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扶貧路 點滴見真情丨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第一...

2020-12-12 天眼新聞

我叫岑莉,2018年3月,我榮幸受組織委派從黔南州老年大學到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

思路決定出路,駐村第一天,我在思考如何「下手」抓工作,深感責任重大,憑著過去曾在基層工作多年的經驗,明確了「五個什麼」的工作構想,即:我為什麼駐村?貓寨村的群眾需要做什麼?能為貓寨的群眾做什麼?產業鏈延伸為什麼?全村今後可持續發展的路是什麼?

岑莉(左一)

深入調研,聯絡感情,儘快摸清村情民意  為了儘快深入群眾了解村情民意,我與苗族的「姨媽們」「帶花」(穿苗族服裝),學苗語、編山歌、「擺家」、推磨子、打野菜、看「石貓」、學做豆腐乳,很快與貓寨村的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用半個月的時間也摸透了貓寨村的基本情況,這個龍裡縣北部距省會城市貴陽僅有30公裡的苗族小山村,2018年尚屬省級一類貧困村,全村面積共有16平方公裡,有7個自然寨,人口有1136戶314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844人,佔比達26.87%;有農田3672畝,耕地5328.3畝,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以外出務工為主。掌握了貓寨村的「家底」後,我開始與村「兩委」班子、其他駐村幹部共同分析琢磨製定脫貧計劃和發展規劃。  立足當前,解決問題,確保群眾如期脫貧  在摸清村情民意的基礎上,立足當前,首先考慮如何讓貓寨村群眾如期脫貧問題,我們圍繞解決「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下功夫,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66戶844人。我與工作組其他同志一道認真落實了「小康水」、「小康電」、「小康路」、「小康寨」、「小康房」等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按照龍裡縣委提出的「1+3+8」提升提質鞏固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要求。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解決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住房安全、醫療、教育等做了哪些,協調資金65.4萬元,解決844人口脫貧,修了8.4通組公路,19.8公裡串戶路等等,安裝96個路燈。並於2018年7月代表龍裡縣順利通過國務院第三方「脫貧」評估驗收。   同時,注重帶動引領,積極培養致富帶頭人。通過努力協調有關部門,為返鄉創業人員陳昌友興建養殖場,2019年6月順利註冊了貴州省宏升沅農業科技服務公司。如今,貓寨村已註冊有兩家公司,註冊資金分別為50萬元和100萬元;並陸續建起了6家初具規模的畜禽養殖場,其中有5個基地已經投入使用,還有1個正在建設中。5個養殖場共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其中20萬元將用於基地的生態綠化,特色養殖產業已顯現雛形。

