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神話故事是大乘精神的代表:悲心入骨髓,慈懷憫眾生。這個故事不是釋迦摩尼自己的故事,而是佛陀過去世為薩波達國王時的本生故事,故事內容深刻展現了佛法六度修行中的布施波羅蜜。來自《六度集經》。
大乘精神是禪宗的基礎,也是基礎之公案,故事本身包含了很多哲學和宗教思想,也有很多爭議,但是參禪只參不議論。
1. 緣起
一日,天界有無限神通的帝釋天王的天壽即將終了,就是要死了,心中愁悶不樂。
這時,所有的他的隨扈天龍鬼神見狀,不約而同地相繼詢問:「天王您為什麼如此面帶愁容?」
帝釋回答:「我的生命將盡,死亡的徵兆也已經出現。我不知往後將歸向何處,所以心中發愁啊!」
隨扈們說:「在人世間有一位薩波達王,平日廣修菩薩(大乘)的道法,持戒完滿,德行高遠,慈愍眾生,恩澤惠及有情、福德隆盛;不久之後,就會成佛,您若歸投於他,必能長養法身,斷諸疑慮!」
帝釋天王為了試探薩波達王,帶了一個隨扈毗首羯磨去拜訪薩波達王。
2. 做局
帝釋天王命令隨扈毗首羯磨:「今天本王想測試薩波達王是否真的慈悲為懷,愍念眾生,乃至是不是一位如實修行菩薩道的行者。請你化身為鴿,我將變作大鷹,急追在後,追到薩波達王的座前,你所化作的鴿子佯裝出畏懼惶恐的表情,苦苦哀求國王給予保護,如果薩波達王確實心懷仁慈,必定會接受你的歸投,這樣一來便可速知真假。」
言畢,毗首羯磨便化作一隻鴿,帝釋天王變成大鷹,兇猛地緊跟在鴿子後方,窮追不捨。
鴿子一路驚慌地飛到薩波達王座前,一見薩波達王,便急急鑽進國王腋下,上氣不接下氣地哀求薩波達王,保護它的小命。
緊追在後的大鷹也來到了殿前,看到千辛萬苦就快到手的鴿子,被薩波達王保護在衣袖之下,便目露兇光地說:「我數日來飢餓難忍,已沒有耐心了,你身邊的那隻鴿子是我覓來的美食,速速歸還給我!」
薩波達王見狀,緩緩地回答:「朕曾經發願要救度一切眾生、善護一切眾生。今日我應該要救護這隻鴿子,豈可歸還給你,讓你殺害生命來祭拜五臟六腑以求溫飽呢?」
大鷹更不甘示弱,反唇相譏:「國王您說要救度一切眾生,但是今天如果您斷絕了我的食物,我同樣也活不下去。難道,我就不屬於一切眾生嗎?」
薩波達王於是語帶慈祥地詢問大鷹:「你需要什麼食物充飢?只要能夠放過鴿子一命,朕一定盡力滿足你的需求!」
「只有剛殺的、熱騰騰的肉,我才吃!」大鷹毫不留情地說道。
3. 割肉
於是薩波達王立即抽刀而出,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塊肉,交給老鷹,用來交換鴿子的性命。
此時大鷹又開口說道:「國王您應當平等對待眾生,我雖然屬於畜生道,於理也不應偏頗;您若想用此肉來換取鴿子的性命,是否應該用秤子秤看看兩者的重量有沒有相等?」
薩波達王便叫旁人拿秤子來,將鴿子放在一端,割下的肉放在另一端……。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任憑薩波達王不斷割下身上的肉,直到身上的肉都快要割盡,仍然無法平衡在秤子另一端鴿子的重量。
此時,薩波達王命令近臣殺掉他,直到使得骨髓與鴿子重量相等,並說:「吾奉諸佛受正真之重戒。濟眾生之危厄。雖有眾邪之惱。猶若微風。焉能動太山乎?」。
4. 現身對話
老鷹見薩波達王如此,堅守菩薩道,有慈悲心,實在難得。於是帝釋現身,叩首在地拜服說:「大王。是什麼樣的願望使得人還會煩惱萬分?」
