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系列(17)—割肉餵鷹

2021-02-19 檸檬匯

 


       這個神話故事是大乘精神的代表:悲心入骨髓,慈懷憫眾生。這個故事不是釋迦摩尼自己的故事,而是佛陀過去世為薩波達國王時的本生故事,故事內容深刻展現了佛法六度修行中的布施波羅蜜。來自《六度集經》。

      大乘精神是禪宗的基礎,也是基礎之公案,故事本身包含了很多哲學和宗教思想,也有很多爭議,但是參禪只參不議論。

1. 緣起

     一日,天界有無限神通的帝釋天王的天壽即將終了,就是要死了,心中愁悶不樂。

      這時,所有的他的隨扈天龍鬼神見狀,不約而同地相繼詢問:「天王您為什麼如此面帶愁容?」

      帝釋回答:「我的生命將盡,死亡的徵兆也已經出現。我不知往後將歸向何處,所以心中發愁啊!」

      隨扈們說:「在人世間有一位薩波達王,平日廣修菩薩(大乘)的道法,持戒完滿,德行高遠,慈愍眾生,恩澤惠及有情、福德隆盛;不久之後,就會成佛,您若歸投於他,必能長養法身,斷諸疑慮!」

     帝釋天王為了試探薩波達王,帶了一個隨扈毗首羯磨去拜訪薩波達王

2. 做局

       帝釋天王命令隨扈毗首羯磨:「今天本王想測試薩波達王是否真的慈悲為懷,愍念眾生,乃至是不是一位如實修行菩薩道的行者。請你化身為鴿,我將變作大鷹,急追在後,追到薩波達王的座前,你所化作的鴿子佯裝出畏懼惶恐的表情,苦苦哀求國王給予保護,如果薩波達王確實心懷仁慈,必定會接受你的歸投,這樣一來便可速知真假。」

     言畢,毗首羯磨便化作一隻鴿,帝釋天王變成大鷹,兇猛地緊跟在鴿子後方,窮追不捨。

  
   

        鴿子一路驚慌地飛到薩波達王座前,一見薩波達王,便急急鑽進國王腋下,上氣不接下氣地哀求薩波達王,保護它的小命。

     

       緊追在後的大鷹也來到了殿前,看到千辛萬苦就快到手的鴿子,被薩波達王保護在衣袖之下,便目露兇光地說:「我數日來飢餓難忍,已沒有耐心了,你身邊的那隻鴿子是我覓來的美食,速速歸還給我!」

       薩波達王見狀,緩緩地回答:「朕曾經發願要救度一切眾生、善護一切眾生。今日我應該要救護這隻鴿子,豈可歸還給你,讓你殺害生命來祭拜五臟六腑以求溫飽呢?」

 

     大鷹更不甘示弱,反唇相譏:「國王您說要救度一切眾生,但是今天如果您斷絕了我的食物,我同樣也活不下去。難道,我就不屬於一切眾生嗎?」

     薩波達王於是語帶慈祥地詢問大鷹:「你需要什麼食物充飢?只要能夠放過鴿子一命,朕一定盡力滿足你的需求!」

    「只有剛殺的、熱騰騰的肉,我才吃!」大鷹毫不留情地說道。

3. 割肉


      於是薩波達王立即抽刀而出,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塊肉,交給老鷹,用來交換鴿子的性命。

      此時大鷹又開口說道:「國王您應當平等對待眾生,我雖然屬於畜生道,於理也不應偏頗;您若想用此肉來換取鴿子的性命,是否應該用秤子秤看看兩者的重量有沒有相等?」

     薩波達王便叫旁人拿秤子來,將鴿子放在一端,割下的肉放在另一端……。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任憑薩波達王不斷割下身上的肉,直到身上的肉都快要割盡,仍然無法平衡在秤子另一端鴿子的重量。  

