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中越混血美籍網紅火了,歸因於他拍攝的一條辱華視頻,在視頻當中可以看他不僅從言語上侮辱中國人,而且還扯上比較令人反感的「吃狗肉」話題,甚至在按摩店大言不慚地說要找「*hores、bi*ches」,以及最令人憤滿的地方,就是帶有挑釁意味地把中國香港標識上日本國旗。
據悉,這名網紅在YouTube使用RiceGum做為藝名,原名Bryan Le,美籍越南裔,他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越南人。2012年,他開始了自己的遊戲博主生涯,目前在YouTube上已經有了一千多萬粉絲。
這條視頻一出來還沒流到國內,在國外就已經被一眾外國網紅先噴得不輕,就更別提在我國國內的反響了。
筆者覺得,這名網紅是典型的香蕉人代表。這裡很有必要普及一下「香蕉人」概念,出於英文單詞 Banana。什麼是香蕉人?黃皮白心,指的是長著華人的臉孔,中心細想與文化傳承徹底西化的人,這種不會看,寫,說,中文,不知道中華文化中的孝道,甚至都沒吃過多少中餐。具體點的說就是長著華人臉孔的洋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香蕉人。是海外華人首先起用的貶低詞,是用在香蕉人身上的貶義詞。
而這樣的人從來都不在少數。下面來講比較典型的例子。
還記在2016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華人助教吳維高調辱華言論事件。據當時的網友爆料稱有位自稱是雪梨大學的華裔助教在微博上公然種族歧視中國留學生,各種辱罵中國,追捧日本,甚至還火燒中國護照……
據悉,吳維原籍中國,為雪梨大學商學院金融系在讀博士生,於2013年獲得澳大利亞永久居民身份,2015年加入澳大利亞國籍。
2015年剛拿到澳大利亞綠卡沒多久,2016年就迫不及待開始進行辱華行為,難道不是為了迅速容納西方社會而做出的選擇嗎?眾所周知澳大利亞的排華、反華現象是在全世界範圍來說是非常嚴峻的,儘管在經濟上兩國來往密切,再加上近年來去往澳大利亞留學的中國學生正逐年上升,海外留學成了澳大利亞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但排華現象依然有增無減。可想而知,要想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快速成為同類,顯然高調辱華成了最佳選擇。
除此之外,今年1月份,一直被西方文化主導的BBC推出了一部由三個華裔女生自導自演的喜劇《Chinese Burn》(逐夢魔女),講述的是三名亞裔女生在倫敦的生活。這三位姑娘在接受採訪時說,拍這部戲的初衷是要打破亞裔女性「甜美、順從、天真」乖乖女的傳統刻板形象。
然而事實上,她們演繹的角色把中國人塑造為放蕩、到哪都愛掏現金、吃狗肉、缺乏常識、目中無人的形象,以及順道批判中國式家庭教育。這就是西方人想要展現的中國人形象。並且令人非常震驚地是這三名演員都是出生在中國,小時候跟隨家人來到英國,都可以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也非常了解中國的文化,按道理說,她們應該是最能代表新一代華裔群體發聲的,然而她們為了出名不惜抹黑自己的出生國,可見她們為了快速融入西方世界真是費盡心思。
像這樣的例子還是非常多的,但是他們都有同樣的共同點,撇開譁眾取寵的嫌疑之外,深藏在骨子裡的便是「香蕉人思想」。長著一副東方人的面孔因在西方文化的薰陶大環境下,因而對中國本能的排斥,為了更好容易西方的種群,因此要積極歧視中國人,熟不知在西方人不僅從骨子裡歧視著東方人更是從心底歧視這樣的香蕉人,從這個角度來看,誰更可悲也就是一目了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