薩波達王說:「我對於天帝釋及飛行皇帝之位一點興趣也沒有。我看到眾生沒於盲冥。沒有敬仰三尊不聞佛教。恣心於兇禍之行。投身於無擇之獄。睹斯愚惑。為之惻愴。我發誓求佛,救濟眾生得以脫身苦海」。
帝釋大驚說:「我以為大王你要搶奪我的王位,故意來試探你,你對我有何教誨?」
薩波達王說:「讓我受創傷的身體恢復,讓我立志布施救濟眾生,使得人人具有高尚的品德」
帝釋天王立即命令天上醫神用藥治療。 創傷癒合以後與以前一樣。身上的創傷好像豁然瞬間都癒合。
帝釋天王表達敬意,繞薩波達王三圈,歡喜而去。
最後,「自是之後。(帝釋天王)布施踰前。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六度集經》卷一《薩波達王本生》)
(泰國和尚與老虎)
5. 說明
這個版本是嚴格按照古文版本的意思,不像很多網絡版本有所篡改和附會。故事的情節被分了段加了標題:緣起——做局——割肉——現身對話。
這就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禪宗公案,而非一個超級神話,特別是「現身對話」更是人與人的對話,而非「割肉餵鷹,感動天與神」的超級神話!我不知道為什麼幾乎我所見過本白話版都是誇張的神話版本?
6.割肉餵鷹禪學和哲學內涵
只參不議論,有以下啟示:
一、割肉餵鷹意味著眾與命同珍貴
這是大乘佛教之精髓。雖然沒有「薩波達王鼓作氣登秤盤兩端,剎平衡震海揚起波濤,枯樹綻放美麗花朵,降香水雨及香花瓣,。。。。瞬間恢復。。。 」之誇張(白話)描寫,我想是漢傳佛教法師添加的,但是,我認為這是「頭上再按一個頭」畫蛇添足之舉,這也無損薩波達王(有一說是屍毗王)修菩薩行的偉大。
割肉代鴿餵鷹,等等,都是大乘佛教主張或精神的表現。這主張還成為四弘誓願的一種,「眾生無邊誓願度」。四無量心的慈悲喜舍,總的精神也是這樣,用儒家的話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利他,然後利己)
所謂眾平等不只是簡單句口號,而是全身實踐生命價值,徹底領悟秤兩端割肉重量與鴿相等的意義。
世間秤量輕重表達眾平等哲理:既平等則命,同命論,對於生命而言,眾與命同珍貴。
二、解脫的概念
我相信不是每個人都是佛教徒,所以不見得每個人都要相信這個內容的故事。可是這個很有趣,就是說我們的神話傳說,其實在傳達一個民族的哲學的信仰。即對於死亡的態度跟埃及很不一樣,因為埃及一定要把肉體保留得好好的,肉體以後還要再用。可是印度剛好相反,他認為肉體一定要解脫掉,所以我們今天有時還用到「解脫」這個詞。
有時候看到一個朋友在醫院病了很久,非常的辛苦,有一天也許你會接到電話,朋友跟你說,他終於解脫了,這個解脫其實是佛教的概念,就是說他把受苦的身體留在人間,而他的靈魂走了。所以我們都認為解脫在講靈魂,同時也在講肉體,有一點像把扣子解開,把衣服脫掉,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你原來的東西。
三、良知的發現,人與人直接的依存性
這個故事的緣起是帝釋天王要死了,他要解脫,於是做局使得薩波達王割肉餵鷹。但是,當薩波達王要死了,突然良知,或者良心發現,然後現身,阻止了這個行動。從個人的角度,如果薩波達王死了,他就得不到解脫的答案!
