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中的紅二十五軍:幾乎沒有18歲以上戰士,走出了97位開國將軍

2020-12-21 中國網文化

鄖西縣檔案館館藏《什麼是紅軍》傳單原件。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朱娟娟/攝

如果說紅軍創造了長徵的奇蹟,那麼紅二十五軍就是這段奇蹟中耀眼的一顆星。

他們是4支長徵隊伍中率先到達陝北的先鋒;他們是長徵中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娃娃軍」;他們是長徵中唯一一支增員的紅軍;在南徵北戰中,他們中走出了徐海東、劉震、韓先楚等97位開國將軍,有「一軍百將」「百名將軍之軍」之稱……

紅安縣七裡坪鎮許葛樓村,掩映在蒼翠的群山之中的閆氏祠堂古樸依然。紅安縣檔案館館長辛向陽介紹,參加長徵的紅二十五軍便在此重組。

伴隨著辛向陽對堂內一幅幅往昔圖畫的解讀,那段革命戰火中的崢嶸歲月場景重現在眼前。

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向川陝邊轉移後,中共鄂豫皖省委將留在蘇區的部隊重建紅二十五軍。蔣介石集中重兵對鄂豫皖蘇區進行連續「清鄉」「清剿」和「圍剿」,紅二十五軍進行了艱苦的鬥爭。

紅二十五軍幾乎沒有年齡超過18歲的戰鬥員,指揮員也都是年輕人。出徵時,軍長程子華29歲,軍政委吳煥先27歲,副軍長徐海東33歲。

一張延安時期保留至今的紅軍照片引人注目。照片主人公吳偉曾是鄂豫皖蘇區紅二十五軍中的「紅小鬼」。1936年,美國著名新聞記者斯諾採訪紅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時,軍團特務營政委、18歲的吳偉就在徐海東身邊活動,斯諾的鏡頭中就留下了他稚嫩的身影。

1931年,13歲的吳偉為了尋找已經參加了革命的父親吳思禎(曾任皖西北道區蘇維埃委員兼遊擊大隊長),上山參加了紅軍。這與《中國紅軍第二十五軍的遠徵》所記述的故事如出一轍,「十二歲的兒童上山尋找自己的紅軍父親,他們親眼見過白色恐怖的一切慘狀,他們在幼年童稚時代就領略了一切政治常識。這樣就產生了新的紅二十五軍,產生了兒童軍……」

1934年11月,實施戰略轉移的紅二十五軍在河南方城縣遭遇敵人埋伏,打出長徵路上的第一場血戰。

「走著走著,數不清的敵人一下子就冒出來了。緊要關頭,軍政委吳煥先抽出一把大刀第一個衝上去。就靠這麼一股勁,一次次虎口脫險……」曾任軍部衛生員的老紅軍李天忠,多年後憶及當年的往事仍感驚心動魄。

突圍後,徐海東為了部隊儘快上路,用棍子將一個個酣睡在老鄉家的戰士敲醒。老鄉哭著求他,不要再讓這些滿身是血的孩子上戰場了,可醒來的戰士早已在一旁默默收好了行裝,繼續踏上徵程。

紅二十五軍一定知道自己很年輕,他們唱得最為響亮的一支進行曲,就是《紅軍青年戰士之歌》:「紅色的青年戰士志氣昂,好比那東方升起的太陽;不怕犧牲,英勇殺敵如猛虎;衝鋒陷陣,無堅不摧誰敢擋!」

這些「兒童軍」們,許多人的個子比他們背的長槍高不了多少,卻要背著長槍和行裝夜行百多裡;他們在遭遇強敵時,勇敢地挺起刺刀與敵人展開白刃戰;他們甚至以步兵衝鋒要全殲敵人騎兵團!

1935年2月19日,對紅二十五軍來說,具有特殊意義。中共鄂豫陝省委在鄂陝交界的鄖西召開「鄖西會議」,明確走到這裡的長徵部隊放棄入川、就地創建根據地,並提出了「大量擴大紅軍,建立地方武裝,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戰略目標。

「這一決策為紅二十五軍在陝南積蓄力量、北上接應中央紅軍創造了條件。」鄖西縣原史志辦主任李仁喜說。

鄖西會議同一天,紅二十五軍還召開了萬人軍民大會。「打富救貧」的主張,得到了群眾擁護,一些群眾當場報名參軍。

「事實上,紅二十五軍從鄂豫皖地區出發的時候是2900多人,到鄖西時只有2500多人,急需發展壯大。」李仁喜介紹。

為了擴大部隊,紅二十五軍一邊堅持軍事鬥爭,一邊放手發動群眾,宣傳工作有聲有色。

在鄖西縣檔案館,至今珍藏著一張85年前的《什麼是紅軍》的紅色傳單。這張476字的傳單上用大白話寫著:「紅軍裡面的人,都是工人、農民、貧民、士兵出身,所以他們能代表窮人的利益」「紅軍與窮人關係特別親」。

