一座六墩七孔石拱橋,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7月,該橋被洪水衝毀,橋梁構件、石料沉陷水中。據了解,相關部門前期已完成鎮海橋散落構件、石料的打撈工作,共打撈石構件約4565.44立方米,可利用率約80%。修繕工程將盡最大可能保存原有歷史信息,儘量保持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工程預計於2021年12月完工。
  • 800歲彩虹橋、500歲鎮海橋、400歲樂成橋……多地文物古橋被衝毀...
    該橋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設計最為科學的一座古廊橋,不僅被譽為「中國廊橋史上的絕版」、「中國最美的廊橋之一」,更是國務院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安徽兩天兩座古橋被洪水衝毀 6日,安徽旌德縣一座始建於明代、清代復建的樂成橋受洪水侵襲,11孔的古橋在3小時內僅剩4孔,損壞嚴重。
  • 安徽兩天兩座古橋被洪水衝毀 鬱達夫曾嘆「幾夜屯溪橋下夢」
    央廣網黃山7月9日消息(記者王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朝花夕拾》7月8日報導:7月7日上午,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鎮海橋(屯溪老大橋)被山洪衝毀。而就在7月6日,地處安徽旌德縣的明代古橋樂成橋也被洪水衝壞。
  • 800歲彩虹橋、500歲鎮海橋……文物古橋被衝毀,90多歲老奶奶落淚
    該橋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設計最為科學的一座古廊橋,不僅被譽為「中國廊橋史上的絕版」、「中國最美的廊橋之一」,更是國務院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安徽兩天兩座古橋被洪水衝毀6日,安徽旌德縣一座始建於明代、清代復建的樂成橋受洪水侵襲,11孔的古橋在3小時內僅剩4孔,損壞嚴重。
  • 安徽黃山將打撈被洪水衝垮的古橋原料 提醒市民:為安全切勿自行...
    安徽兩天兩座古橋被洪水衝毀 鬱達夫曾嘆「幾夜屯溪橋下夢」7月7日上午,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鎮海橋(屯溪老大橋)被山洪衝毀。而就在7月6日,地處安徽旌德縣的明代古橋樂成橋也被洪水衝壞。前一座橋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後一座有「皖南第二大古石橋」之稱。
  • 兩天兩座古橋被衝毀:古橋保護宜早不宜遲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鎮海橋」遭山洪衝毀:始建於明代 國家級重點文物 。7月7日,各地的目光聚焦安徽黃山歙縣。受到連日暴雨影響,歙縣高考數學語文兩個科目延期;而在黃山市屯溪區,一座古橋被洪水瞬間衝垮的視頻,也在社交平臺廣泛傳播。據悉,這座橋為明代鎮海橋(屯溪老大橋),始建於明嘉靖15年(1536年),2019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黃山市中心城區最古老的明代石橋。
  • 484年歷史的鎮海橋——黃山屯溪老橋,不久將重現在遊人面前
    衝毀後,屯溪老橋場景。衝毀後,屯溪老橋場景。衝毀後,屯溪老橋場景。 眾所周知,今年七月份受持續暴雨的影響下,安徽著名景點,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山屯溪老橋,被山洪衝毀。 普及下,屯溪老橋,又稱鎮海橋,為六墩七孔全石拱橋。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朝康熙年、光緒年,由於山洪泛濫,多次加固重修。該橋上部為腹式石拱,下部為條石重力墩臺,石墩為龜背紋,形似六龜馱護大橋。
  • 被洪水衝毀的鎮海橋 如何不讓一塊古橋石去「流浪」?
    這個夏天,中國南方的持續強降雨,除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外,一些地方的文物古蹟也因災受損,備受關注。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指出,今年汛期,受損文物範圍廣、數量多、損失大,是近年來汛期文物受損最為嚴重的一年。受損文物中,古代橋梁被衝毀、古城牆坍塌和文物建築房屋垮塌較為嚴重。7月6日,位於安徽旌德縣的樂成橋在洪水中倒塌。
  • 安徽400多年古橋被洪水衝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
    來源標題:安徽400多年古橋被洪水衝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 7月5日至6日,安徽省旌德縣普降大雨,河水暴漲。記者從旌德縣委宣傳部獲悉,位於該縣三溪鎮境內的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古橋——樂成橋被水衝壞,受損嚴重。
  • 安徽黃山明代古橋被洪水衝毀 市民冒雨看望
    中新網合肥7月7日電 (劉浩)7日上午10時左右,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明代鎮海橋被洪水衝垮毀壞,當地市民撐傘冒雨看望。資料圖:屯溪老大橋全景 梁筱璐 攝鎮海橋,修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又名老大橋,位於屯溪三江口——即新安江、率水、橫江交匯處,跨立在橫江口上,東西貫穿屯溪老街與黎陽古鎮。據目擊者介紹,當日橫江洪水迅猛,10時許,老大橋一個橋墩被洪水衝撞後出現毀損,之後橋體被衝斷,橋梁坍塌。
  • 兩天兩座古橋被衝毀:古橋保護 「加固減負」是關鍵
    【兩天兩座古橋被衝毀】7月7日,各地的目光聚焦安徽黃山歙縣。受到連日暴雨影響,歙縣高考數學語文兩個科目延期;而在黃山市屯溪區,一座古橋被洪水瞬間衝垮的視頻,也在社交平臺廣泛傳播。據悉,這座橋為明代鎮海橋(屯溪老大橋),始建於明嘉靖15年(1536年),2019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黃山市中心城區最古老的明代石橋。而就在7月6日,地處安徽旌德縣的明代古橋樂成橋也被洪水衝壞,橋面損壞嚴重。原本11孔的古橋,截至6日下午,只剩4孔的橋體,洪水依然洶湧,後期還有進一步毀壞的可能。
  • 衣服換了好幾件,鞋裡水倒了不知道多少回——安徽黃山屯溪老街防汛...
    新華社合肥7月8日電(記者李亞彪 陳尚營)受連續強降雨影響,安徽省黃山市始建於明代的鎮海橋被衝毀。而在江邊,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屯溪老街也有江水倒灌。屯溪老街有「流動的清明上河圖」之稱,受災情況究竟如何?7日夜,記者冒雨來到這裡,探訪了這條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徽州古街。
  • 安徽黃山開始打撈近500年歷史古橋構件
    【解說】8月12日,被洪水衝毀的有著近500年歷史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鎮海橋散落構件、石料打撈工作正式開始。【解說】記者在打撈現場看到,隨著鎮海橋所在的新安江水利樞紐開閘放水,原本被洪水衝毀的鎮海橋石構件從江灘上露出,近5800立方米的石構件呈階梯狀堆積在原橋墩和橋孔之下。
  • 暴雨襲擊緬甸果敢,部分道路被山洪淹沒,重要橋梁被衝毀
    【緬甸中文網訊】今天(7月24日),有讀者向小編爆料稱,由於近日果敢老街連日降雨,今早,老街前往南裡路段暴發山洪,部分路段被洪水淹沒。據爆料者介紹,被山洪淹沒的路段有一個較大的彎道,以往發生過多起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