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岸線向西,小編今天從珠海經過海關,來到了十一假期之旅的第四站——澳門。話說呢,澳門的賭場的玩法呢,有百家樂、押大小、輪盤大贏家、21點……sorry,我忘了,我不是來賭博的,我是來考察慈善傳統的!
所以,澳門的慈善文化代表地是……?
其實,在中西方文化並存的澳門之地,有許多慈善傳統得到了很好的繼承,這些傳統兼具中西方文化精髓,繼承了中葡兩國人民的行善美德。
今天小編要重點介紹的是——仁慈堂,因為它可以說是亞洲範圍內歷史最悠久的西式慈善機構。
在這幾個世紀中,作為繁忙的貿易港口,澳門擁有配置妥善的社會福利設施。在這其中,仁慈堂——這座澳門做古老的教堂,其作用功不可沒。一直以來,仁慈堂都順應社會環境作出調整,適應不同的政局,並在澳門的社會事務甚至政治事務中發揮作用。
仁慈堂的歷史是與澳門的歷史一起交織發展的,甚至比澳葡政府的歷史還要悠久。早在十六世紀,澳門開埠不久,仁慈堂的前身「仁慈堂弟兄會」就在澳門成立了。
關於「弟兄會」則可以上溯到1485年,當時的葡萄牙攝政女王唐娜·萊昂諾爾(Rainha D. Leonor)強力推行社會服務改革,並於1498年8月15日創立了「裡斯本弟兄會」。仁慈堂在葡萄牙全國都設有院舍和辦事處,並在世界各地展開建立同性質的機構,澳門仁慈堂的成立就是其中的一個體現。據考證,澳門仁慈堂是亞洲大陸上最古老的歐洲慈善機構。
1569年,賈尼路(D. Belchior Carneiro)主教到達澳門一年後,創立了仁慈堂。仁慈堂遵循天主教救治社會的原則:應該給飢餓的人食物、給乾渴的人飲水、給衣不蔽體的人衣物、給窮人和朝聖者庇護、給生病的人醫療並且讓死去的人得以安息。
▲仁慈堂創始人、澳門首任主教賈尼路(澳門譯作賈尼勞)的雕像
在賈尼路主教寫給耶穌會大主教的信中,這樣描寫仁慈堂的成立:「當我來到這個以上帝之名聞名的港口時,當地還沒有太多葡萄牙人的房屋。我來到這裡不久就成立了一家醫院,既對天主教徒也對非天主教徒開放。我還成立了仁慈堂弟兄會,為所有窮苦人家和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救濟……」
1581年,賈尼路主教因健康關係辭去了所有管理職務。但他依舊深切關注澳門的需要,並設立了一家麻風病院。這所麻風病院成了澳門有史以來第一所社會福利服務機構。
▲仁慈堂博物館的議事廳內正前方便是賈尼路的全身畫像、頭顱遺骨及陪葬品
17世紀初,澳門仁慈堂於1627年和世界各地仁慈堂一樣開始接受相應法令規管。澳門則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當時弟兄會負責人利馬非常關心章程新文本能否反映澳門的特殊情況,他向弟兄會負責重新草擬工作內容的成員建議:「符合本地實際的、適用的內容」應公布,「不符合本地實際的內容」應刪除。據了解,這些管理規章沿用至今。
在悠長的歷史中,仁慈堂不僅為社會基層提供醫療和社會救濟,更參與金融等領域的活動,包括:協助向未受監管之經濟活動徵稅;扮演銀行的角色,發放信貸;推動博彩業的發展等。澳門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或多或少也都曾有仁慈堂的參與和見證。
如今,裡斯本的仁慈堂成為了葡萄牙彩票的專營發行機構,經營八種彩票。而作為中國最早正式發售中西式彩票的地方,澳門第一批以慈善為目的彩票也由仁慈堂發行。
在殖民地社會當中,一個人保持其社會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建立之初,仁慈堂首當其衝的工作之一便是庇護那些儘管擁有較高的地位,但是由於種種厄運淪落至貧困的人。這幾乎總是一種比較秘而不宣、上門的援助,目的是企圖將這些已淪喪為貧困者的人保持在一較高的社會地位上,而不採用「公開施以援手」來公開其貧困狀況。
這一扶持是保持社會等級的邏輯做法:一方面,扶持這些擁有出人頭地地位的人可以鞏固等級,避免社會秩序失去威望,另一方面,接受扶持者可以避免因接受公開的援助所造成的被社會擯棄的局面。
這一群體中受到扶持者通常為寡婦、無嫁妝的孤女、喪父或喪夫的家庭,儘管這些窮人來自中等水平階級,但是仍然具有社會威望。就此而言,仁慈堂扮演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社會的再生。
▲仁慈堂內的精美藏品