所以,人與人直接存在依存性。所謂一個人的福報就是別人願意幫助你,你的情商高,運氣好,所以,你的財產,你的運氣都來了,不管你獲得什麼,都是從別人之處獲得的。
我們必須承認良知,這就是王陽明《心學》所倡導的。
佛家說「本性」,佛性其包含著悲憫。
道家說「道性」其包含著慈悲。
儒家說「道」包括惻隱。
良知是說:我看物端受害產同情、惻隱、悲憫,是根源。欲加救護之原力,
但是,佛家說我們良知被遮蔽,泯滅,但是可以被發現。發現了心,就發現了良知。有良知的人都被宗教稱為神或者是人。 那麼,沒有良知的人,被稱為魔鬼或者下三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的異類。也許屠殺猶太人的希特勒的黨衛軍們就屬於這一類。
四、慈善與受施(施與受)是無法用衡器衡量的
(有人放生,有人捕魚)
衡具是人類用於顯示公平與公正,以及效果的。佛經故事的睿智是說「割肉永遠不會超過鴿子的重量」。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這對於有「良知」的人還有用,對於無「良知」的異類,這個是個無底洞。
我們師兄弟到溫榆河放生魚,數目很多。然而就有人認為是商機無限,直接就在那裡等,然後撈魚。對此你只能一笑了之。
大陸開放旅遊給臺灣,人家說你統戰。對於不是旅遊從業者的臺灣人而言,邏輯是「我又沒有什麼好處,又嫉恨,又打攪我的清淨,所以,我反對」。
所以,讓利是無底洞,特別對於一些險惡無良之人。
供給派經濟學家的減稅政策,惠及幾乎所有百姓,而且直接受惠,而非間接受惠,所以大家都很高興。經濟學家就拿這事做文章,說裡根政府的供給側改革創造了人類經濟歷史上的新奇蹟,也符合大乘精神。
而一些福利政策,無外乎是運用政府政策和權利「殺富濟貧」,從一批人口袋裡掏出錢,給另外一部分人消費,比如歐巴馬之醫療改革,窮人覺得不夠,富人認為慈善被濫用,這個並不是完全的「布施與受施」的關係,但確實是一樣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甚至有人連這杆秤也沒有,所以,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
人世間的紛紛擾擾都可以用佛法解釋。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極端。其實,慈善與受施(施與受)根本不需要用衡器衡量,否則就是著相。
五,割肉餵鷹只是方便之道
什麼「捨身飼虎、 割肉餵鷹、燃指供佛」只是方便之道。實際那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終究解脫根性的人才是解脫根性, 絕不是那個簡單格式化——「割肉餵鷹」。
本來是一種方便, 有人就把它變成究竟了。這就是《金剛經》說的著相。
學佛法也是一樣,六度波羅密講奉獻、忍辱,你該忍的才去忍,不該忍的為什麼要去忍,不該忍的你說「忍難忍之忍」,不該忍的就不需要去忍;布施波羅密,老佛爺被節節肢解,不生嗔恨心,現在不要說節節肢解,就是扣你兩個月的工資,你還要跳八丈高,對不對?捨身飼虎、割肉餵鷹這些是不是多餘?嚴格來說,一般的人就承受不下,修菩薩道的人可以,作為平常的人,要他這樣去搞就不行了。
莊子說「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而非道德之正也」(《莊子--駢拇 》),每個人都應該有仁義,這個也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一個人的行為規範,但是「多方」就是想法設法的去推銷仁義、去宣傳仁義,就超越了我們自然性和社會性合理的承受力。
所以,宋以後,宋明理學影響了宋以後的中醫,中醫談陰陽的時候基本上就談到儒家的倫理進去了,就象莊子這裡說的「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臟哉,」
五臟與仁義禮智信有什麼關係?把「心」拿出來,到底講不講理,把肝拿出來是不是就講仁了?把肺拿出來是不是就講義?把腎割下來是不是就講智?畜生也有心肝脾肺腎,獅子老虎也有心肝脾肺腎,豺狼虎豹都有心肝脾肺腎,它們真的也有仁義禮智信嗎?所以這個真叫忽悠。
所以,中國禪宗吸收莊子思想,就不「忽悠」這個方便之道!
(南宋,梁楷《六祖撕經圖》)
另外,注意,古文中,薩波達王是讓帝釋天王命令天上醫神用藥治療的,而不是如一些版本:「感嘆動地,花雨散布,自然而愈。。。。」。我想,這樣寫的原因是睿智的。
2016/1/20