之後,《關於商業政策問題》《民族政策》等布告相繼印製。其中,在《告國民黨士兵書》發布後不久,國民黨陝軍警備第一旅的一個連就投誠參加了紅軍。

1934年至1935年,紅二十五軍在鄖西邊戰鬥、邊宣傳、邊壯大,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這也是紅軍在長徵途中創建的唯一一塊根據地。紅二十五軍在鄖西地區建立了第一批區、鄉蘇維埃政權,發動鄖西人民進行土地革命,星星之火在此點燃。

80多年後,在鄖西縣湖北口關防鄉丁家坪村的一棟黑瓦黃土牆的老屋上, 「蘇維埃新中國勝利萬歲!」「僱貧領導、中農參加、遇事商量、大家一家」等標語依舊清晰可見。

「村裡的老人們以前常講,那時候紅軍到村裡,幫忙打土豪分田地,不拿群眾一分一毫,紅軍到哪兒,大家都熱情擁護。」 67歲的賈開化曾擔任鄖西縣二天門村的黨支部書記,「當年全村78戶,有76人參加了紅軍,有一戶左姓人家,一家5兄弟全部參軍。」

當時佃農出身的二天門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劉世讓,人稱「神槍手」,鎮壓地主惡霸,為貧苦農民分田分糧,帶領遊擊隊員近百人,轉戰於鄂陝邊四縣,與國民黨軍周旋於深山老林,忽東忽西,神出鬼沒,打得敵人暈頭轉向,敵人驚呼「到處都是劉世讓!」反動派抓不到劉世讓,就把槍口轉向他的家人。劉世讓一家16口人,11人被殺害。後來,年僅35歲的劉世讓也被叛徒出賣而慘遭殺害。

李仁喜說,鄖西縣2409名革命烈士中,半數以上是在保護紅軍、支援紅軍中犧牲的。

「正是有了當地窮苦老百姓的支持,紅二十五軍在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充實了力量。」紅二十五軍帶著2500餘人來到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僅7個月,就發展到包括地方遊擊師、抗捐軍在內的6000多人。

辛向陽介紹,1935年7月,得知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匯合後準備北上動向的消息,紅二十五軍就連忙帶領部隊到陝北接應,「紅二十五軍黨性強,不管在什麼時候,都在尋找黨中央,主動去配合中央」。

紅二十五軍由此成為最早到達陝北的長徵隊伍,被毛澤東後來稱讚是「乃偶然作成中央紅軍之嚮導」。

由孤軍成為勁旅、由偏師成為先鋒。歷時10個月的長徵,紅二十五軍途經安徽、湖北、河南、陝西、甘肅5個省,轉戰近萬裡,抗擊了30多個團敵人的圍追堵截,經歷大小戰鬥數百次,不僅沒有減員,到陝北時,部隊還增加了800多人。

延安大學黨史研究院院長高尚斌曾介紹,紅二十五軍到達陝北後,與陝北的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組建了紅十五軍團,並和陝北紅軍一起取得了勞山、榆林橋等幾場重大戰役的勝利,為中央紅軍抵達陝北奠定了基礎。

