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德《盲人摸象》
劉政德《狐假虎威》
劉政德《東郭先生》
劉政德《大江截流》
花城文藝風景線
中國著名雕塑家劉政德先生的雕塑藝術展「寓言」,正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
這是劉政德先生從藝七十餘年的一個回顧展。劉政德先生是湖北人,與廣州淵源頗深,曾任教於中南美術專科學校(廣州美術學院前身),1973年至1978年間工作於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他的回顧展一早就定下要在兩座他所熱愛的城市——武漢和廣州舉辦。但5月份,劉政德先生突然離世,讓這場回顧展的主人只能永遠缺席了。
但雕塑家的幸運在於,他的作品永遠地留了下來。展覽中30餘件精彩的寓言作品,言簡意賅又意味深長,既是從傳統這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上生長出來的,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與西方現代抽象概念真實結合的成功範例。在當代,傳統文化應該如何實現它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換,進而講好中國的故事,彰顯中國的文化自信?相信這個展覽會給出一個獨特而又精彩的答案。
文、圖/廣州日報
全媒體記者 金葉
小小難童
於戰亂中接受高水平的藝術教育
劉政德先生1931年出生於湖北天門,他的童年時代,是亂世中一個小小難童。和家人逃難到重慶,最深的記憶是,日本人「每天像上班一樣」,開著上百架飛機來轟炸,炸完就「下班」飛走。苦難的童年記憶,讓劉政德對民族文化有著很深厚的感情。「我的愛國主義是在炸彈中培養出來的。」
很難想像,在那樣一個時代,一無所有的小難童劉政德,卻接受了非常高水平的藝術教育。
1939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聚集了不少優秀人才,在重慶創辦了一所公益性的學校——育才學校。學校設立了音樂、戲劇、繪畫、文學、社會、自然6個組,並聘請很多著名專家學者到育才任教,如著名詩人艾青、音樂家賀綠汀、歷史學家翦伯贊、戲劇家章泯、美術家陳煙橋、舞蹈家戴愛蓮等。育才學校從當時聚集在重慶的難童當中,擇優錄取了具有特殊才能的六至十五歲的孩子150多人入學。而劉政德正在其中。
在育才學校的美術組,劉政德認識了著名的雕塑家傅天仇。「當時我已經畫過石膏,畫過水彩,但是沒有接觸過雕塑。看到傅天仇先生用泥巴做雕塑,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覺得它應該比畫畫更有意思。」又碰巧傅天仇先生當時在準備一場雕塑展,劉政德就跟在他旁邊,看他翻石膏、做泥塑,為他做助手,幫他收展覽門票。「我對這些太有興趣了,從這以後我就愛上了雕塑」。
「『老祖宗』告訴我
應該用少來表現多」
劉政德說,他相信雕塑的發展方向是走向抽象,但他並不喜歡西方的抽象雕塑,而是從中國的傳統美學和畫論中汲取了關於「抽象」的養料。
如果說劉政德早期的《東郭先生》中可以明顯看到寫實性的細節,我們在其中的細節上還可以看到創作者在真實與整體的氣勢中的小小糾結,但是越到後期,劉政德的雕塑越發走向言簡意賅。比如《三個和尚》,遠遠望去,似乎是一座起伏的山脈,走近定睛細看,「山脈」的正中間是一個正在虔誠念經的老和尚,左右各有一個和尚趴在空水桶上睡覺。只用了寥寥幾條精確的切割線,有造型,有細節,有故事,令人拍案叫絕。
劉政德坦言,當自己的雕塑越來越簡練,就剩下幾塊了的時候,他自己心裡也是曾經打過嘀咕的:這究竟行不行啊?「但後來,我就把中國古代的畫論一背:寧簡勿繁,寧拙勿巧。我的心裡就有底了,因為『老祖宗』給我撐腰了。這個方向其實不是我自己的發明,是『老祖宗』告訴我的,應該用少來表現多。」
