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杭州市臨安區公交北站坐上829路公交車,能聽見一串魔性報站,「泥馬橋頭、泥馬上、泥馬中、泥馬、泥馬下」。村民稱以前這村叫沙墩頭,宋朝後因「泥馬渡康王」得名「泥馬」。看來不僅站名魔性,背後傳說也有趣。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公交站名像繞口令,有些竟長達14個字 武漢的公交站名,昨天上了熱搜。
近日,不少武漢市民吐槽部分公交站名實在太複雜,有些站名甚至長達14個字,讀起來又長又繞口。「八一路東一路口」和「東一路八一路口」是兩個站,「解放公園路解放大道口」「解放大道解放公園路」也是兩個站,中山路大東門和武珞路大東門還是兩個站——難怪網絡上對公交站名的吐槽會發展成一場繞口令大比武。
要說的話,這也不是武漢獨有。
著名的「北京西站南廣場東」,早就馳名於繞口令界,杭州的「四號大街九號路口」和「九號路六號大街口」,成都的「東三環路三段南內側」和「東三環路五段北內側」,也頗有奮起直追的意味。
你們大城市的站名都喜歡玩繞口令,讓初來乍到者先暈一圈嗎?
有原因的,原因來自「國標」。2017年5月,國家交通運輸部頒布了《城市公共汽車和電車客運管理規定》,「路名加路名,路名加地名」,更符合國家標準。事實上,就像經度和緯度一樣,公交站名精確地嵌入路名和地名,信息更準確,不會有誤導。
嚴謹當然沒有問題,但是,準確嚴謹就一定要晦澀繞口嗎?
諸如「解放大道解放公園路」「解放公園路解放大道口」「解放公園路解放公園」這樣的站名,確實清晰地定位了車站的位置,但是,它繞口難記、容易混淆,客觀上增加了出行者的麻煩。對老年人、外地人,更是增加了使用難度。
能夠讓人一言既明,一說即懂,才能稱得上是準確。如果市民都不能分清楚站與站之間的區別,站名起不到指路、定位的作用,名字定位再精準,也失去了 實用價值,嚴謹準確又從何說起呢?
既然公交站名是服務於生活的,那就多少需要有一些「生活氣」。「生活氣」並不是不準確,而是在準確之上,追求方便。這種經驗大家應該都有,平時生活中,提到一個地名,很少會有人用「某某大道某某大道口」這樣的說法來指路。
一些老街道、老街區,可能都有自己約定俗成的叫法,這些叫法都是城市生活的積澱,也蘊含著城市的特色,把這些名字起到站名裡,更容易辨析不說,城市文化也可以包容其中。
和站名打交道最多的,是城市的居民,一個站名到底適用不適用,最好的檢驗標準,也應該是市民的感受。符合國家標準,應該只是及格線,讓市民感到實用,喊著方便,才是對城市服務的真正考驗。
(原標題:杭州公交車魔性站名:「泥馬橋頭、泥馬上、泥馬中、泥馬、泥馬下」 )來源:綜合@石家莊新聞廣播、@梨視頻、網友評論、長江日報流程編輯:TF017【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