著眼長遠,做好謀劃,探索產業發展路子  由於貓寨村沒有一個成熟穩定的產業支撐,自身造血功能不盡人意,探索一條有利於貓寨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並銜接下步鄉村振興工作的有效路徑,成為我駐村後思考最多的問題,經過調研和逐步探索,初步形成了貓寨村符合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積極推動產業發展新路子,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推動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針對貓寨村群眾都是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絕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都選擇外出務工、田地大量丟荒的現狀。藉助前期已經種植有3800多畝刺梨作為基礎,我在思考如何把刺梨產業做大做強,並形成產業鏈長期鞏固發展。2018年8月,我通過多方打聽,聯繫到了廣西顧式有機農業集團負責人、有著「中國十大有機行者」稱號的梁家熙先生,並力邀梁家熙先生多次來到貓寨村對刺梨基地和農業產業進行實地調研、評估研判,在得到該集團初步認可貓寨村發展條件的基礎上,自己同時積極向龍裡縣委、政府推薦該集團到龍裡發展,促成了2018年9月份縣委統戰部主持召開了廣西顧式有機農業集團投資貓寨村農業產業洽談會議,初步達成投資意向。  三年扶貧路,一生扶貧情。扶貧路上故事說也說不完。貓寨組有個聾啞的孤寡老人蘭正伯是個低保貧困戶,他知道我是貓寨村第一書記,有一天因為颳大風把貼在他家門上印有「第一書記岑莉」相片的聯繫卡給吹走了,他跑到村委會用手勢比劃叫把「岑莉」補上,他家裡沒有油下鍋了,他也會到村裡用手語叫「岑莉」幫忙打電話叫住在鎮上的兄長幫他割點肉來;這些點點滴滴小事自然而然拉近了與群眾之間的距離並在群眾中產生了一種親和力、凝聚力與號召力,工作也很順利得到村民積極支持,我負責聯繫的貓寨組和長溝組在實施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全鎮「擂臺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袁鵬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讓村寨變了樣丨龍裡縣洗馬鎮田箐村扶貧幹部熊安平
    我叫熊安平,來自龍裡縣工信局。2017年夏天,龍裡作為全省第二批、黔南州第一批脫貧摘帽縣,全面吹響脫貧攻堅總攻號角。當時我還在林業局工作,在與家人溝通後,我主動申請駐村承擔脫貧攻堅任務。參加8月16日全縣脫貧攻堅誓師大會後,我就奔赴龍裡縣洗馬鎮田箐村開始駐村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九年扶貧路,一路見真情丨雷山縣郞德鎮楊柳村駐村...
    「我是個老扶貧了,九年扶貧路,真是一路見真情。」我叫楊華周,曾任雷山縣方祥鄉副鄉長,現任雷山縣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同時也兼任雷山縣郎德鎮楊柳村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在方祥鄉工作20年的基層幹部,我深感責任重大,但從未氣餒、從不妥協,經過與當地幹群努力、步步為贏,全鄉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年5月,我表現突出,得到組織信任、群眾支持,當選為方祥鄉副鄉長,具體分管農林水和扶貧工作。從那一年起,就與扶貧工作有了不解之緣。
  • 「我的扶貧故事」苗鄉裡的「空降」書記丨龍裡縣洗馬鎮平坡村駐村...
    我叫潘高峰,是上萬名駐村第一書記中的普通一員,也是一名來自湖北籍的新「貴州人」。2018年3月從貴州金控集團派往龍裡縣洗馬鎮平坡村任駐村第一書記。而身為平坡村第一書記,我必須得做些啥。產業興,群眾富。2018年4月,我和村黨委通過調研開始探索平坡村的產業發展道路,意外地發現,這個村子生長的辣椒品種和品質都很好,一個辣椒差不多有二兩,加上農戶對於種植辣椒的技術接受也快,產量高,適宜擴大發展辣椒產業。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帶來的幸福生活比蜜甜|龍裡縣洗馬鎮洗...
    我叫劉林,今年55歲,是龍裡縣洗馬鎮洗馬社區的村民,家中共有5口人。2014年,大兒子劉傑在龍裡一中讀高一,小兒子劉磊在上初三,兩小子從小懂事兒,成績也好。可我心裡卻有一個不敢說出口的擔憂,這學費對我們來說實在是難啊!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幫扶暖民心丨平壩區青峰村第一書記 邵國軍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幫扶暖民心丨平壩區青峰村第一書記 邵國軍 2020-12-17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這條路 我會一直堅定地走下去丨龍裡縣龍山鎮...
    我叫楊必清,是龍裡縣水務局派駐龍山鎮羊蓬村的駐村幹部。2017年3月,我懷著一顆忐忑的心到羊蓬村,面對那些渴望脫貧的雙眼,我著急又有點不知所措,著急的是想快點幫助他們脫貧,不知所措的是一時間不知道具體要做些什麼。要發展要脫貧,必須要了解清楚村情。
  • 「我的扶貧故事」告別青青校園 我踏上駐村路|龍裡縣醒獅鎮關莊村...
    我是謝祥傑,於2017年9月份到龍裡縣醒獅鎮參加工作。我收拾好行囊,帶上所有的生活用品,還記得那天后備箱塞得滿滿當當,前往全鎮兩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關莊村。送我下村的車穿過蜿蜒的山路,一直向山裡延伸,似乎像走不完一樣。
  • 「我的扶貧故事」田念東:五年扶貧路,步步有情在
    初入扶貧路見真情「喂,田書記,我家房屋好像有點問題,你能不能來看看……」凌晨三點接到群眾反映問題,我立馬從睡夢中驚醒,一看陳太志這個名字,想到瓦屋鄉司前村2270人中也沒人叫這個名字,思緒一下子就回到了2016年。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個大學生丨羅甸縣邊陽鎮團田村駐村幹部...
    我叫鄧晗,2017年6月大學畢業。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後,我心中的想法愈加強烈:到一線去、到基層去,為群眾幹點實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根據組織安排,2017年9月我在黔南自治州龍裡縣洗馬鎮龍場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異鄉裡的扶貧情|水城縣楊梅鄉楊梅小學教師袁富巧
    我叫袁富巧,30歲,是水城縣楊梅鄉楊梅小學的一名教師,從雲南到六盤水,這是我在異鄉工作的三年,也是我參加扶貧工作的第二個年頭。帶著滿腔熱情和理想,我包保慕尼克村沙地組四戶貧困戶,光榮地成為一名基層幫扶人員。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真意做好幫扶工作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西竹...
