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皤灘鄉板橋村起步,經古道徒步到淡竹鄉下葉村,聽起來就有點嚇人,角對角的兩個地方,是不是要走個半死?其實並不遙遠,翻過一個山崗就到。
2013年的時候,曾經跟著驢友的大部隊走過一次古道,當時從桐江書院停車開始徒步,經歲月的洗禮,已找不到古道的入口。沈老師聯繫了板橋村老主任幫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當地群眾說,古道最初的名字叫蝦坑嶺,後來不知道怎麼演變成了蟹坑嶺,我猜是蟹的身價暴漲,道往高處走,蝦就變成了蟹。不過在這旅遊經濟的時代,這個出過狀元的古道,再叫蝦啊蟹的,有點跟不上節奏了,乾脆叫個狀元古道,賣點更好!
傳說,宋朝理學大師朱熹28歲的時候攜兒子來仙居皤灘桐江書院的前身講學。偶有一日見一中年男子暈倒在書院門口的大樹下,救治後該男子自稱叫王一朋,時年46歲,溫州樂清人,因慕朱熹大名,長途跋涉而來,不料因饑寒交迫而病倒。
朱熹深為感動,就安排王一朋和其兒子一起讀書。
人的命,天註定。朱熹的兒子在仙居求學期間因病去世,葬於山下鼎山。而求學有成的王一朋,卻在第二年(1157年),被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欽點為進士第一名(即狀元)。
宋高宗覺得王一朋名字小裡小氣,就揮毫將「一」字改成「十」字,告其應廣交朋友,廣增學業,廣為朝廷效力。從此,學子王一朋就變成了狀元王十朋。
從原板橋一大隊朱木後自然村附近步入古道,不多遠就看到了路旁的一個外觀基本完好的古路廊。
2013年的時候,印象裡三塊修路牌記是矗立在路廊的內側的,記錄著當初修路時各位好心人捐助的土方土石。現如今,三塊碑記因缺少有效保護,一塊半掩埋在廢墟中,一塊已經破碎臥倒在地,只有一塊還頑強屹立……
緊挨路廊的就是一個四合院,雖然只剩斷牆殘垣,但輪廓依稀存在。從碑記的記錄看,這裡應該是曾經的楓林寺,但從現有的結構看,村前有豬料缸,村旁有古墓,村後有露天糞坑,更像是古村。抑或是古寺改為古村也未可知。這種路廊和住宅連在一體的建築模式,自忖也算走過不少古村落,卻還是第一次見到。
後問詢村民,說這裡是原是板橋一大隊楓樹坪自然村,上世紀八十年代普查的時候為10戶 33人,現已全部移民,只剩下一座空城。再過幾十年,或許就徹底抹去了歷史的痕跡。
路旁的兩塊平整巨石,我們猜想當年的朱熹大師和王狀元或許坐而論道,惺惺相惜……
翻過山崗頂,我們就一直在尋找元朝詩人方蘭亭(字志道)所作的《寄兄桐廬九日懷古》詩文的摩崖時刻。沈老師指點說,那個山崖就是詩刻所在,我求知若渴,不顧路況艱難,披荊斬棘地爬了過去,卻是空歡喜一場。任何時候,老實人總是受到欺負……
終於在臨近下葉村的那邊山道旁,看到了摩崖石刻文物保護碑,在家裡為我們準備美味中餐的女同學遙控指點下,終於找到了這古蹟。
資料記載,元朝的時候重武輕文,讀書人就開始少了,加上古道上強盜很多,溫州的學子便不敢再經古道到桐江書院求學。後來的一段時期,政府嚴厲地打擊了盜匪,古道恢復了往日的平安。此時的桐江書院主人方志道高興之餘,就寫了這首《寄兄桐廬九日懷古》的詩,並刻於古道邊的山體上。
我們找到的時候,石刻至今已經近700年,部分字跡已經風化,並不能完全辨認,幸虧現在可以百度,全文為:「綠林鎖霧氣潛消,鐵騎追風將獨豪;端要攄忠期報捷,不須懷古事登高。右客湖廣方蘭亭寄兄桐廬九日懷古,時至元丁丑秋望,摩崖葉純。」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結合當初的歷史環境,這首詩的大體意思就是,現在古道平安了,學子們無需懷古登高,你們來書院繼續讀書吧。
走了半天的古道,想上個廁所吧……卻差點成了流氓,這圖標赤裸裸地誤導犯錯誤。
肚子已經抗議,先去下葉村好看的女同學家吃仙居特色美味麥油脂,再去探訪牛鼻洞,不知道會有怎樣的風景?
20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