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太行八陘

2020-09-03 先秦讀書筆記

太行山脈南起王屋山,北接燕山,綿延400多千米,最高峰海拔3000多米,素有「天下之脊」的美稱,又有「得太行者得天下」的說法,足見其重要性。

太行山脈是個天然屏障,在地理上分隔了山西和河南、河北,八百裡太行,繞行的路途實在太遠了,所以很久之前古人就在山間尋找通道,並命名它們為「陘(xíng)」。

太行山掠影 圖源:網絡

「陘」意思就是山脈中斷的地方,太行山中有很多陘,最著名的有八個。「太行八陘」最早記載於晉代郭緣生的《述徵記》,但實際上很多「陘」從先秦時代就開始使用,是實實在在的兵家必爭之地。


了解這些群山深處的古道,對於閱讀史書時理解戰爭行軍路線有很大幫助。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太行八陘都是怎麼走的。


1.軹關陘(軹zhǐ道)

軹關陘西達山西侯馬(春秋時晉國國都「絳」)東達河南濟源(春秋戰國時的「南陽」地區),是連通晉豫兩地的重要通道。這裡的「軹」指車軸的端部,意思是道路窄到只能同時過一輛車。

軹關陘路線示意

上圖紅線為大家普遍認同的路線,但關於軹關陘的路線是有爭議的,比如歷史地理專家王尚義認為,這條路很難走通,而沿著沁河(古稱「少水」,黃河支流)河谷更合理些,也就是上圖中綠色虛線位置。

相關事件:戰國時代長平之戰等。

王屋山 圖源:網絡

2.太行陘

太行陘最具文化氣息的一陘,其中的一段「羊腸坂道」引無數古代名人都在此留下詩句,據說多達兩百首。

羊腸坂 圖源:北溟新浪博客

太行陘南起河南沁陽(春秋戰國時稱「南陽」地區),途徑碗子城、星軺驛、天井關等,到達北端的山西晉城(古稱「上黨」地區)。

相關事件:戰國時代長平之戰等。

太行陘路線示意

3.白陘(孟門陘)

白陘南起於河南輝縣孟門,沿著磨河谷地的峭壁上開鑿出一條石棧道,經過雙底村轉向西北,「七十二拐」提升高度400餘米,在山中穿行經陵川縣到達山西壺關(古稱「上黨」地區)。

相關事件:春秋時代齊國伐晉,戰國時代長平之戰等。

白陘路線示意

白陘「七十二拐」 圖源:網絡

4.滏(fǔ)口陘

滏口陘是太行八陘中地勢起伏最平緩的一陘。東起於滏陽河(古稱「滏水」)發源地的山口,因而得名。抵達清漳河谷後向上遊,至涉縣後西行,經黎城,到達山西潞城(古稱「上黨」地區)。

滏口陘路線示意

太行陘、白陘、滏口陘最終都抵達上黨郡,所以在上黨郡內又可連通。

相關事件:戰國時代長平之戰,東漢曹操伐高幹等。

自下而上分別為太行陘、白陘、滏口陘。

5.井陘

井陘是八陘中最主要的通道,可從今天的石家莊直通山西太原。同時也是最複雜的一陘,內部由很多隘道組成網絡,所以有些位置不像圖中畫的這麼簡單。

根據資料,主要路線由井陘西行至桃河入山處,可分為兩條,一條經娘子關,另一條經固關、平定,兩條路線又在陽泉匯合,繼續沿桃河上遊河谷穿行,到太原盆地。

井陘路線示意

井陘上現存有秦始皇古驛道,相傳秦始皇病死沙丘,靈柩就經此運送回鹹陽。

相關事件:秦伐趙之戰,楚漢戰爭中韓信的背水一戰,唐代安史之亂等。

秦皇古驛道 圖源:網絡

6.飛狐陘

飛狐陘位於小五臺山南側,由河北蔚縣(春秋戰國時有「代國」)經飛狐口、黑石嶺到淶源。再向東延伸經拒馬河(古稱「淶水」)上遊河谷、紫荊關到達河北易縣(春秋戰國時有「燕國下都武陽」)。

飛狐陘路線示意

也有專家認為飛狐陘僅是蔚縣到淶源這一段,而由淶源到易縣的這一段該是下邊我們要說的太行第七陘「蒲陰陘」 。

相關事件:宋遼岐溝關之戰等。

飛狐口 圖源:網絡

7.蒲陰陘

蒲陰陘的路線爭議最多,有專家認為「飛狐陘」和「蒲陰陘」其實是兩段陘合成一條完整的通道,也就是我們上條所說的路線,北段叫做「飛狐陘」,南段叫做「蒲陰陘」。

也有人認為蒲陰陘就是「靈丘道」,沿著唐河(古稱「嘔夷水或滱水」)河谷,連通今天的山西靈丘和河北順平。這種說法的依據是,此路線位於蒲陽河(古稱「蒲水」)之南,符合古人「水的南面為陰」的命名規則,亦即蒲陰陘得名於此。

