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當局正式通過「立法」開放美國「萊豬」,但是美國豬還沒到臺灣,就因臺灣豬價格上漲犯眾怒。據海峽導報社報導,臺灣菜市場的本地豬肉從1斤130元新臺幣漲到160元,雞鴨魚菜等農產品以及快餐便當也跟著漲價。
臺當局聲稱,現在價格波動處在合理範圍內,消費者絕對可以承受得起。臺媒立即指責臺當局根本不了解民間疾苦,並分析道,臺灣本地養殖的豬肉總供給沒有變,但由於民眾擔憂美國豬影響健康,恐慌性購買囤貨,所以導致需求增加,物價才會大幅上漲。國民黨民意代表葉毓蘭呼籲道:「『萊豬』之亂才剛剛拉起序幕,難道我們真的要毫無反抗地接受被強塞進口的『選擇』嗎?」
島內民眾這回忍無可忍,另一件跟美國也有關係的事件讓民眾對蔡當局更加厭惡。蔡英文當局曾宣稱該開放「萊豬」能有效推進「臺美關係」,美國也接連給臺灣送上兩份「厚禮」。2020年末,美國再次將臺灣劃入匯率操縱的名單,不到半個月,又對臺灣輪胎課徵52.42%至98.44%的反傾銷關稅。
南港、泰豐這兩家主要生產四輪車胎的企業將會受到嚴重衝擊,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試圖通過境外未受影響的工廠,爭取把損失降到最低。雖然建大在美國市場銷售份額較小,但也不得不通過讓越南承接生產來改善局面。臺灣《中國時報》發文指責蔡英文執意奉行所謂「親美抗中」戰略,為了自己的野心,罔顧民意,甘願淪為川普「馬前卒」,更為鞏固「專制」,致力「去中國化」,才讓臺灣出現這樣的局面。
文章指出,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蔡英文當局意欲讓臺商回流來切斷兩岸緊密的貿易關係,但臺商找不到替代市場,只好衝進美國市場,結果讓美國企業蒙受壓力,向美國商務部起訴,致使臺美經貿關係趨於緊張。未來類似被控涉反傾銷案例會越來越多,臺灣恐怕也要籤下更多的「城下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