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讀一個例子。
《金剛經》第一品,是這樣說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讀來非常的樸實無華。就像是在說已經貴為大富豪的某某還在吃方便麵一樣。
有的人看到佛的樸實無華,於是悟到修行就是穿衣吃飯。——對於證悟的聖者可以這樣講。可是假如凡夫也跟著這樣去理解的話,那就很難證入金剛三昧境界了。很可能就只剩下佛說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和如夢幻泡影這些充滿「玄學味」的話了。
應該知道:佛是無上功德智慧的佛,如今像普通人一樣地吃飯洗腳,表達的是佛的返璞歸真境界。整部《金剛經》都是在描述返璞歸真的境界。
對於佛的返璞歸真境界,換個人物也許更容易有助於理解。
誰呢?
獨孤求敗。
小說《神鵰俠侶》裡面的獨孤求敗,在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那麼,假如獨孤求敗拿起一莖野草,傳授徒弟武藝,他是在教徒弟怎樣把野草當劍使嗎?
肯定不是,對吧。他是在傳授徒弟劍法的至高境界。
佛亦如是。通過第一品,使學佛人打起精神:注意啊,我開始展示佛法的最高境界了,你們趕快進入到「體悟佛法最高境界」的世界裡來。
假如沒有進來,閱讀《金剛經》時只會像外行的圍觀者一樣,或是看看佛是怎樣吃飯洗腳的,或是看看佛是怎樣打坐說話的,是得不到真諦的。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要想看門道,先進門裡面,成為內行人。
同樣的道理,要讀懂《楞嚴經》,首先也要進入到楞嚴世界,門裡面,成為楞嚴內行人。
怎樣進入楞嚴世界呢?
再解讀一個例子。
譬如,眼前有本菜譜。
有的大學者看到菜譜,他要研究的是菜譜與菜譜的異同,是否出自名廚妙筆。他想成為的是菜譜學專家,而不是跟著菜譜學做菜,去當廚師。他只聞到書香,聞不到菜譜的菜香。
修行人看到菜譜,首先想到的是跟著菜譜去做菜,因為他要成為廚師。基於這本菜譜的難得,他既聞到菜譜散發的書香,也能聞得到菜香。
同一本書,各人看書的目的不同,所以看到的內容也不相同。此其一。
修行人都想實證,成為廚師,那麼,打開菜譜,開始學做菜。有的修行人是懷著上帝的心在學做菜,有的修行人是懷著神學的心在做菜。
前者,自覺高尚,他不會認真地去研究菜譜,不會琢磨菜譜作者為何如此做菜,缺乏真實用心,很隨意地學習,所以學不到菜譜的真諦。
後者,自覺渺小,而視菜譜為神明。他雖然想成為廚師,但是把自己和菜譜之間的距離拉得很遠,這就導致在學習做菜的時候,只是在一招一式地做著眼前的菜,缺少做菜後面的心領神會,所以也學不到菜譜的真諦。
反過來,也就是說,假如真想成為廚師,那就一定要虛懷若谷,有個空杯心態,真實用心,拉近菜譜和自己距離。此其二。
明確目的,端正好心態,做好這兩點後,就可以正式跨進楞嚴世界了。
楞嚴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呢?
開篇已經描繪出來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意思是說,在佛的領導下,身懷絕技的眾弟子們各個心懷踴躍,所向披靡,助佛弘化,廣度三界有情。
當看到這一波瀾壯闊、眾志成城的場面時,你,是否已經代入其中了呢?心是否也跟著激情澎湃起來,想要建功立業,做出一番大事了呢?!
楞嚴世界,是一片眾志成城的世界。《楞嚴經》的核心楞嚴咒,也是一個眾志成城式的咒語。
可是你我現在,還只是楞嚴世界裡的小卒子,那要怎樣成為像舍利弗、目犍連這樣,助佛弘化三界的大將軍呢?
小卒子要當將軍,自是先見識到了將軍的威武,然後發起成為將軍的願,升起當將軍的心,體會到大將軍的心量: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
此時,小卒子便已經成為了「因地」將軍。——完全進入楞嚴世界了。
有這樣的心,才能成就這樣的事。
然後就可以踏著「小卒子」阿難的步伐,去成為真正的大將軍而努力前進!
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此僅為分享交流所用。
楞嚴漫談|去留無意,坐看證偽楞嚴者表演——如何破斥楞嚴偽經說
楞嚴漫談|《楞嚴經》的經文架構
楞嚴漫談|世尊為何懸記,佛法滅時,《楞嚴經》最先滅去?
楞嚴漫談|大千變幻悉真心,萬象森羅皆妙有;《楞嚴經》講的故事
楞嚴漫談|《楞嚴經》究竟有多難懂,難在何處?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