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所所長梁江表示,劉政德雕塑藝術上這種簡潔線條、平面化團塊和中國式意蘊,有傳統文化非常深的淵源。「我想,他多年的努力是把西式雕塑、中國傳統雕塑整合一起,由此形成了屬於他自己的獨特語言。這種造型語言的基本特徵是用了很多方塊、直線、平面化、榫卯結構的方式,構成他一種很有辨識度的雕塑形式語言。依託『寓言』的主題,他找到了一個獨特的切入點。」
不過,我們從事雕塑藝術的人,出於職業習慣,眼光很容易過多關注雕塑的形式語言。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劉政德在雕塑觀念,在思想意義上的突破。剛才我說到中國傳統雕塑包括西方的雕塑,一個最重要的功能是宏大敘事,幾千年的雕塑都以紀念性雕塑為主線,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大都紀功紀事,國外的廣場雕塑、經典名作也大都屬於紀念性宏大敘事的。但是在劉政德這裡,他專注於寓言化、生活化、平面化,甚至小品化方向,由此拉近了雕塑和平民、生活的距離。他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解構。由此,引發出人們對於雕塑觀念、雕塑功能、雕塑形態的進一步思考。
第一件寓言雕塑《東郭先生》
找到藝術方向
在這次展覽中的開場部分,可以看到一件劉政德的早期作品《魔笛》。這件作品取材於印度街頭賣藝者的生活情景。藝人衣衫破爛,眼神悽迷,吹著笛子,眼前的眼鏡蛇舞動身子豎立起來。吹笛老人的破衣、青筋瘦骨的手臂、黝黑而苦中強笑的面孔,使人聯想羅丹《加萊義民》的雕塑語言風格。如果一直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這個世界上會多了一位羅丹的追隨者,而不會有今天的寓言雕塑,也少了一位獨一無二的劉政德。
1960年,劉政德進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班。課餘時間,他逛故宮,泡博物館,淘潘家園,在春秋戰國的青銅禮器、秦漢的畫像磚石中如痴如醉地汲取營養。畢業那年,第一件寓言雕塑——帶有濃烈的畫像磚遺風的《東郭先生》被創作了出來。
但沒有想到的是,作品一出來,便遭到了非議。同學們的畢業作品全部在報刊上刊登,唯獨沒有劉政德的。他很沮喪,這個時候,啟蒙老師同時也是央美研修班老師傅天仇在這個時候給了他及時的鼓勵。「傅先生對我說,劉政德,你知不知道,一個藝術家,一輩子就是追求一個自己的藝術風格,這個很難,有的人搞美術搞到七八十歲都沒有找到。可是你現在的這個東郭先生已經有自己的風格了。你不能放棄,你得把它系列化,做成你自己的語言。」
「你說我的老師多偉大,因為他這一句話,我就做了七八十年的寓言雕塑。」
《大江截流》
是劉政德代表之作
《大江截流》是劉政德先生的代表作。
1981年1月,葛洲壩截流成功。次年,葛洲壩工程局決定興建一座紀念雕塑,湖北美術學院受邀先後完成了十多個設計草案,最終劉政德的設計方案獲得了肯定。
在大壩還沒截流前,劉政德曾多次到宜昌考察。「當時在長江兩岸,放的全是四面體,每個大約50噸,一輛大卡車只能裝一個,那些卡車的車軲轆比人還高。長江兩岸布滿了這樣的四面體,我感覺,它們像武士,好像準備隨時投入戰鬥。那些四面體當時就給我帶來了靈感。」劉政德想,何不就把這些四面體組合起來?
這件在當時看來十分前衛的作品飽受爭議,並因為葛洲壩在當時的影響,討論擴大到了全國,由於外界非議太多,迫於壓力,這件雕塑並未建成。直到2011年,為紀念葛洲壩截流取得勝利三十周年,這件雕塑才終於建成。
2014年,雕塑藝術家劉政德在「中國姿態·第三屆中國雕塑大展」中榮獲「中國雕塑終身成就獎」。授予劉政德「中國雕塑終身成就獎」的頒獎詞這樣寫道:《大江截流》這件作品是在改革開放的中國第一次運用現代主義手法表現中國人民改造大自然的氣魄和力量。美國芝加哥學院院長、雕塑家託尼瓊斯更將這件作品稱作是「中國雕塑走向現代的一個裡程碑」。而劉政德70餘年的創作生涯也正是中國雕塑走向現代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