      此時,薩波達王命令近臣殺掉他,直到使得骨髓與鴿子重量相等,並說:「吾奉諸佛受正真之重戒。濟眾生之危厄。雖有眾邪之惱。猶若微風。焉能動太山乎?」。

     

4. 現身對話

       老鷹見薩波達王如此,堅守菩薩道,有慈悲心,實在難得。於是帝釋現身,叩首在地拜服說:「大王。是什麼樣的願望使得人還會煩惱萬分?」

      薩波達王說:「我對於天帝釋及飛行皇帝之位一點興趣也沒有。我看到眾生沒於盲冥。沒有敬仰三尊不聞佛教。恣心於兇禍之行。投身於無擇之獄。睹斯愚惑。為之惻愴。我發誓求佛,救濟眾生得以脫身苦海」。

      帝釋大驚說:「我以為大王你要搶奪我的王位,故意來試探你,你對我有何教誨?」

      薩波達王說:「讓我受創傷的身體恢復,讓我立志布施救濟眾生,使得人人具有高尚的品德

 

      帝釋天王即命令天上醫神用藥治療。 創傷癒合以後與以前一樣。身上的創傷好像豁然瞬間都癒合。

 

      帝釋天王表達敬意,繞薩波達王三圈,歡喜而去。

     最後,「自是之後。(帝釋天王)布施踰前。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六度集經》卷一《薩波達王本生》)


    (泰國和尚與老虎)

5. 說明

     這個版本是嚴格按照古文版本的意思,不像很多網絡版本有所篡改和附會。故事的情節被分了段加了標題:緣起——做局——割肉——現身對話

      這就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禪宗公案,而非一個超級神話,特別是「現身對話」更是人與人的對話,而非「割肉餵鷹,感動天與神」的超級神話!我不知道為什麼幾乎我所見過本白話版都是誇張的神話版本?

6.割肉餵鷹禪學和哲學內涵

   

     只參不議論,有以下啟示:

     一、割肉餵鷹意味著眾與命同珍貴      

      這是大乘佛教之精髓。雖然沒有「薩波達王鼓作氣登秤盤兩端,剎平衡震海揚起波濤,枯樹綻放美麗花朵,降香水雨及香花瓣,。。。。瞬間恢復。。。 」之誇張(白話)描寫,我想是漢傳佛教法師添加的,但是,我認為這是「頭上再按一個頭」畫蛇添足之舉,這也無損薩波達王(有一說是屍毗王)修菩薩行的偉大。

     割肉代鴿餵鷹,等等,都是大乘佛教主張或精神的表現。這主張還成為四弘誓願的一種,「眾生無邊誓願度」。四無量心的慈悲喜舍,總的精神也是這樣,用儒家的話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利他,然後利己)


    所謂眾平等不只是簡單句口號,而是全身實踐生命價值,徹底領悟秤兩端割肉重量與鴿相等的意義

    世間秤量輕重表達眾平等哲理:既平等則命,同命論,對於生命而言,眾與命同珍貴。 

       二、解脫的概念

      我相信不是每個人都是佛教徒,所以不見得每個人都要相信這個內容的故事。可是這個很有趣,就是說我們的神話傳說,其實在傳達一個民族的哲學的信仰。即對於死亡的態度跟埃及很不一樣,因為埃及一定要把肉體保留得好好的,肉體以後還要再用。可是印度剛好相反,他認為肉體一定要解脫掉,所以我們今天有時還用到「解脫」這個詞。

       有時候看到一個朋友在醫院病了很久,非常的辛苦,有一天也許你會接到電話,朋友跟你說,他終於解脫了,這個解脫其實是佛教的概念,就是說他把受苦的身體留在人間,而他的靈魂走了。所以我們都認為解脫在講靈魂,同時也在講肉體,有一點像把扣子解開,把衣服脫掉,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你原來的東西。


      三、良知的發現,人與人直接的依存性

 

