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到處都有中餐館,這曾經讓初來乍到的華人著實驚喜了一下,鼓足勇氣直入站前中華料理小店,喝著免費冷水看貼滿牆的「妹牛」(菜單),一種「終於找到黨」的感覺就油然而生。這裡既有廣東菜的「醋豚」(古老肉);又有川菜的麻婆豆腐;如果餓了,還有淮揚菜系的揚州炒飯,北方煎餃以及來自山西成名於京華的「燒麥」和中華湯麵等等。不過,這種終於找到組織的驚喜並未能持續多久,當發現幾乎日本所有的中華料理店的「妹牛」裡千篇一律全是這幾道菜,最多再加上一份天津人也做不出來的「天津飯」或「中華飯」,甜品也一律是杏仁豆腐時,好不容易找到的那點驚喜就被日本人徹底折磨沒了。
想我泱泱中華幾千年來成就的川菜、京菜、魯菜、上海菜、廣東菜、潮州菜、淮揚菜等大小無數種菜系,這島國少說也與我中華上邦交往了兩千餘年,就納悶了,這日本人怎麼就知道這麼幾道中國菜呢?是日本人不喜歡中國菜嗎?不對,遍布街頭巷尾的中華料理店乾脆地否決了此一謬論。雖然我們對經過日本廚師為適應日本人的口味而對中華料理的不熗鍋、少鹽、少油、多用蒸煮等的再創作不太感冒兒,但觀日本人,這樣的中華料理就已經把他們「料理」得直呼「偶姨戲」(好吃)了,可見,中餐在日本的「人氣」是不容懷疑的。這就讓我們有了疑問,法國、義大利與島國日本之距離相比於中國可謂何止十萬八千裡,在交通不發達的過去,幾可說是遙不可及,可傳至今天,來自法、意的料理,卻可以說是幾乎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正統性。看日本人的飲食習慣,並不能說與法、意料理多麼相合,那麼,原因到底是怎樣呢?
琢磨以後才知道,自從「黑船到來」,日本國門被敲開後,隨著明治維新政府的「西化」政策,西方文化和西方人大量湧入了日本,同時,西方餐飲文化也紛紛擠入日本並開始改變著日本人的飲食習慣。與此相反,當時的在日華人相對來說卻是少的可憐。這是由於日本在德川幕府時期政府就規定除去長崎的所謂「唐館十三戶」等極少數中國人以外,其餘地區是不允許中國人居住的原因造成的。由此,我們似乎找到了中華料理沒能在當時的日本開花散葉的真正原因。沒有大量的華人社會存在,中華料理在日勢微並慘遭改造也就不足為奇了。德川幕府時期的日本,應該可以說是整個東南亞華人社會規模最小的國度了。即使發展到後來,有了橫濱、神戶、長崎的中華街,說穿了,相對於整體日本,華人社會和他們的餐飲事業仍然只不過是幾個「點」的點綴而已。
自從近年來大批華人湧入日本,隨之,各種正宗本邦中國菜也適時地出現在了東京華人的主要聚居區,川菜、上海菜、湖南菜,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並茁壯成長。尤其是東北菜和火鍋料理小肥羊、小尾羊,更是火遍東京繁華區。尤令人驚喜的是與中國客人一樣,日本食客也在這些本邦中國菜館裡日漸增多,有些店鋪日本食客甚至超過了中國食客。看到那些日本人一個個吃得熱火朝天紅光滿面滿口「死吧拉西」(非常好)、「偶姨戲」的滑稽樣子,再聽聽他們臨走時那邊鞠躬邊「有難!」(謝謝)、「搞其嫂無!」(吃好了)的真誠表情,就明白了日本人永遠也不會拒絕中華料理的偉大道理。
感謝大陸的開放政策,也欣慰日本政府終於有了「大批量」地接受中國來客的魄力。這終於讓在日中國人歷史性地實現了真正的大發展,更重要的是實現了中華料理在日本由「點」而「面」的普及,使正宗的中國餐飲文化漸漸融入日本並為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所喜歡。還替日本人高興,高興他們吃了那麼多年的「疑似」中華料理後,終於實現了在日本也能吃到正宗中國菜的願望。隨著中華料理在日本由「點」到「面」的快速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在食文化上,日本人民就會漸漸地明白「食道正味兒是中華」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