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電視劇或小說裡,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句話,我堂堂七尺男兒如何如何,給人一種頂天立地的感覺。那麼,古代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呢?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因為尺這個單位在不同的朝代,實際長度是不一樣的。簡而言之,離現在越近的年代,一尺的實際長度越長。
商朝的尺合現在的15.8釐米,所以商朝的七尺男兒只有110.6釐米,相當於侏儒。如果在商朝你還在說自己堂堂七尺男兒,簡直就是個笑話。當然,商朝也沒七尺男兒這個說法。
從戰國到秦漢,一尺的長度變成23.1釐米,七尺就是161.7釐米,實際上並不算高。
從三國到西晉,尺略有增長,達到了24.2釐米,七尺就是169.4釐米,在現在也就算得上中等身材。
《三國演義》中形容一個人非常高時,通常用身高八尺,甚至九尺來形容,似乎是比較符合實際的,超過八尺(193.6釐米)的確實算得上大高個兒。
東晉與南北朝時,一尺又略有增長,達到了24.5釐米,七尺相當於171.5釐米。而在北朝,更是達到了29.6釐米,七尺就是207.2釐米,相當之高。
唐朝時,有所謂的大尺和小尺之分,大尺36釐米,小尺和北朝一樣,也是29.6釐米。如果按照大尺,七尺就是252釐米,一般人是達不到這個高度的。
宋元時期,又在唐朝的小尺基礎上有所增加,達到了31.2釐米,七尺就是218.4釐米。
明清時,尺繼續增長,分別達到了34.1釐米和35.5釐米,七尺換算成現代長度就是238.7釐米和248.5釐米。
綜上所述,魏晉南北朝的七尺男兒和現在人身高差不多,南北朝之後就不能這麼形容了,七尺男兒基本上等同巨人症。
在《漢書》中,班固明確提到了兩個人的身高:
光為人沉靜詳審,長財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須髯。
莽為人侈口蹶頷,露眼赤精,大聲而嘶。長七尺五寸,好厚履高冠,以氂裝衣,反膺高視,瞰臨左右。
一般來說,史書中不會記載一個人的身高,如果特意提到了,在當時要麼很高要麼很矮。
聯繫上下文,霍光和王莽應該是身高比較突出的。他們兩人一個168.6釐米,一個173.2釐米。可見,漢朝人的平均身高也就160釐米左右,不然也不會認為他們比一般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