      這個故事的緣起是帝釋天王要死了,他要解脫,於是做局使得薩波達王割肉餵鷹。但是,當薩波達王要死了,突然良知,或者良心發現,然後現身,阻止了這個行動。從個人的角度,如果薩波達王死了,他就得不到解脫的答案

      所以,人與人直接存在依存性。所謂一個人的福報就是別人願意幫助你,你的情商高,運氣好,所以,你的財產,你的運氣都來了,不管你獲得什麼,都是從別人之處獲得的


      我們必須承認良知,這就是王陽明《心學》所倡導的。

     佛家說「本性」,佛性其包含著悲憫。

      道家說「道性」其包含著慈悲。

      儒家說「道」包括惻隱

      良知是說:我看物端受害產同情、惻隱、悲憫,是根源。欲加救護之原力,

      

      但是,佛家說我們良知被遮蔽,泯滅,但是可以被發現。發現了心,就發現了良知。有良知的人都被宗教稱為神或者是人。 那麼,沒有良知的人,被稱為魔鬼或者下三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的異類。也許屠殺猶太人的希特勒的黨衛軍們就屬於這一類。

      四、慈善與受施(施與受)是無法用衡器衡量的

  
    

     (有人放生,有人捕魚)    

      衡具是人類用於顯示公平與公正,以及效果的。佛經故事的睿智是說「割肉永遠不會超過鴿子的重量」。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這對於有「良知」的人還有用,對於無「良知」的異類,這個是個無底洞。

      我們師兄弟到溫榆河放生魚,數目很多。然而就有人認為是商機無限,直接就在那裡等,然後撈魚。對此你只能一笑了之。

  

       大陸開放旅遊給臺灣,人家說你統戰。對於不是旅遊從業者的臺灣人而言,邏輯是「我又沒有什麼好處,又嫉恨,又打攪我的清淨,所以,我反對」

   

     所以,讓利是無底洞,特別對於一些險惡無良之人

     

     供給派經濟學家的減稅政策,惠及幾乎所有百姓,而且直接受惠,而非間接受惠,所以大家都很高興。經濟學家就拿這事做文章,說裡根政府的供給側改革創造了人類經濟歷史上的新奇蹟,也符合大乘精神。


     而一些福利政策,無外乎是運用政府政策和權利「殺富濟貧」,從一批人口袋裡掏出錢,給另外一部分人消費,比如歐巴馬之醫療改革,窮人覺得不夠,富人認為慈善被濫用,這個並不是完全的「布施與受施」的關係,但確實是一樣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甚至有人連這杆‍秤也沒有,所以,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

     人世間的紛紛擾擾都可以用佛法解釋。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極端。其實,慈善與受施(施與受)根本不需要用衡器衡量,否則就是著相。

       五,割肉餵鷹只是方便之道

       什麼「捨身飼虎、 割肉餵鷹、燃指供佛」只是方便之道。實際那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終究解脫根性的人才是解脫根性, 絕不是那個簡單格式化——「割肉餵鷹」。

       本來是一種方便, 有人就把它變成究竟了。這就是《金剛經》說的著相。


        學佛法也是一樣,六度波羅密講奉獻、忍辱,你該忍的才去忍,不該忍的為什麼要去忍,不該忍的你說「忍難忍之忍」,不該忍的就不需要去忍;布施波羅密,老佛爺被節節肢解,不生嗔恨心,現在不要說節節肢解,就是扣你兩個月的工資,你還要跳八丈高,對不對?捨身飼虎、割肉餵鷹這些是不是多餘?嚴格來說,一般的人就承受不下,修菩薩道的人可以,作為平常的人,要他這樣去搞就不行了

      莊子說「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莊子--駢拇 》),每個人都應該有仁義,這個也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一個人的行為規範,但是「多方」就是想法設法的去推銷仁義、去宣傳仁義,就超越了我們自然性和社會性合理的承受力。

