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辛巴威首都哈拉雷,開始對辛巴威進行國事訪問。
人民網12月4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1日正式開啟的2015非洲之行,是近年來中國對非級別最高、涉及面最廣、分量最重的一次訪問。在首站辛巴威,習近平主席和穆加貝總統高度評價中津兩國傳統友誼,互相視對方為「全天候朋友」,同意繼續把中津兩國打造成平等相待、相互支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好夥伴、好朋友、好兄弟。
其實「全天候」(all-weather)作為航空術語,指的是「所有複雜氣象條件在內的各種天氣的總稱」。引申而來的「全天候朋友」,形容友誼在各種條件考驗下依然牢固。可以說,這是中國外交話語中對友好國家的高等級表述。
放眼全球,哪些國家是中國的「全天候朋友」?他們與中國的關係到底有多「鐵」?中國又是如何對待這些朋友的?記者梳理發現,迄今,公開報導中出現的「全天候朋友」至少已有14個國家,其中有8個是非洲國家。這些「全天候的朋友」既是中國「多邊外交」國際戰略的過往成果,也是未來的著力點,他們成為中國參與全球事務過程中的堅定盟友。
中國與「全天候朋友」關係有多鐵?
從谷歌外文檢索來看,與「all weather friend」有關的新聞多為中國。可能的原因在於這個詞彙的誕生本身就與中國有關---它最早是1967年尚比亞首任總統卡翁達用來形容中國的。
1967年,卡翁達首訪中國,歸國後大讚中國是尚比亞的「全天候朋友」。這背後有一段故事:當時,卡翁達希望修建一條連接尚比亞與坦尚尼亞的鐵路(即後來的坦贊鐵路)。他與英國和西方關係密切,對與中國交往非常謹慎,甚至很長時間沒有向北京派遣大使。周恩來總理不僅對此包容,還給了卡翁達一張「中國牌」---讓他以中國為砝碼,壓西方國家就範,以獲得有利於尚比亞的合同。卡翁達深受感動,「全天候」一詞隨之出爐。
從此,中國開始在外交中頻繁使用「全天候朋友」來形容和某國的親密關係。尚比亞、坦尚尼亞、納米比亞、埃及、肯亞、衣索比亞、馬裡、辛巴威等非洲國家和塞爾維亞等歐洲國家都曾被形容為中國的「全天候朋友」。近年來,這種關係已經普及到整個非洲。
在亞洲,近鄰巴基斯坦是中國的「全天候朋友」。此外,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端、盛產石油的葉門也被中國視為「全天候朋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國的「鐵哥們兒」集中在亞洲和非洲。事實上,歐洲也有中國的「全天候朋友」,在和羅馬尼亞、馬爾他交往時,中國都曾這樣稱呼對方。
當然,中國的「全天候朋友」範圍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擴大到南美洲。2004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巴西。在巴西國會演講時,他希望中國和拉美之間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實現如下發展目標:政治上相互支持,成為可信賴的「全天候朋友」。
中國與「全天候朋友」到底有多「鐵」?前中國非洲事務代表、前駐南非大使劉貴今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全天候朋友」需要滿足的條件是兩國之間不存在矛盾和分歧,自始至終是朋友,並且在困難時刻相互倚重和信賴。
其實中國的「全天候朋友」的特徵非常明顯:與中國建交早,從政治、經濟上支持中國,在臺灣、涉藏、涉疆等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上始終同中國站在一起。迄今,公開報導中出現的「全天候朋友」至少已有14個國家。
更令人矚目的是,中國曾多次減免「全天候朋友」的債務。2007年,中國政府曾表態,累計已免除非洲國家欠華債務109億元,已承諾並正在辦理的免債還有100多億元。2009年,中國再次承諾,中方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繼續增加對非援助、減免非洲國家債務、擴大對非貿易和投資。
中國還多次呼籲,國際社會、特別是發達國家,應該切實幫助非洲減輕債務負擔,有責任改善非洲發展的外部條件。
「在國際事務中,中國將一如既往地為非洲國家主持公道,伸張正義」——1996年5月,《人民日報》刊發社論如是說。同時社論提出,中國和非洲彼此要成為可以信賴的「全天候朋友」。
「全天候朋友」圈中有哪些國家?