在澳門,除了前文提到的麻風病院之後,仁慈堂陸續建立了一些其他的救濟事業,包括為無依無靠的兒童、孤女、寡婦和「從良婦女」提供保護的機構。例如,仁慈堂於1571年為所有棄嬰、孤兒及囚犯提供特殊保護,並對貧窮的病人進行上門訪問。
幾乎從創始起,仁慈堂就建立了一所棄嬰之家,收容對象通常是華人女子和女奴隸的子女。仁慈堂通過一個經理和保姆來照料他們,並在選擇保姆時非常嚴格。院童大部分為女童,她們的母親在她們剛出世時便將她們棄之街頭或將她們直接交給棄嬰院。因無足夠的地方來收留所有棄嬰,仁慈堂會將部分棄嬰交給家境貧困的養母收養,每月仁慈堂向她們支付小額的津貼,直至她們將兒童養育至7歲為止。
▲仁慈堂老人院入口
孤女也是澳門仁慈堂援助的對象。早在1592年,仁慈堂便建立了為準備結婚的孤女贈送嫁妝的基金。孤女申請嫁妝的程序由仁慈堂通過布告的形式邀請所有有意者提出申請而展開。多數情況下,她們在仁慈堂的小堂中舉行婚禮,參加婚禮的有仁慈堂總值理和當月各位值理。
仁慈堂負責向需要嫁妝才能完婚的姑娘提供嫁妝,但是要獲得嫁妝,必須達到仁慈堂所規定的各項標準,例如年齡的限制;因喪父而必須有嫁妝才能結婚者。另一方面,仁慈堂的成員必須對申請人的貧困、誠信和道德的情況進行調查。
1726年,澳門人認為必須對孤寡進行收養。當時孤寡的數量眾多,原因是當時對外貿易的船隻經常遇到海難。於是,仁慈堂通過了相應的章程,收留了30名處於這種狀況的寡婦和孤女。同時對孤女進行教育,以便她們日後成為一家之母。每年從表現最好的孤女中選出一名接受婚禮嫁妝,她可收取當年所有貿易進口稅的0.5%。
一個多世紀前,仁慈堂又在本地開展長者服務,所在地便是廣為人知的「婆仔屋」,是仁慈堂當年收容無依婦孺的院舍,目前婆仔屋已改建為文化藝術中心。
▲「婆仔屋」已成為一個進行文化展示與交流的創意空間
在現代,仁慈堂又於1960年創辦了盲人重建中心,它成為了澳門唯一一所為視覺受損的人士而設立的社會服務中心,主要為失明人士提供活動場所、職業技能訓練,如毛線編織、藤編等,以助他們重返和融入社會。
▲盲人重建中心
2002年,仁慈堂又開辦了託兒所,提供葡語和中文的學前教育,彌補澳門葡語託兒服務的不足。仁慈堂託兒所可託管一百名年齡由三個月至三歲的嬰幼兒,並且因應社會的需求正進行擴建工程,日後可為更多的幼兒和家長服務。
除了固有的社會服務項目,仁慈堂更因應不同時期的社會需求,適時以項目形式進行捐獻,為社會貧困人士和家庭,以及有需要的地方如災區等提供支持。
除了當地居民的捐款和仁慈堂會員的月費,仁慈堂用於扶助等慈善活動的資金一大部分來自於宗教中「滌罪所」的概念。
所以,仁慈堂的大部分財產是「死人的財產」。這些人在臨死前留下遺囑,將其財產的部分或全部捐贈給滌罪所,以拯救他們的靈魂,但是在捐贈的同時也規定了一系列的義務。所捐贈的大部分財產用於做「安魂彌撒」。拯救心靈、免入滌罪所的另一個辦法是向窮人捐贈遺產。這些遺產將被用於孤女或窮家姑娘的結婚嫁妝,或直接施捨給醫院中的貧窮病人,或用於幫助贖救宗教戰爭的俘虜,甚至還可以用來救濟普通囚犯。這些遺產的捐贈有時是很難兌現的,或收到的數額不足以來履行約定的條件,但它卻是仁慈堂財產最主要的部分。
▲小編的手機濾鏡還不錯吧?
澳門仁慈堂還從事海上貿易的融資活動,並向私人提供有息貸款,這被稱之為「海上風險貸款」。貸款由仁慈堂直接提供,同時,還有很小一部分錢由仁慈堂出借給公私單位,用於在「陸地營利」,其利息為6-7%。
分發救濟使得仁慈堂的活動大具影響力,這是其慈善事業耀眼的一面,但在澳門的情況下,也是用來鞏固葡萄牙社團及與其通婚社團的一個辦法。這種冠冕堂皇的慈善活動,其目的是證明「仁慈堂本身的合法性」。除此之外,仁慈堂向窮人提供定期的救濟,但數量少得多,受惠者不超過100人,包括棄嬰、病人和麻風病人。
▲夜間的仁慈堂外景
在整個18世紀,包括澳門在內的各地仁慈堂都遭受了一場危機,無人願意出任值理的職務,這就意味著管理債務和呆帳。這些債務是仁慈堂本身的成員所欠的,他們用仁慈堂的款項來解決個人、家庭及貿易開支的需要。在18世紀,幾乎所有的仁慈堂都有貪汙腐敗的嫌疑,而且當時的經濟困難重重,所以仁慈堂的社會信譽消失殆盡。而仁慈堂破落甚至還因為它們不斷增加的慈善義務,所以竟然無法支付本堂神甫的費用及維持宗教信仰活動的費用。
▲在歐亞混血親屬關係的構建和商業家族的再生中,澳門仁慈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各地仁慈堂的衰落預示了社會對救濟政策的改變,尤其在精神活動方面政策的改變。19世紀,隨著自由主義的出現,西方社會更將救濟視為一種國家管理的負擔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