         所以,宋以後,宋明理學影響了宋以後的中醫,中醫談陰陽的時候基本上就談到儒家的倫理進去了,就象莊子這裡說的「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

      五臟與仁義禮智信有什麼關係?把「心」拿出來,到底講不講理,把肝拿出來是不是就講仁了?把肺拿出來是不是就講義?把腎割下來是不是就講智?畜生也有心肝脾肺腎,獅子老虎也有心肝脾肺腎,豺狼虎豹都有心肝脾肺腎,它們真的也有仁義禮智信嗎?所以這個真叫忽悠

      所以,中國禪宗吸收莊子思想,就不「忽悠」這個方便之道


   (南宋,梁楷《六祖撕經圖》)

     另外,注意,古文中,薩波達王是讓帝釋天王命令天上醫神用藥治療的,而不是如一些版本:「感嘆動地,花雨散布,自然而愈。。。。」。我想,這樣寫的原因是睿智的。

2016/1/20

相關焦點

  • 抖音不如菩提樹下割肉餵鷹是什麼歌曲 歌名姬和不如完整歌詞
    讓人深刻的歌詞就是不如菩提樹下割肉餵鷹,光看歌詞就知道是一首非常哀傷的歌曲,不如菩提樹下割肉餵鷹是什麼歌?《姬和不如》誰唱的?不如菩提樹下割肉餵鷹是什麼歌曲  這首歌曲不管是旋律上面還是歌手演唱的方式上面都是非常的悽慘的,非常的傷感的,而且歌詞寫的也是充滿著哀傷的感覺,歌曲整體的氛圍就是非常的悲傷的。
  • 抖音不如菩提樹下割肉餵鷹歌名叫什麼? 《妓和不如》聲入你心
    抖音不如菩提樹下割肉餵鷹歌名叫什麼? 《妓和不如》聲入你心時間:2019-06-14 09:51   來源:愛秀美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不如菩提樹下割肉餵鷹歌名叫什麼?《妓和不如》聲入你心 最近,小編在刷抖音的時候發現一首歌詞為不如菩提樹下割肉餵鷹的歌曲很火,下面小編要為大家帶來的就是這首歌的歌名及歌詞介紹。 抖音不如菩提樹下割肉餵鷹歌名叫什麼 據悉,這句歌詞是出自歌曲《   原標題:抖音不如菩提樹下割肉餵鷹歌名叫什麼?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割肉飼鷹
    釋迦牟尼佛割肉飼鷹(圖片來源:資料圖)釋迦牟尼佛過去世行菩薩道時,遇見一隻飢瘦禿鷹,正急迫的追捕一隻溫馴善良的鴿子,鴿子驚慌恐怖,看到菩薩,蒼惶投入懷中避難、禿鷹追捕不得,周旋不去,菩薩問鷹說:「你需要什麼食物?」鷹回答:「我要吃肉。」菩薩一聲不響,便割自己臂上的肉來抵償。可是鷹要求與鴿子的肉重量相等。菩薩繼續割自己身上的肌肉,但是越割反而越輕,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盡,重量還不能相等於鴿子。便問菩薩道:「現在你該悔恨了吧?」菩薩回答說:「我無一念悔恨之意。」為了要使禿鷹相信,又繼續的說:「如果我的話,真實不假,當令我身上肌肉,生長復原。」誓願剛畢,身上肌肉果然當下恢復了原狀。
  • 西湖網紅松鼠因投餵太胖被鷹覬覦 最後被鷹抓走?
    西湖網紅松鼠因投餵太胖被鷹覬覦 最後被鷹抓走? 來源:金投網      時間:2021-01-11 15:16:38 就在元旦假期最後一天,西湖網紅松鼠被鷹抓走了!有目擊者稱,抓走松鼠的老鷹有黑色頭冠,身上有黑色豎條紋,當時松鼠被壓在老鷹腳下。
  • 覺定法師16歲剃度出家,曾割肉救母,花43年用一磚一瓦建寺廟
