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釀酒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而古代潮汕釀造的酒,主要是大米或糖(後來也有用番薯)釀成的黃酒。釀造方法是將大米炊熟,置入酒餅醞釀,約10日發酵,後入釜蒸。釜上蓋激桶,桶旁鑿孔嵌入錫制的魚腸管,蒸汽在管中遇冷凝結為酒液滴出。因製作原料的區別而分米酒、白酒和糖酒等。
清中期之後,隨著經濟增長,潮汕各地開設釀酒作坊己十分普遍,潮陽的釀酒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眾多的酒坊中,尤以「蕭廣豐泰」酒坊最著名。據傳說,道光年間,潮陽和平鄉中寨人蕭香谷在山東煙臺為官,為人正直,樂善好施,頗受百姓愛戴其文武兼修,深研岐黃,喜歡收集醫藥良方,先後獲高人傳授秘方、秘法。道光二十八年(1848),蕭香谷告老還鄉。鹹豐元年(1851)蕭香谷在和平中寨米市內,與兩個兒子開創「蕭廣豐泰」藥酒坊,採用上等藥材釀製藥酒,藥香飽滿、諸味諧調、口味獨特、功效明顯,很快便行銷各地。狀元華世奎飲過所產藥酒之後,大加讚賞,題下「蕭廣豐泰」的顏體牌匾。
光緒十六年(1890),潮陽和平福善村(今鳳善)人範友龍也在和平大街開設「廣德泰」藥行。相傳藥行開張後,範友龍曾救治一位病重老僧,得其所授藥酒秘方。範龍友據秘方,以高粱酒或純米酒浸制出來的藥酒,有壯陽強身,驅風除溼,補氣行血的功效,同樣以「長春藥酒」為。為紀念寶麟和尚,特取「麟」字作為長春藥酒的商標。光緒年間,進士範家駒(和平福善村人)曾帶上「廣德泰」長春藥酒上京進貢,慈禧太后飲後,大加讚賞,特賜「飲之太和、歲歲平安」匾額。又有人撰嵌名聯贊範友龍曰:「友善和顏布廣德,龍泉美釀號長春」。廣德泰酒坊後來又生產出大補酒、史國公藥酒、三蛇酒等,並先後在外設分廠。
進入民國之後,潮陽縣先後有釀酒小作坊約300家,潮陽釀酒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各酒廠又紛紛在外創設分廠。民國十五年(1926),蕭廣豐泰酒坊在汕頭商平路、德興路和上海等處設店經營,產品遠銷國內各地及新加坡、檳榔嶼、香港、澳門等地。在後來蕭家出品的長春藥酒上,仍然註明「鋪在和平中寨米市內開張」「支設汕頭商平路門牌七十六號開張」等標識。
民國二十四年(1935),廣德泰藥酒第二代傳人範伯謙則在政府商標局註冊了「龍麟」牌商標,繼而又在泰國政府註冊,獲得了在泰國的專賣權,正式將銷售業務拓展至泰國。1935年,為標明正品,蕭廣豐泰酒廠在宣傳傳單上說明:
本號開創至今已歷五代,專選上品正道藥料精製各品藥酒,不敢絲毫苟且,故蒙各界嘉獎,中外馳名,近因內外各埠採辦日眾,乃有財利之徒假冒本號牌記,以魚目混珠、珷玞亂玉,誤人性命,為害不淺,本主人有鑑於此,爰於民國乙亥年,特以創始人暨二世肖像作三像嘜商標,請中外政府註冊,同時改印傳單,添加英文、泰文,並於瓶背之招紙加映上海、汕頭支店西洋樓,以杜假冒而防混充,賜顧諸君,幸留意焉。
臨解放時,潮陽棉城有鄭漢記、鄭創合、林榮合、蕭廣豐泰、蔡順記、和平老鋪等287家釀酒小作坊,生產規模較大,生產的名牌酒有杞菊酒、老紅酒、高粱紅酒、荔枝酒、長春藥酒、國公酒等。而1950年,潮陽全縣共有釀酒作坊246個。1952年,國家開始對酒類生產、銷售實行管理,當年社會銷售984噸。