《中國紅軍第二十五軍的遠徵》一文中如是評價,「中國紅軍第二十五軍的榮譽,猶如一顆新出現的明星,燦爛閃耀,光被四表!」(綜合相關黨史文獻資料報導)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這支最早到達陝北的紅軍隊伍,是從97名開國將軍中走出來的
    最終,他們歷經千難萬險,順利到達陝北,完成長徵。長徵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我要問你是哪支紅軍隊伍最早到達陝北的,你能不能說出答案?最早到達陝北的隊伍是紅二十五軍。這支只有幾千人的隊伍,不僅率先完成了長徵壯舉,還從中湧現出97名開國將領。1932年秋,位於鄂豫皖蘇區的紅四方面軍由於第四次反「圍剿」失敗,被迫西進。
  • 最年輕的開國將軍:韓戰中打得騎五團潰不成軍,如今依然健在
    1955年至1965年間,共有1614位解放軍將領被授予少將及以上軍銜,除過十位開國元帥,剩餘的1604位被統稱為開國將軍,包括十位開國大將,五十七位開國上將,一百七十七位開國中將以及一千三百六十位開國少將。
  • 大別山走出的新縣籍開國將軍
    大別山中的河南省新縣素以「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而著稱。新縣在共和國十大開國「將軍縣」中居第六位,這裡共走出了43位開國將軍。擔任過共和國大軍區司令員職務的,這個縣走出來的開國將軍佔近二分之一。
  • 胡姓開國將軍大全:胡姓有多少開國將軍?一目了然!
    胡姓在近代人才輩出,有1位中將,18位少將,其中有三位百歲開國將軍。胡姓開國將軍都有誰?知道嗎?哪個省份的胡姓開國將軍最多?胡姓開國將軍大全,解決你的疑問,讓你一目了然!位於河南信陽市東南部的新縣,素有「紅色首府」、「將軍故裡」之譽。革命戰爭年代,新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走出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吳先恩、張池明、範朝利等43位開國將軍,河南塑造了大別山精神、焦裕祿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湧現出吉鴻昌、楊靖宇、彭雪楓等著名革命先烈,樹立了一座座精神豐碑,留下了一處處獨具特色的紅色教育基地。
  • 106歲!最後一位湖北籍開國將軍走了
    最後一位湖北籍開國將軍走了!10月27日,開國將軍殷國洪在青島病逝,享年106歲。他也是目前最年長的開國將軍。從戰俘到開國少將殷國洪是湖北紅安縣人,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曾擔任紅31軍262團連指導員,紅30軍88師268團特派員。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徵。在天全戰役中負過傷。
  • 王姓開國將軍102位,五位百歲開國將軍,他享年107歲,最長壽!
    王姓開國將軍最多的省份是湖北,湖北王姓開國將軍有15位,有1位大將、5位上將(王漢成1988年晉升)。可以說湖北的王姓開國將軍,應該是全國王姓學習的榜樣,不僅將軍數量多,而且軍銜高。不過王姓最長壽的開國將軍,卻來自江西?他享年107歲,是迄今為止,最長壽的王姓開國將軍。其實王姓開國將軍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西、河北、河南、山東等5省份,有61位開國將軍,佔了王姓開國將軍的一半多。
  • 紅二十五軍:自豫入陝長徵路(軍史鉤沉·長徵記憶)
    紅二十五軍將士  資料圖片  紅二十五軍是一支傳奇的紅軍隊伍:他們是五支長徵紅軍中唯一一支在長徵途中建立根據地的紅軍隊伍,是唯一一支在長徵途中人數不減反增的紅軍隊伍  1934年11月16日,按照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周恩來副主席的指示,紅二十五軍2980餘人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在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軍政委吳煥先的率領下,由河南省羅山縣何家衝出發,開始長徵。  11月26日,經方城縣獨樹鎮惡戰,主力部隊遭到重創,27日拂曉進入伏牛山東麓。
  • 李姓、開國將軍第二大姓氏:110位開國將軍中,五人活過100歲!
    其實李姓開國將軍姓氏排名在1955年的時候是排第一,不過在1955年後,李姓僅有38人晉升為少將,而張姓有49人晉升為少將軍銜,就這樣,開國將軍姓氏排名下調到第二。李姓、開國將軍第二大姓氏:110位開國將軍中,五人活過100歲!李姓五位百歲開國將軍分布在四個省份,山東籍最多,有兩位。
  • 紅軍不怕遠徵難,功不可沒吳煥先,紅二十五軍魂,滿門忠烈早犧牲
    隴東地區很少下大雨,罕見地暴雨卻持續了兩天,紅25軍即將遭受到的巨大創傷與這場暴雨密切相關,深夜在大雨中一片迷霧,前方傳來了劇烈的槍聲。激烈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天,連日的暴雨使河水暴漲,部隊要度過涇河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紅二十五軍決定暫時離開公路,南渡涇河的支流汭河。大雨仍未停止,在部隊渡到一半的時候,這條平時並不湍急的河流水位迅速上漲,山洪爆發了。
