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古代樂舞最豐富的一個時期,詩人白居易的詩寫道:「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在唐代數不清的樂舞作品中, 《霓裳羽衣》始終居於榜首。唐代後, 《霓裳羽衣》流傳影響不斷,即使在現當代中國的舞臺上,以《霓裳羽衣》為名的音樂舞蹈作品仍然時有出現。 《霓裳羽衣》能夠成為盛唐樂舞的代表作,這是與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中西樂舞交流分不開的, 《霓裳羽衣》是「胡樂」與「華樂」的合璧。 《霓裳羽衣》流傳影響久遠,其原因又是多方面的,除了「胡樂」與「華樂」相結合而產生的演藝效果及影響外,這部樂舞所表現的藝術境界,以及樂舞最終凝結的歷史內涵,是促使它穿越時空,讓後人銘記的內在原因。
創作與表演
《霓裳羽衣》於開元年間( 713年—741年)創作,它的始作俑者是唐明皇李隆基。 《霓裳羽衣》在正史、別史、雜錄、詩詞中皆有記載。綜合歷史材料來看, 《霓裳羽衣》是西涼節度使進獻的《婆羅門曲》與本土道教樂曲相結合的作品。在一些詩歌和註解中,還提到因唐明皇登望一座叫女幾山(又名花果山)的仙山,發願求仙,回來後遂命名樂舞為《霓裳羽衣》 。天寶四年( 745年)在冊封楊貴妃的儀式上,演奏了《霓裳羽衣》 ,而後楊貴妃舞《霓裳》被時人譽為「可掩前古」之不可超越,從此, 《霓裳羽衣》便聲譽鵲起。
五代王建墓浮雕擊齊鼓樂伎(成都永陵博物館藏)
唐代詩人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原詩及詩注,記載了《霓裳羽衣》的表演,全曲三十六段,表演沿用了唐代大曲的三段體結構:第一部分《散序》是器樂演奏,第二部分《中序》以歌唱為主,第三部分《破》是舞蹈表演。在唐詩中《霓裳羽衣》現身頻率高, 《霓裳》之舞也是詩人炫技文辭的亮點,比如詩云:「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 ,說《霓裳》之舞就像神鳥的飛翔,又如雪花的飄旋,音樂好像引吭的鶴鳴之聲, 《霓裳羽衣》的歌舞營造了如詩如畫的仙境。在盛唐時期, 《霓裳羽衣》由皇家樂舞機構梨園掌教,由楊貴妃和梨園樂伎及宮女組成演出團隊,宮廷演出《霓裳羽衣》有獨舞、雙人舞、群舞、道具舞等形式。唐文宗開成元年( 826年)和唐宣宗時期( 847年—859年) ,宮廷曾用數百位宮女表演《霓裳羽衣》 ,舞者是執幡節,被羽服,連袂歌舞。唐人很看重《霓裳羽衣》 ,以至於《霓裳羽衣》的影響超出了宮廷演藝範圍,在唐文宗時的貢院科舉考試中,《霓裳羽衣》還被列為試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