蒲陰陘路線示意 圖中以「靈丘道」為蒲陰陘

根據著名歷史學家嚴耕望所著《唐代交通圖考》,淶源其實是個交通樞紐,五道並出,分別通向易縣、保定、定州、靈丘、蔚縣。由於最初記載太行八陘的郭緣生並沒有明確路線,所以也難怪說法多。

因此連專家都確定不了的問題,我們也完全沒必要糾結。

淶源五道(綠色虛線)

8.軍都陘(關溝)

軍都陘南起南口,北經居庸關、八達嶺到河北懷來,是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的分界線,也是北京的重要門戶。

軍都陘路線示意

居庸關 圖源:網絡

戰國時期軍都陘一帶屬燕國,設有居庸塞。

相關事件:金滅北宋,蒙古滅金等。


太行八陘總覽 請點擊放大觀看

地圖繪製網站:發現中國(www.ageeye.cn)。

本篇地圖地址:https://www.ageeye.cn/map/58868/


根據相關資料,很多古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路線並不統一,原因有人為亦有地質災害。因此,本篇內容雖力求準確,但也只能做簡單了解之用。另外為方便閱讀,本篇古今地名混用。

本篇主要參考資料為: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影視信息集團紀錄片《中國地理探奇》,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大量精簡。

同時還參考了:北溟新浪博客中的遊記。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太行八陘」之第一陘「軹關陘」
    太行山南北綿延八百餘裡,縱跨京、冀、晉、豫四省市,地勢北高南低,東陡西緩,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地理分界線,也是我國從第二階梯到第三階梯的地理標誌,從黃土高原穿過「八百裡巍巍太行」往東就是沃野千裡、一馬平川、人煙稠密的華北平原。
  • 圖解「太行八陘」之第二陘:太行陘
    「太行八陘」的主要意義在於溝通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而在解讀第一陘(軹關陘)時我們已經了解到山西境內的農耕區主要集中在大同、忻定、太原、臨汾和運城五大盆地。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農業無疑是支撐各諸侯國生存的基礎,因而在韓、趙、魏瓜分晉國時,上述五大盆地率先成為三方爭奪的焦點。
  • 文化山西:古人穿越太行山必走的八條路——太行八陘
    數千年來,巍峨的太行山一直阻斷著晉冀豫三省間的交通往來,然而在古代卻有這麼八條通道,成為穿越太行山溝通晉冀豫三省的咽喉要道。這八條通道分別是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和軍都陘,古稱太行八陘。什麼是陘(xíng)?在太行山上中多東西向橫谷,人們將這些山脈中斷的地方稱之為陘。
  • 2020太行古道自駕遊——太行八陘之蒲陰陘和飛狐陘及周邊
    所幸,老範早有自駕「太行古道」的想法。在2020年6月上旬,北京疫情稍有緩解(新發地疫情尚未爆發)的時候,安排了一次自駕穿越太行八陘中的蒲陰陘和飛狐陘的行程。除了穿越古道,還順便遊覽了古道周邊的幾處景點。
  • 「太行八陘」第二陘:太行陘。
    過了「太行第一陘」的軹車陘,再說「太行第二陘」_太行陘。八百裡巍巍太行,崇山峻岭、溝澗縱橫,位於南太行的太行陘:「北達京師,南通河洛」,是古代重要的一條軍事、商貿通道。太行陘古道自古為軍事、商旅交通要道。沿途關寨、隘口林立,山路蜿蜒盤旋,險象環生。著名的關隘有羊腸坂、碗子城、天井關、古長城等要塞。
  • 穿越太行山肆,河南濟源封門口,開啟太行八陘第一陘軹關陘
    從廣義上講,軹國故城所在地,現在的軹城鎮是軹關陘的起點;但從狹義上講,軹關陘是從封門口開始的。從這裡一路向西北方向穿越太行山脈,直到山西境內。因此這條陘道又稱軹道。當年的軹關也僅容一車通過,稱為軹關,也是名副其實。
  • 文化山西: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
    自2017年以來,山西作出了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的戰略決策。九曲黃河、古塞長城、巍巍太行,江山如此多嬌。可你知道山西境內的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文化山西: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
    自2017年以來,山西作出了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的戰略決策。九曲黃河、古塞長城、巍巍太行,江山如此多嬌。可你知道山西境內的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太行八陘太行山,延袤千裡,百嶺互連,千峰聳立,萬壑溝深。數千年來,巍峨的太行山一直阻斷著晉冀豫三省間的交通往來,然而在古代卻有這麼八條通道,成為穿越太行山溝通晉冀豫三省的咽喉要道。
  • 井陘:太行五陘有奇觀
    太行五陘有奇觀韓鳳彥景行天路鑲天邊,恰似長龍臥雲間。世外桃園井陘縣,太行五陘有奇觀。
  • 探尋八陘太行 以啟九州步道