1954年,全國開展社會主義改造,潮陽各地私營釀酒作坊分別聯合成立為酒業產制社或聯營酒廠(社)。各廠(社)設備簡陋落後,僅有土灶、土釜、錫魚腸管之類的生產設備,手工操作,產品基本是白酒、紅酒、藥酒等傳統品種。當年,酒類由國營專賣公司專營,社會銷售1198噸。此後銷售量逐年增加,1956年,潮陽縣原287家釀酒小作坊組成的聯合產制社轉為公私合營潮陽縣酒廠,廠址在潮陽縣棉城鎮西門外三角埠。1958年,因為酒類供不應求,國家實行統購包銷,生產納入國家計劃,而潮陽酒的銷售則由潮陽專賣事業管理局管理,實行名酒控制供應,一般酒放開銷售,在潮陽縣內銷售用封口證,運往潮陽縣外銷售的加準運證。1959年供應米酒加收糧票,當年社會銷售2542噸。1963年起貫徹「地產地銷,以銷定產」的經營原則,年社會銷售量基本保持在2000噸以上,最高紀錄是1967年達2959噸。潮陽酒廠1974年新建蒸汽鍋爐1座,並建成酒精樓、蒸餾塔,當年投產酒精130噸。1975年擴建發酵池6個,生產工藝由固體發酵法改為液體發酵法。
在潮陽公私合營的同時,汕頭蕭廣豐泰酒廠由負責人蕭振淵作為資方將酒廠合併入汕頭蕭廣豐泰藥酒廠,其作為業務副廠長繼續從事酒的生產。據1956年12月填寫的《藥酒資方從業人員職務安置呈批表》記錄,蕭振淵「歷史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在行中表現比較好,工作會拼搏,能積極解決供銷問題,對生產工作比較熟悉,調撥生產有一套經驗,有一定群眾威信,合營後能接受改造,在行業中能發揮互相幫助的精神。」
改革開放之後,潮陽的酒類消費發生質的變化,散莊酒、本地酒銷售減少,瓶裝酒、外來酒銷量增加,需求從低中檔轉向中高檔、從高度酒轉向低度酒,啤酒、色酒銷量劇增。1983年,啤酒、色酒銷量分別比上年增長125%和12.8%,而白酒減少43.1%。1984年,酒類為進口飲料可口可樂等代替,是年啤酒、色酒、白酒銷量分別比上年減少93.8%、40%和30.7%,1985年社會銷售白酒740噸,為建國後國營銷售量最少的年份。
至1987年,潮陽酒廠區佔地面積1.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160平方米。當年底企業固定資產原值45.1萬元,淨值29.5萬元;職工總數257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3人。主要產品有三蛇酒、大補酒、長春藥酒、五加皮酒、潮白、曲白、米酒等20多個品種。1987年企業總產值174萬元(1980年不變價),上繳國家稅金11.2萬元。
無論在潮陽還是汕頭埠,潮陽人生產的酒類都頗具特色:如汕頭釀酒廠的長春藥酒是中國八大馳名海外的名酒之一,與廣州三蛇酒、北京虎骨酒、蘭州當歸酒、煙臺三鞭酒等齊名。
潮陽酒廠的文光古塔牌長春酒選用數十種中藥材配以高粱酒配製而成,還推出濃香型白酒群英大曲和蜜柑酒等新產品,廣受歡迎。
由於和平蕭、範所產的「長春藥酒」名聲遠播,潮汕各地不少酒廠也紛紛生產長春藥酒,進一步將長春藥酒這塊招牌推向國內外。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借酒消愁總是讓千古愁盡,「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的勸酒令多少遊子落淚滿襟,而「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老杜,縱酒還鄉,豪情又讓古今多少人為之寄懷於酒。回思潮陽曾經的名產,我們又何妨「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呢?
作者:陳嘉順
【來源】潮之陽大海在其南、以上註明,【小編微信】 cytc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