    釋尊割肉餵鷹的故事想必有不少人聽過。而在安徽省太湖縣的一座正覺寺中,一位人稱「老師公」的八十多歲老人就曾用相同的方法救了他的母親。直至今日,這段佳話依舊被村民們廣為流傳。覺定法師,俗名陳多興,出身貧寒,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沒有男主人的陳家,家裡的重活全都由母親一人承擔。
  • 新疆草原上的訓鷹人:40年訓鷹7隻 一生與鷹為友
    新疆草原上的訓鷹人:40年訓鷹7隻 一生與鷹為友   中新網伊犁2月28日電(史恭敬)在新疆伊犁州新源縣喀拉布拉鎮,有一位63歲的哈薩克族老人名叫艾來達爾·艾斯拉力,他是家族的第三代訓鷹人,他一生與鷹為友,馴鷹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生活內容。
  • 隱居安徽的深山老僧:割肉為母治病,衲衣43年沒換,只為興建寺廟
    ▲釋迦摩尼悉達多國王將鴿子救了下來,藏在自己的衣服裡,但同時又為了不讓老鷹餓到,於是乎便割下自己的肉來餵鷹。在我國安徽省就有這麼一位老僧人,他叫陳多興,便效仿這種做法,割肉餵病母。▲陳多興02 陳多興割肉救母陳多興出生在佛教文化深厚的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北中鎮,在他5歲時巧遇一位和尚,和尚覺得此孩童頗具佛緣,於是並對他進行了一番點化。
  • 雪峰道場的「不隔」公案(禪宗)
    這與本公案中定州來僧的「不別」何其相似。雪峰禪師便打,這僧挨了打,跑掉了。十年後這僧又來了,雪峰禪師還是問他:「甚處來?」他答:「湖南。」雪峰禪師接著問:「湖南與這裡,相去多少?」他答:「不隔。」這與十年前的問答同一個意蘊。雪峰禪師豎起拂子,問:「還隔這個麼?」這一問是什麼意思呢?禪宗的宗旨,赤裸裸、淨灑灑,一法不立。
  • 這部笑死人的割肉番終於又回來了!
    看過第一季的趕緊到B站把第二季追起來啦餵~話說上一次看到放出全集的番還是《理科生墜入情網嘗試證明》,而4月,除了那部提前放送6集的《BNA》,還有這部,因為「割肉」而讓人印象深刻的搞笑番——《邪神與廚二病少女》第二季。
  • 兩則會審公案
    下面兩則就是1872年申報初創時期登載的兩則會審公案。影印不清的地方直接留白,待日後明確再更改。第一則:「人狗訊讞」本月二十五日(註:同治壬申三月二十五日,1872年5月2日),會審公廨訊案,聚觀者甚眾。見一人與一狗同跪堂上。
  • 遊資動向:慘人孫哥,跌停割肉一股,虧200萬!
    遊資動向總覽:孫哥:買入青青稞酒2500萬,割肉金安國紀,虧了近200萬 章盟主:買入聯泓新科2300萬,買入亞鉀國際500萬2、行情不好大遊資也無奈,不操作沒盤感,操作也是經常割肉,孫哥今天又割肉了金安國紀虧近200萬,方新俠也幾乎絕望的割肉了青島銀行。3、北向資金淨買入寧德時代 歌爾股份 7億級別;機構大買百潤股份。
  • 禾山寺與禪林公案「解打鼓」
    禾山寺與禪林公案「解打鼓」文 / 龍林森禾山,亦稱秋山,雄踞於羅霄山脈中段,位於永新縣西北邊陲25公裡處,因產「嘉禾」而得名。何謂禪林公案?禪宗認為,歷代宗門祖師典範性的言行可以判別學人的是非迷悟,稱「公案」。「公案」被視為禪門傳法的「血脈」,祖師「直指」的法門。其作用在於對機開示,打破情識之網,進而悟入「無分別智」。禪門各宗就傳誦著許多祖師言行和內省經驗,陸續記載在各類語錄和燈錄中。正如宋·圓悟《碧巖錄》第九八則評唱指出:「古人事不獲已,對機垂示,後人喚作公案因緣。」
