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中國優秀文化的代表是什麼,非唐詩宋詞莫屬。唐詩的代表,非「李杜」莫屬;宋詞有兩大流派,婉約派和豪放派,豪放派的代表,非「蘇辛」莫屬,即蘇軾和辛棄疾。而蘇軾,開啟了豪放詞的先河。
有人說,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是那首大氣磅礴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光第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就氣吞天下。然而,這首詞的後半部分又流露出人生如夢的傷感,所以,許多人認為,蘇軾最豪放的一首詞,當推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
江城子·密州出獵【宋代: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們知道,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王安石發起了一場旨在改變積貧積弱局面的改革運動,但是改革的效果卻事與願違。熙寧四年,關心國事的蘇軾上書提出對這場革新運動的不同看法,把王安石等惹惱了,蘇軾在朝廷的處境堪憂。於是,蘇軾自請外放,到杭州任通判。三年後,蘇軾被調任為山東密州(山東諸城)知州。這首詞作於到密州的第二年。
詞的上片描寫了出獵的壯觀場景。「老夫聊發少年狂」,開頭七個字,便寫出了一個豪氣十足的太守形象。其實這一年蘇軾才40歲,根本談不上老,他這樣稱呼自己,有調侃的意思,也有作為一方主官的自尊。「聊發少年狂」,聊且發一次年輕人的狂氣,從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很久沒有這樣大張旗鼓地出去打獵了。此時蘇軾離開朝廷到地方當官已經四年,「處江湖之遠」,心憂國事,難得有這麼一次好心情。
所以,詞人把這次出獵看得很隆重,全副武裝上陣。左手牽著黃色的獵犬,右臂託著獵鷹,「錦帽貂裘」,身上穿戴著盛裝。而且,作者不是少數幾個人出獵,「千騎卷平岡」,寫出了出獵隊伍的壯觀,一個「卷」字氣勢宏大,作者高超的遣詞功力可見一斑。為了報答全城的百姓跟隨自己出獵,作者要像孫權一樣,親自拉弓射殺猛虎。《三國志》記載,孫權曾經「親乘馬射虎於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這裡作者把自己比作孫權,也暗示自己要像孫權一樣有所作為。「傾城隨太守」,表明密州的百姓信任作者、願意追隨,從側面表明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有所作為,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否則,哪來的閒心圍觀呢?
詞的下片則抒發豪情壯志。打獵歸來,高興之下,喝酒是必定的。「酒酣胸膽尚開張」,喝酒喝得很盡興,喝醉了,胸懷還是很開闊,膽氣還是很豪壯。就算兩鬢有少許的白髮,又有什麼關係!和開頭的「老夫」相反,作者認為自己還不算老,還能為國出力。所以,他渴望朝廷能早日派遣「馮唐」來召回自己。「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用了漢代雲中太守魏尚被漢文帝赦罪的典故,作者把自己和魏尚相比,魏尚犯的是小錯,而自己只是政見和改革派有所不同。作者希望朝廷能像信任魏尚一樣重新起用自己,讓自己回到朝廷。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詞的最後直接表明了作者想要為國立功效命的願望。如果能有機會重獲重用,我一定把雕弓拉得像滿月一樣圓,使盡力氣去射殺那天狼星。「天狼星」指代正在進犯大宋西北邊疆的西夏軍隊,作者雖是文臣,卻有一腔報國的豪情,他願意為國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
這首詞,通過描寫宏大壯觀的出獵場面,展示了作者豪邁的胸襟,表達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渴望報效國家的願望,抒發了願意為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蘇軾寫完這首詞後,自己就很為滿意,認為「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認識到和當時流行詞作的截然不同風格。因而,這首詞開創了宋詞豪放風格的先河,成為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直接影響到南宋以辛棄疾為代表的一大批詞人。
(原創文章,轉發請聯繫作者,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