    太行崔嵬,雲煙隱逸。        凌晨五點多,天色待曉。太行山脈北端,一段被遺忘的長城上荒草萋萋,朔風勁吹。這次活動是地理公社聯合多家媒體共同推出的國家步道探索系列之太行天路——從八達嶺長城開始,沿著中國一、二級臺階的分界線,一直走向太行之巔,走到黃河邊上的風陵渡。        《中國綠色時報》記者隨地理公社太行軍團成員共同行走了這條太行天路。一路上,照明燈發出幽暗的光芒照向前方。他們也像是一束束微光,照亮了國家步道探索的路程。
  • 會飛的狐狸呵護著一條千年古道 河北淶源至蔚縣 太行八陘飛狐陘
    飛狐陘 一隻神奇白狐狸的飛越傳奇穿越太行壹佰零叄不知道金庸先生創作的《雪山飛狐》、《飛狐外傳》靈感是否來源於這個美麗的神化傳說在淶源和蔚縣之間,太行山深處還有一條古道因為這個傳說而稱作飛狐道、飛狐口、飛狐關、飛狐峪、飛狐塞又是太行八陘中的第六陘飛狐陘
  • 自駕線路太行八陘——第五陘井陘陶瓷水鎮
    井陘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小縣城,位於河北省西部邊陲,太行山東麓,冀晉結合部,是太行八徑之一。井陘縣素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歷史上韓信背水一站攻克趙國之戰,抗擊日寇的百團大戰,就發生在井陘縣微水鎮一帶。
  • 「太行八陘」第三陘:白陘。
    太行第三陘:「白陘。」白陘又名孟門陘,位於河南省輝縣太行山的南關山。白陘是南關山連接山西陵川省馬疙當大峽谷的險峻通道。
  • 秘境中國,太行八陘,穿越兩千年的美景。
    山地受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丹河等切割,多橫谷,太行八陘就是太行山脈中八個斷開的山口,陘由南到北分別是: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蒲陰陘、飛狐陘和軍都陘。軹關陘在濟源市西十一華裡處,太行八陘,以此陘為第一陘。
  • 「跟著愚公走太行」!首屆「穿越壯美太行」國際徒步大會落地濟源
    此次活動的主題是「跟著愚公走太行」。「一會」即「穿越壯美太行」國際徒步大會。活動期間,將組織大眾越野組、專業越野組、達人體驗組三個組別的徒步節會活動,充分滿足疫情後時代大眾對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充分彰顯體育在文化傳承、旅遊傳播中的作用,充分展示老家河南文化魅力、壯美太行生態活力和愚公移山精神動力。「一論壇」即太行山文化旅遊發展論壇。
  • 北魏太武帝冬巡,爾朱氏屠城:太行上的八條古道對芸芸眾生意味著什麼?
    那次考察以後,我就拿著《唐代交通圖考》按圖索驥,開始一次次地走進「太行八陘」。 我年輕時是一個文學青年——這個詞好像現在是貶義詞。那時候最喜歡的作家叫張承志,那是當年我們這一代文科生的精神偶像。我覺得這樣不行,所以決定改變旅行方式,像古人一樣慢下來,一個人,徒步走一遍太行八陘。 這是我前年產生的想法,去年的清明節我就出發了,第一站選擇了太行陘。太行陘南起河南省沁陽市,北到山西省晉城市,它是正南正北的一條路。這條路最為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溝通了中古時期中國最主要的都城——南方的洛陽,以及北邊的軍事重鎮太原。
  • 雙底村——深藏在南太行中的桃花源
    白陘古道為「太行八陘」從南往北之第三陘。縱貫南北的八百裡太行山,在留給我們山水美景的同時,也成為山西與河北、河南交通往來的阻隔。為溝通東西,古人在太行山裡開闢了八條道路,即著名的「太行八陘」,從南往北依次為軹關陘、太行陘、白陘、釜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每條古道都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發揮著軍道、商道、山區人民生存發展之道的作用。
  • 南太行旅遊攻略大全【珍藏版】
    經常有朋友諮詢南太行的旅遊攻略,今天統一回復下吧。我們知道800裡太行山最美的一段是南太行。南太行是哪裡?現在我們今天也統一給大家說明下南太行的範圍:是以河南河北省界,沿著濁漳河到長治市潞城區一線以南的太行山部分統稱南太行。
  • 藏在古詩詞裡的河南——漢魏曹操《苦寒行》與焦作太行羊腸坂古道
    《苦寒行》——曹操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曹操率兵當年所走的山路是太行八陘之一"羊腸坂道",太行八陘是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咽喉通道,同樣也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這條"太行陘"又稱太行道,這條神秘的古道南起河南焦作沁陽市北部常平鄉,北接晉城市澤州縣碗城村,蜿蜒在崇山峻岭間,因其形狀似羊腸而得名。
  • 走太行 首屆穿越壯美太行國際徒步大會開幕
    10月24日,2020首屆穿越壯美太行國際徒步大會在太行山國家森林步道南起點濟源精彩開幕。據介紹,大會包括「一會一論壇一聯盟」,即「穿越壯美太行」國際徒步大會、太行山文化旅遊發展論壇、成立太行山國家森林步道文化旅遊聯盟三大板塊。活動由中國旅遊協會、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南省外事辦、河南省體育局、河南省林業局主辦,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管委會、中國旅遊協會文化體育旅遊分會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