  • |《鐵鼠之檻》提及的公案整理
    《鐵鼠之檻》是日本推理小說作家京極夏彥的長篇推理妖怪小說,百鬼夜行系列的第四彈。
  • 印尼「鷹」摔進住宅區,美軍「鷹」掉入大海
    當地時間6月15日上午,印尼空軍一架「鷹」209噴氣式戰鬥教練機墜入印度尼西亞廖內省(Riau)金寶鎮(Kampar)的一個住宅區;飛行員在戰機墜落之前已跳傘逃生,雖然地面損失情況暫時未知,但墜機現場看起來很糟糕。
  • 禪宗的無情說法公案之中,暗藏了什麼玄機?憨山大師如是說
    皆仁法師在禪門之中,有個很有名的公案,叫無情說法。而曹洞宗的開山祖師洞山禪師,據說也是因為參究這一公案而得到開悟的契機。【公案】它的本意是指官府斷案的公文案牘。禪宗認為,歷代宗門祖師典範性的言行可以判別學人的是非迷悟,所以也稱之為公案。明代的蓮池大師在其著作《正訛集》中指出:「公案者,公府之案牘也,所以剖斷是非。而諸祖問答機緣,亦只為剖斷生死,故以名之。」這就把公案的地位提高到剖斷生死的層面之上了。
  • 有人說「鷹的重生」是騙人的,鷹的壽命一般有多長?
    毫無疑問,很多雞湯文的內容都經不起仔細推敲,「鷹的重生」也不過是萬千生存道理的縮影之一。那麼,在自然界中,真有能夠重生的鷹嗎?為什麼說「鷹的重生」是騙人的?關於這種或鷹、或雕的動物,全文有幾個比較關鍵的描述點:第一點:與鷹的最長壽命有關,文中的老鷹在40歲的時候身體明顯老化,在經過自己的一系列神奇操作之後成功活到了70歲高齡;第二點:文中的老鷹不僅將自己的羽毛和利爪拔下,還連同自己的喙都用巖石將其擊落,並在之後的一百多天時間中不吃不喝。
  • 鳥類及野生動物保護科普知識系列十二——鷹
    廣義的鷹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晝活動的隼形類鳥,尤指鷹屬的種類,包括蒼鷹和雀鷹。它的羽毛上有斑點,有白,有黑;它身體很重,爪子很硬,極為鋒利。 生活習性鷹是肉食性動物,會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鳥等小型動物。大型的鷹科鳥類(雕)可以捕捉山羊、綿羊和小鹿。
  • 輕鬆一刻|鷹,青蛙和老鼠
    *——From Aesop's Fables--英語加油站--swamp: 沼澤,溼地disadvantage: 劣勢dispute: 辯論,爭端duel: 決鬥reed: 蘆葦hawk: 鷹intent: 熱衷,專心swoop: 猛撲
  • 14歲出家苦修,現已80多歲,曾割肉救母,一人重建一座寺廟
    」割肉救母至孝僧者很多人為釋覺定一人建寺的事跡所震撼,認為他很有毅力。其實釋覺定早在14歲就開始了苦修的生活。釋覺定原名為陳多興,在他5歲的時候就有一位僧人對他母親說:「這個孩子與我佛有緣。」這時候釋覺定便從「佛祖割肉餵鷹」的故事中,有了一絲明悟:世間因果,是無人能夠改變的,如果想改變一個生命的因果,得必須付出他所有的。於是為了救母親,釋覺定毅然取出小刀,將自己手臂上的肉割了下來,然後熬成湯給母親喝。喝下肉湯後,釋覺定的母親很快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