辛巴威
2015年12月1日,習近平在哈拉雷同辛巴威總統穆加貝舉行會談。習近平指出,中國和辛巴威是真正的全天候朋友,中津傳統友誼源遠流長,歷久彌堅。雙方在各自發展過程中守望相助、精誠合作。中國永遠不會忘記老朋友。穆加貝也表示,中國是辛巴威的全天候朋友。
巴基斯坦
兩國的特殊友好關係始於1955年的萬隆會議。會議上,周總理會晤了巴基斯坦總理阿里,隨後於次年訪問巴基斯坦,從此奠定了中巴實質上的同盟關係。2015年4月20日,習近平抵達巴基斯坦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強調,巴基斯坦是中國的全天候朋友。
衣索比亞
2013年6月14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衣索比亞總理海爾馬裡亞姆。習近平指出,當前,中國和衣索比亞均處於國家建設的關鍵階段,有許多相通或相似的理念,兩國關係發展面臨重大機遇。雙方要加強政治引領和總體規劃,保持高層交往,深化治國理政經驗交流,抓好重點領域合作,提升合作水平。中方支持衣索比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肯亞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肯亞總統肯雅塔舉行會談。兩國元首就發展雙邊關係深入交換意見,對中肯關係的發展表示滿意,著眼未來,決定建立平等互信、互利共贏的中肯全面合作夥伴關係。
坦尚尼亞
2013年3月24日,習近平抵達三蘭港,開始對坦尚尼亞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強調,中坦有著兄弟般傳統友誼,深深紮根於兩國人民心中。兩國堪稱全天候朋友。
塞爾維亞
習近平2011年8月26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塞爾維亞議長久基奇-德亞諾維奇。習近平說,中國和塞爾維亞是全天候的朋友。中方尊重塞爾維亞的領土和主權完整以及根據本國國情選擇的發展道路,讚賞塞方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
馬裡
2010年5月2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見前來出席上海世博會開幕式的馬裡總統杜爾。胡錦濤指出,中馬建交50年來,雙方真誠相待、無私互助,堪稱是全天候的好朋友、好夥伴。
納米比亞
2010年12月9日,時任外交部長楊潔篪與來訪的納米比亞外交部長烏託尼舉行會談。楊潔篪說,中納是「全天候」朋友,建交20年來,兩國關係一直健康順利發展。
羅馬尼亞
2009年10月20日,習近平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會見了羅馬尼亞各界友好人士,他說,中羅兩國人民友誼深厚,是全天候的朋友和夥伴。可以說,中羅關係已成為當今國與國關係的典範。
馬爾他
2014年7月9日,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出席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的馬爾他總理穆斯卡特。李克強表示,中馬傳統友好,在雙邊和國際事務中相互理解,密切合作,是不同幅員人口、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國家之間和諧共處的典範。中國重視發展同馬爾他的關係,願同馬方落實好兩國政府合作中期規劃,為中馬關係注入新的活力和內涵。
葉門
2006年4月6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與葉門共和國總統薩利赫舉行會談。胡錦濤說,中也建交半個世紀以來,雙邊關係經受住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不斷深化和發展。中也兩國已成為相互信賴的全天候朋友。
巴西
2004年,胡錦濤訪問巴西。在巴西國會演講時,他希望中國和拉美之間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實現如下發展目標:政治上相互支持,成為可信賴的「全天候朋友」。
埃及
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2002年4月20日上午在埃及開羅總理府同埃及總理奧貝德舉行了會談。朱鎔基表示:中國重視發展同埃及全方位的互利合作關係,並始終把埃及視為「全天候朋友」。埃及是中國在中東、非洲地區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1999年我們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中埃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有著廣泛共識,並始終保持良好合作。
尚比亞
87高齡的卡翁達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也是中贊友誼和中非友誼的親歷者與見證人。幾十年來,中國和非洲一些國家領導人都喜歡用「全天候朋友」來形容彼此之間的關係,而這個詞的首創人正是卡翁達。
1967年6月,卡翁達總統首次訪華,受到中國政府的高規格接待——毛主席親自到人民大會堂門口迎接;周總理與他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會談。訪華歸國後,卡翁達總統盛讚中國是尚比亞人民的「全天候朋友」。(李警銳)
(綜合人民日報、新華社、北京青年報、瞭望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