    我叫練軍,2018年3月,由貴州省教育廳選派到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西竹村擔任第一書記。我到西竹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走訪,摸清楚村情村況。  針對農戶的疑惑和困難,我及時入戶了解情況,將扶貧政策講清楚,耐心地做工作,轉變他們的思想。為方便群眾聯繫,我在每家都張貼了連心卡,在村內設立了多個便民意見箱。
  • 「我的扶貧故事」仙人街上的旅遊大使丨石阡縣龍井鄉關口坪村第一...
    我叫楊光復,是貴州師範大學的一名教師。在脫貧攻堅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響應黨中央號召,經過層層選拔,於2019年初赴石阡縣龍井鄉關口坪村擔任第一書記。我憑著知識分子的悲憫情懷和黨員幹部勇於擔當作為的精神品質,扎紮實實地推進了關口坪村精準扶貧的各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用真情換來村民的信任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大壩...
    那麼,我如何帶領66人的扶貧隊伍開展工作呢?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將全村幫扶人員分成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及環境整治等專班,在六枝特區檔案館的支持及全體幫扶人員的努力下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白天,我與扶貧工作隊隊員在各村民組組織實施各類扶貧項目;夜幕降臨,我便進寨入戶或召開院壩會,與農戶促膝談心,向村民宣傳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了解社情民意,回答村民提出的各種疑問……韋仕蘭(左二)與扶貧隊員一起晚上同村民交心談心張發明張發喜兄弟倆父母早已病故,他們在外打拼並分別結婚生子,然而家中原居房屋搖搖欲墜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扶貧「三部曲」丨甕安縣猴場鎮青池村網格員...
    我叫付星毓,2019年5月,來到猴場鎮青池村,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一路走來的扶貧工作,感慨萬千,總結起來就是扶貧中的「三部曲」。當我走到他家院壩時,他拄著拐杖正在屋簷下坐著,我上前微笑著和他打招呼。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次愉快而輕鬆的談話,沒想到他的臉一下就拉下來了,說道:「你們這些網格員做的事情一點也不公平,村裡某某家有壯勞力,兒子又在當兵,好手好腳,還被評上貧困戶,我看你們是瞎了眼睛,被豬油蒙了心。」他說得毫不客氣,我卻連他說的是誰都不了解,一時間,我手足無措、無言以對。
  • 「我的脫貧故事」三年扶貧情 一生都勻人|都勻市委常委、副市長...
    2018年6月,2020年3月金進(左三)赴廣州市黃埔區「黃埔軍校」廣場推銷扶貧產品三年來,我妻子和兒子對我工作是鼎力支持!   三年來,我去過都勻市最偏僻最貧困的胡廣村、翁奇村、大定村、擺桑村等,踏遍了30個貧困村,走遍了都勻的山山水水,品嘗多彩都勻的風土人情,三年都勻行,感悟各不同,這裡我簡要總結是:2017年底我把都勻稱之為:沒來不敢來,來了不想走,走了再想來,再來不回去。第二年總結為:一往黔(前)行,終身南(難)忘。
  • 「我的扶貧故事」一名教師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扶貧...
    我是興仁市潘家莊鎮王家寨學校的一名教師,2017年9月,接到通知,全縣教職工要參與扶貧工作。身為教師的我,從此就踏上了扶貧之路,開始了扶貧生涯,有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更有不少的收穫和感悟。我所包保的是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核桃寨組代家洪戶。
  • 「扶貧故事②」孫銘晗:兩赴都安,情惠瑤山
    2013年,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定點扶貧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八年來,礦大人情系都安,助力瑤山,幫助都安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2020年6月9日,在第13個國際檔案日即將來臨之際,我校以「檔案見證小康路、聚焦扶貧決勝期」為主題,開展雲端扶貧故事展,凝聚礦大力量,助力都安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以真心換真情 做群眾心裡的「便民聯繫人」丨威寧...
    我叫祿原,2019年6月我被威寧自治縣農業區劃中心選派到金鬥鎮黑坭村擔任下沉幹部,7月被調整到圍帳社區擔任第一書記,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轉眼間,駐村已一年有餘。300多個日日夜夜,駐紮在村裡,走過彎彎曲曲的鄉間小道,攀爬過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大山,看過農戶窗裡的閃閃燈光,聽過「汪汪汪」的犬吠聲,深入走訪過一個個村民之家,聆聽過每一個貧困戶的故事,我深切地感到,扶貧工作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做精做細是關鍵,解決這些問題,並非一蹴而就。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周青蘭: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
    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扶貧路興義市敬南鎮布雄小學老師 周青蘭老公田明是興義市教育局的一名幹部。2017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沒有過,田明告別了我和他年邁的父母,一個人驅車就去了與廣西一湖之隔的興義市滄江鄉坪堡村。
  • 「我的扶貧故事」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丨黔西南貞豐縣魯貢鎮坡艾村駐...
    我是施鵬,在2017年有幸加入基層服務單位,正式走上工作崗位,也是這一天正式接觸了扶貧工作,接下駐村這根接力棒,與全國上下一起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到今天,我可以很肯定、驕傲的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很有意義的實事,有些人一輩子都趕不上的事被我們幾年就做了,成效顯著!」走在扶貧路上,回顧駐村參與扶貧工作的這幾年,是我感觸很深、感悟很多,也是自身進步和提升最為明顯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