  • 無極籍少將田永清:我找齊了咱河北籍開國將軍
    在任時和退休後,田將軍曾連續十多年到總參大學生訓練基地作報告,為部隊師以上領導幹部和地方企業家作報告多次,還為國防大學、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和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等多所軍地大專院校作報告數百場,均受到高度評價和熱烈歡迎。他同時還擔任了一些軍地大專院校的客座教授。  退休後,田將軍的故鄉情結愈濃。
  • 鐵馬冰河入夢來——探訪10位健在的開國將軍
    已過百歲的開國將軍張力雄坐在沙發上,雙眼一刻也沒有離開過電視機屏幕。屏幕上,正在直播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沙場閱兵。走過硝煙,走過風雨,誕生在戰火中的人民軍隊走過史詩般的壯麗徵程;鐵流滾滾,三軍將士列陣沙場,以戰鬥姿態接受習主席檢閱,接受黨和人民檢閱。
  • 汪姓有多少開國將軍?汪姓開國將軍大全,告訴您答案!
    1955年-1965年新中國第一次授銜,被授予少將或以上軍銜的統稱開國將軍,有1614位開國將軍,家族文化延續了幾千年,是中華文化根本,對促進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那麼汪姓開國將軍有多少?汪姓起姓於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
  • 探訪中原「紅色地圖」|追尋紅二十五軍在盧氏突破重圍的長徵足跡
    紅軍精神永相傳——追尋紅二十五軍在盧氏突破重圍的長徵足跡1934年12月4日,紅二十五軍到達盧氏縣皮皮嶺,2900餘名將士在一名年輕貨郎的帶領下,沿著峽谷小道,經過四天三夜的艱難跋涉,突破敵軍布下的「鐵桶合圍」,勝利到達陝南,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
  • 紅軍長徵與湖北:紅色的土地 紅軍的搖籃
    中央紅軍出發後,紅二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六軍團、相繼踏上長徵路。這3支紅軍長徵部隊均誕生於湖北。紅二十五軍是長徵途中,唯一一支人數不減反增的紅軍隊伍,歷時10個月,轉戰四省,行程約一萬裡,最早到達陝北、被毛澤東稱讚為「中央紅軍之嚮導」「為革命立了大功」。這支人數最少的紅軍隊伍,走出了97名共和國將軍。
  • 福建這個市厲害:有兩位健在開國將軍,一位108歲,一位107歲!
    福建是有名的將軍省,共有84位開國將軍,全國排名第八。其中有葉飛、劉亞樓、楊成武3位開國上將,郭化若、羅元發、傅連暲等9位中將,以及72位開國少將。福建也是長壽之鄉,在王姓開國將軍中,福建人也是最長壽的。
  • 安徽的金寨縣,走出59位開國將軍,至今仍是貧困縣!
    旅行的世界多姿多彩,踏遍祖國萬裡河山,走進世界千山萬水……新中國的崛起離不開先烈,沒有他們就沒有如今的新中國,也沒有如今這個富強的名族,在那個時候的革命精神讓人感動的落淚,為了拯救新中國,有無數的中國人參加了革命的隊伍,甚至有的地方所有的青壯年都參加了,到如今,國內許多地方出現了將軍縣。(安徽的金寨縣,走出59位開國將軍,至今仍是貧困縣!)
  • 他12歲參軍,15歲長徵,是至今健在的唯一大埔縣籍開國將軍,99歲
    他在未成年之際便完成了三項紀錄:一是12歲參軍,二是15歲長徵,三是17歲入黨,這在開國將軍之中也是實屬罕見的一位。他一生曾南徵北戰,為解放事業浴血奮鬥,至今仍健在,且是唯一一位健在的廣東大埔縣籍開國將軍,那麼這位將軍到底是誰呢?他就是楊永松將軍。
  • 探訪中原「紅色地圖」8長徵先鋒隊 從此踏徵程——探訪紅二十五軍...
    何家衝新時代講習所的學員在紅二十五軍長徵出發宣言碑前重溫入黨誓詞。1935年9月15日,紅二十五軍歷經重重困難,孤軍到達陝西省延川縣永坪鎮,次日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在紅軍四支長徵部隊中率先到達陝北。位於大別山豫鄂兩省交界深山區的何家衝,三面環山,峰巒疊嶂。一條清澈的小河由東向西在村前蜿蜒流過。
  • 《八月桂花遍地開》:59位開國將軍,「硬核」陣容串聯革命歷史
    10萬英雄兒女、11093名在冊烈士、59位開國將軍……跟隨紀錄片的鏡頭走進位於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縣,在這個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的縣中,59位開國將軍及諸多帶著溫度的紅色故事撲面而來,直擊時下觀眾內心。遍尋59位將軍足跡,大跨度的紅色敘事「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
  • 村裡出了豫北軍銜最高的開國將軍,鄉親們卻很漠視,連個故居都沒
    估計好多人都不知道,甚至連很多河南人也對這個名字沒有什麼概念。河南是鄂豫皖大革命的發祥地之一,但是河南的開國將軍主要集中在豫南,再具體說主要在我們大信陽,大別山區,尤以新縣和光山兩個縣最多。除了信陽之外,河南的開國將軍寥寥無幾,而且軍銜也都不高,軍銜最高的正是李雪三,他是一位開國中將。李雪三是哪裡人呢?焦作修武縣周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