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岑莉,2018年3月,我榮幸受組織委派從黔南州老年大學到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
思路決定出路,駐村第一天,我在思考如何「下手」抓工作,深感責任重大,憑著過去曾在基層工作多年的經驗,明確了「五個什麼」的工作構想,即:我為什麼駐村?貓寨村的群眾需要做什麼?能為貓寨的群眾做什麼?產業鏈延伸為什麼?全村今後可持續發展的路是什麼?
岑莉(左一)
深入調研,聯絡感情,儘快摸清村情民意 為了儘快深入群眾了解村情民意,我與苗族的「姨媽們」「帶花」(穿苗族服裝),學苗語、編山歌、「擺家」、推磨子、打野菜、看「石貓」、學做豆腐乳,很快與貓寨村的老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用半個月的時間也摸透了貓寨村的基本情況,這個龍裡縣北部距省會城市貴陽僅有30公裡的苗族小山村,2018年尚屬省級一類貧困村,全村面積共有16平方公裡,有7個自然寨,人口有1136戶314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844人,佔比達26.87%;有農田3672畝,耕地5328.3畝,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以外出務工為主。掌握了貓寨村的「家底」後,我開始與村「兩委」班子、其他駐村幹部共同分析琢磨製定脫貧計劃和發展規劃。 立足當前,解決問題,確保群眾如期脫貧 在摸清村情民意的基礎上,立足當前,首先考慮如何讓貓寨村群眾如期脫貧問題,我們圍繞解決「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下功夫,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66戶844人。我與工作組其他同志一道認真落實了「小康水」、「小康電」、「小康路」、「小康寨」、「小康房」等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按照龍裡縣委提出的「1+3+8」提升提質鞏固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要求。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解決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住房安全、醫療、教育等做了哪些,協調資金65.4萬元,解決844人口脫貧,修了8.4通組公路,19.8公裡串戶路等等,安裝96個路燈。並於2018年7月代表龍裡縣順利通過國務院第三方「脫貧」評估驗收。 同時,注重帶動引領,積極培養致富帶頭人。通過努力協調有關部門,為返鄉創業人員陳昌友興建養殖場,2019年6月順利註冊了貴州省宏升沅農業科技服務公司。如今,貓寨村已註冊有兩家公司,註冊資金分別為50萬元和100萬元;並陸續建起了6家初具規模的畜禽養殖場,其中有5個基地已經投入使用,還有1個正在建設中。5個養殖場共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其中20萬元將用於基地的生態綠化,特色養殖產業已顯現雛形。
著眼長遠,做好謀劃,探索產業發展路子 由於貓寨村沒有一個成熟穩定的產業支撐,自身造血功能不盡人意,探索一條有利於貓寨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並銜接下步鄉村振興工作的有效路徑,成為我駐村後思考最多的問題,經過調研和逐步探索,初步形成了貓寨村符合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積極推動產業發展新路子,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推動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針對貓寨村群眾都是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絕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都選擇外出務工、田地大量丟荒的現狀。藉助前期已經種植有3800多畝刺梨作為基礎,我在思考如何把刺梨產業做大做強,並形成產業鏈長期鞏固發展。2018年8月,我通過多方打聽,聯繫到了廣西顧式有機農業集團負責人、有著「中國十大有機行者」稱號的梁家熙先生,並力邀梁家熙先生多次來到貓寨村對刺梨基地和農業產業進行實地調研、評估研判,在得到該集團初步認可貓寨村發展條件的基礎上,自己同時積極向龍裡縣委、政府推薦該集團到龍裡發展,促成了2018年9月份縣委統戰部主持召開了廣西顧式有機農業集團投資貓寨村農業產業洽談會議,初步達成投資意向。 三年扶貧路,一生扶貧情。扶貧路上故事說也說不完。貓寨組有個聾啞的孤寡老人蘭正伯是個低保貧困戶,他知道我是貓寨村第一書記,有一天因為颳大風把貼在他家門上印有「第一書記岑莉」相片的聯繫卡給吹走了,他跑到村委會用手勢比劃叫把「岑莉」補上,他家裡沒有油下鍋了,他也會到村裡用手語叫「岑莉」幫忙打電話叫住在鎮上的兄長幫他割點肉來;這些點點滴滴小事自然而然拉近了與群眾之間的距離並在群眾中產生了一種親和力、凝聚力與號召力,工作也很順利得到村民積極支持,我負責聯繫的貓寨組和長溝組在實施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全鎮「擂臺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袁鵬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